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将至,全国吃货大体分成南北两派,北方落雪,所以人手一海碗热气腾腾的饺子,驱寒暖胃;南方落雨,几勺湿润甜香的汤圆,应情应景。但是,中华美食博大精深,除了“饺+汤”,还有很多其他选择可以换换口味。
1、西安羊肉泡馍 “冬至羊肉赛人参,春夏秋食都强身。”冬至吃羊肉,既可以抵御风寒,又可以滋补身体。北宋著名大吃货苏轼留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它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营养丰富,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食后回味无穷。说的便是羊肉泡馍。 古城苏州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这冬酿酒一年只酿造一次,是一种米酒,与桂花一同酿制而成。酒酿味道甜淡,清香扑鼻。而且度数很低,老少妇孺均能喝上两杯。 在冬至这一天,银川有个习俗,这一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羊肉粉汤由蘑菇和羊肉烹饪而成,佐以盐、姜、葱、蒜、辣椒、酱油等调料,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一锅五颜六色的羊肉粉汤就做好了。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这一习俗在今天北京的一些地方还有。 闽南民间至今有冬至进补要食用姜母鸭、四物鸭等温性食物的习俗。姜母鸭是冬令进补的上品,用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别滋补。 取上等糯谷,最好是壳薄质软的红谷糯,经加工成白净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进木甑里蒸糯米饭,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 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老杭州的说法是,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桌大鱼大肉、腊肉腊肠,谈笑风生地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大吉大利。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