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王之涣)

 文化龙乡 2020-03-23
【唐】靳能  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王之涣)

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
宣义郎行河南府永宁县尉西河靳能写
       才命者,自然冥数;轩冕者,傥来寄物。故有修圣智术,讲仁义行。首四科而早世,怀公辅道;蕴人伦识,官一尉而卑栖。命与时欤,才与达欤,不可得而偕欤!
       公名之涣,字季凌,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即后魏绛州刺史隆之五代孙。曾祖信,隨朝请大夫著作佐郎,皇蒲州安邑县令。祖表,皇朝散大夫,阳翟丞,瀛州文安县令。父昱,皇鸿胪主簿,雍州司士,汴州浚仪县令。公即浚仪第四子。幼而聡明,秀发颖晤。不盈弱冠,则究文章之精;未及壮年,已穷经籍之奥。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气高时,量过于众。异毛义捧檄之色,悲不逮亲;均陶潜屈腰之耻,于解印。会有诬人交构,公因拂衣去官,遂优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淡圭爵,酷嗜闲放。密亲懿交,恻公井渫,劝以入仕,久而乃从。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在軄以清白著,理人以公平称。方将遐陟庙堂,惟兹稍渐磐陆,天不与善,国用丧贤,以天宝元年二月十四日(742年3月25日)遘疾终于官舍,春秋五十有五。         惟公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尝或歌从军,吟出塞,皦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至夫雅颂发挥之作,诗骚兴喻之致,文在斯矣,代未知焉。惜乎!以天宝二年五月廿二日葬于洛阳北原,礼也。嗣子炎及羽等,哀哀在疚,栾栾其棘。堂弟永宁主簿之咸,泣奉清徽,托志幽壤,能忝畴旧,敢让其词。铭曰:苍苍穷山,尘复尘兮。郁郁佳城,春复春兮。有斐君子,闭兹辰兮。于嗟海内,涕哀辛兮。矧伊密戚,及古人兮。

注释[编辑]
^ 《梦溪笔谈》写成王文奂,《古今诗话》作王文奥
^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
^ 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
^ 薛用弱《集异记》卷二云:“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
^ 《国秀集》说是处士朱斌所作。范成大在《吴郡志》里引用张著的《翰林盛事》说《登鹳雀楼》是吴郡人朱佐日作。
参考书目[编辑]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靳能所作王之涣墓志铭跋》


      《王之涣墓志》原题”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志石上有界格,局部有缺损,文字24行,满行24字,存545字。是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之间盗墓者掘出来的,1932年几经转手卖给了收藏者苏州人李根源,最后被南京博物院收藏。墓志由其堂弟王之咸请人撰文、书丹,撰文者靳能为王之咸好友,但书丹者未有署名。王之咸曾任过长安尉。近几年洛阳出土大书法家张旭所书《严仁墓志》,字迹与《王之涣墓志》相近。有人推测,《严仁墓志》书于天宝元年十一月,《王之涣墓志》书于天宝二年五月,两方志石的书写时间仅仅相差半年有余,地点则是处在同一地区的洛阳,因而两志均为张旭所书。

【唐】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王之涣)
近年洛阳千唐志斋博物馆先后征集到两通与王之涣有关的墓志,一通是王之涣的堂弟王之咸,另一通为王之咸第五子王绾。在此之前,洛阳曾经出土过王之涣祖父王德表及其夫人,叔父王洛客、王昌以及王之涣本人等王氏家族的七通墓志,加上这两通共为九通,涉及王之涣家族四代人,足证王之涣家族墓地在洛阳北邙。既然家族墓在洛阳,那么他与洛阳就有生死之缘。
最早葬在北邙的为王之涣祖父王德表。从王德表墓志得知,其晚年住洛阳,80岁时死于私邸遵教里(近年洛阳发现多方墓志提及“遵教里”)。王德表有五子,一子名字不详,另外四子分别叫王昱、王洛客、王景和王昌,死后均葬洛阳。之涣为王昱子。目前千唐志斋收藏有王氏家族七方墓志,王洛客的墓志现藏香港中文大学;王之涣墓志出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志载他死后葬于“洛阳北原”,墓志现藏南京博物院。从这些墓志可以推测,既然他的爷爷就生活在洛阳,其叔父名叫“王洛客”,那么作为第三代孙子的王之涣生于洛阳再正常不过,且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洛阳,是不折不扣的洛阳人,尽管他的墓志还冠以“太原王府君”名号,但那不过是他的郡望和籍贯而已。

         近日友人赠我《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一书,此书原编者为洛阳民国时期著名金石学家郭玉堂先生,在民国时期他经手墓志万通以上,解放后献给国家的石刻墓志拓片十二万八千份(套),千唐志斋即为其亲手经营,西安碑林也有他的贡献。他对过手的墓志亲加考证,遂有此书。此书记载王德表墓志1931年出土于洛阳城北十二里后李村,并记载随墓出土三彩器、陶器数十件,甚精,售价千元。洛阳唐宋古墓,多为家族聚葬,如陈后主家族、李德裕家族、姚崇家族、狄仁杰家族、裴遵庆家族、吴越王钱俶家族、范仲淹家族等,都是聚族而葬。这是因为国人视死如生,丧葬礼仪十分讲究”寿终正寝“、”死得其所“,如果不能死得其所,那么远之千里也要”归葬“。另外受门阀制度影响,聚族而葬成为中国人深入骨髓的传统的生活文化习俗。由此可以推知,王之涣墓也应祔于其祖王德表,葬在后李一带,与著名的亡国之君李后主墓相邻。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原大混乱时期,洛阳大墓大多在这一时期被盗,出土文物绝大多数私下交易,因而考古资料丧失极多,留下了很多不可弥补的缺憾。有许多墓志出土于洛阳,却没有明确的出土地点,给后人研究带来困惑。李煜墓志、王之涣墓志等历史名人,虽然志石上记述了他们归葬洛阳邙山,但长期以来不能指认确切出土地点。所幸的是,王德表墓有确切出土地点,因而大体可以确认王之涣墓地范围。

-------------------------------------------------------------------------------------------

附: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

宣义郎行河南府永宁县尉西河靳能写

才命者,自然冥数;轩冕者,傥来寄物。故有修圣智术,讲仁义行。首四科而早世,怀公辅道;蕴人伦识,官一尉而卑栖。命与时欤,才与达欤,不可得而偕欤!公名之涣,字季凌,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即后魏绛州刺史隆之五代孙。曾祖信,随朝请大夫著作佐郎,皇蒲州安邑县令。祖表,皇朝散大夫,阳翟丞,瀛州文安县令。父昱,皇鸿胪主簿,雍州司士,汴州浚仪县令。公即浚仪第四子。幼而聡明,秀发颖晤。不盈弱冠,则究文章之精;未及壮年,已穷经籍之奥。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气高时,量过于众。异毛义捧檄之色,悲不逮亲;均陶潜屈腰之耻,于解印。会有诬人交构,公因拂衣去官,遂优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淡圭爵,酷嗜闲放。密亲懿交,恻公井渫,劝以入仕,久而乃从。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在軄以清白著,理人以公平称。方将遐陟庙堂,惟兹稍渐磐陆,天不与善,国用丧贤,以天宝元年二月十四日(742年3月25日)遘疾终于官舍,春秋五十有五。惟公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尝或歌从军,吟出塞,皦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至夫雅颂发挥之作,诗骚兴喻之致,文在斯矣,代未知焉。惜乎!以天宝二年五月廿二日葬于洛阳北原,礼也。嗣子炎及羽等,哀哀在疚,栾栾其棘。堂弟永宁主簿之咸,泣奉清徽,托志幽壤,能忝畴旧,敢让其词。铭曰:苍苍穷山,尘复尘兮。郁郁佳城,春复春兮。有斐君子,闭兹辰兮。于嗟海内,涕哀辛兮。矧伊密戚,及古人兮。

【唐】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王之涣)
       洛阳城北邙山历代墓葬众多。上世纪30年代初,洛阳地区盗墓成风,许多墓志被盗并被低价抛售。1932年,国民党元老、金石学家李根源在洛阳收购了93块唐代墓志,在这93块唐代墓志里面,其中有一块是《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王府君墓志铭》,也就是王之涣墓志铭!

王之涣墓志的出土在当时引起了轰动。1932年秋,李根源请国学大师章太炎题写“曲石精庐藏九十三唐志室”并将王之涣墓志铭拓本呈给章太炎鉴别,章太炎看后惊喜万分,认定为王之涣墓志铭,并为墓志题跋。其写道:“印泉(李根源)在洛得唐人墓志九十三石。此王之涣一石……即是盛唐诗人王之涣无疑……诵其诗而不悉人之行事,得此石乃具详本末,真大快也……若王为文安县尉,及其平生高节,非此石孰为传之?” 以后又有岑仲勉《续贞石证史》、启功《碑帖中的古代文学资料》、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的《靳能所作王之涣墓志铭跋》等文均可作为佐证。

1937年日军攻占苏州,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墓志,李根源连夜将这批墓志运到了小王山,沉到山下关帝庙前的水池中。解放后,李根源将这批唐代墓志全部捐献给国家,其中大部分被南京博物院收藏,而异常珍贵的王之涣墓志则运至北京,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说到这里,再说一个人,那就是唐代大书法家,有颠张醉素之称的颠张——草书大家张旭。

《王之涣墓志》虽未署书丹者姓名,但其书法风格与同时期出土严仁墓志毫无二致。严仁墓志为唐大书法家张旭书丹,有专家学者根据两墓志之间的字体比较,将两件墓志的影印件加以比对,一望之下,两件墓志书法的点划提按以及全篇气势极其相似,完全是一人所写。确认王之涣墓志书丹者为张旭。

《王之涣墓志》志石上原题“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志石上有界格,局部有缺损,文字24行,满行24字,存545字。再看《王之涣墓志》上记载的“葬于洛阳北原”,时间为“天宝二年五月廿二日”,时间、地点这两项也都与《严仁墓志》的相近。

张旭曾经得到两位盛唐诗人的赠诗,一位是李颀,还有一位是高适,他写过一首《醉后赠张九旭》的诗,上文说过高适还写过《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诗留赠》,因诗证明,高适是分别与张旭、王之涣都有过交往的。王的墓志由其堂弟王之咸请人撰文、书丹,而撰文者靳能是王之咸的好友,王之咸曾任过长安尉,与张旭在长安时即已相识绝对是有可能的,他请张旭来为《王之涣墓志》书丹,也在情理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