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子跟宗教的关系,确切地说是跟信徒的关系。无论是佛教、天主教还是伊斯兰教,信徒们都会持有念珠。佛教徒的念珠(又称佛珠、数珠)是念佛时记录的工具,念佛是修行佛道的方法之一,掐捻念珠诵经持咒念佛,能生诸种功德,这是修行最基本的功课之一。而中国民间一般非佛教徒也会佩戴佛球,因为他们亦多相信手戴佛珠可保平安。 ![]()
一般以《木想子经》所载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开示作为念珠起源的通说。故事说波流离王国国小勢弱、寇贼犯边、五谷款收、国民困苦,波流离王因此终日烦恼,便派使者去向佛主请求开示。佛对波流离王的使者说,“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想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想子。如是渐次度木桃子。若十、若ニ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人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不仅开示念珠的基本构成,还表明如何使用念珠和怎样消除烦恼。使者将佛的明示带回给波流离王,“王大欢喜,遥向世尊,头面礼佛,云:大善!我当奉行”。于是下诏,大肆营办念珠,广为分散,“即救吏民,营办木子,以为千具,六亲国成,皆与一具,王常通念。虽亲军旅,亦不废置”。这种用木子制作的念珠便在社会各阶层流行开来,所有人都持念佛法僧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这应该是文献中佛珠最初的起源了,也是佛教徒为何常持念珠而数的来历。 中原对佛珠的了解,也始于《木桃子经》,据传东晋(317-420年)时中原就有译本,可惜译者的名字已经失佚。但两晋时期西域僧侣来华者很多,这些外国沙门(僧侣)中必然会有带佛珠的。至唐代,佛教大兴,有关佛珠的经典被广泛传译,先后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译的(罗尼集经)、宝思惟译的《校量数珠功德经》、不空三藏译的《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义净三藏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等诸多经典。至此,佛珠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间普遍流传,如旧唐书・李辅国传》,“辅国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续高僧传・道绰传》,“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可以说,唐代以来,中国人使用佛珠已经是相当普遍。至清代,甚至官员上朝必佩的朝珠也是从佛珠演化而来。 念珠种类大致分成三类:手珠、持珠及挂珠。手珠可以戴在手上,也可以随时拿在手上指念,颗数视情况而定;持珠是经常拿在手上指念的珠串,僧俗弟子大多喜欢手拿持珠;挂球是悬挂在脖子上的珠串,一般情况下是108颗,多是佛家弟子平日或法会时佩戴。念珠的具体颗数有特殊的规定,不同的颗数代表不同的意义,一般可以是1080颗、108颗、54颗、42颗36颗、27颗、21颗、18颗、14颗;其中18颗与108颗意义相同,由于携带方便,因此较受喜爱。 念珠的材质也非常丰富(图012),有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菩提子(按照菩提子表面花纹的不同又可分为星月菩提、草菩提、风眼菩提、龙眼苦提等)、金刚子、玉石各类宝石、果实、骨角(象牙、牛骨、犀牛角、牛角、人头骨等)、陶瓷、水晶、竹、木,现代工业社会还有玻璃,塑胶,合金等。 ![]()
除佛教外,其他宗教的信徒一样持有念珠。在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徒所持的“玫瑰念珠( Rosary Beads)除了有跟佛教念珠一样的记录功能,还表示唱颂和冥想,并具有降魔的法力。我们经常在西方文学作品和电影中看到修士或信徒用手中的念珠来抑制内心的挣扎或魔鬼的诱惑,就是这种玫瑰念珠,它不仅是一种修持的办法,也具有护身符的作用(图013)。伊斯兰教信徒同样持有念珠,由于宗教仪礼和含义的不同,在念珠的构成形式上也区别于佛教、天主教等其他宗教。 ![]()
以上文本由【牧古说宝珠】整理(如有侵权 请联系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