分享

五运六气解方剂——补阳还五汤

 origin6 2020-03-22

〖组成〗

黄芪(生)120g,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各3g。

〖用法〗

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原文

原书主治 《医林改错》卷下:“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五运六气解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至清中叶王勋臣出,对于此证,专以气虚立论,谓人之元气,全体原十分,有时损去五分,所余五分,虽不能充体,犹可支持全身。而气虚者,经络必虚,有时气从经络处透过,并于一边,彼无气之边,即成偏枯。爰立补阳还五汤,方中重用黄芪四两,以峻补气分,此即东垣主气之说也。然王氏书中全未言脉象何如,若遇脉之虚而无力者,用其方原可见效;若其脉象实而有力,其人脑中多患充血,而复用黄芪之温而升补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见,此固不可不慎也。”

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

本方证由中风之后,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去濡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气虚血瘀,舌本失养,故语言謇涩;气虚失于固摄,故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气虚血瘀之象。本方证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本方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用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亦为佐药。


分析

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脾统血,肝藏血,气虚血瘀证应温补脾肾,舒达肝气。

辛丑年为水运不及,脏腑发病规律为:①水运之气羸弱,肾水受病,即“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 …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②脾土乘而发病,即“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③心火侮而发病,即“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④肝木之气偏胜而发病,即“复则大风暴发… …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瘛,目视䀮䀮……”。故辛丑年出生的人,病变脏腑为肾、脾、心、肝,病变性质为寒、湿、火、风,其中寒湿在脾在肾在中下,风火在心在肝在上。

辛丑年肝肾不足易发为气虚血瘀之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