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泗东
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贽,字宏甫,号卓吾,泉州府晋江县城内(今为泉州市鲤城区)人。他虽长年流寓他乡,死葬通州,但人情同于怀土,他在《焚书》卷三《卓吾论略》解释自己的别号说:“居士别号非一,卓吾特其一号耳。卓又不一。居士自称曰卓,载在典籍者曰笃,虽其乡之人,亦或曰笃,或言卓,不一也。居士曰,卓与笃吾土音一也,故乡人不辨而两称。”表露他
“乡音未改鬓毛衰”之感,时至今日,泉州方言仍然笃、卓同音。又《李卓吾先生遗书》卷一《与耿子健纳言书》说:“闽中友朋多情义,岁时恭敬师长,唯有枝圆(荔枝、桂圆)、白糖等土产耳。倘分惠我各数斤,使我复尝故乡之物,不亦美欤?”表露出他对泉州的专鲈之思。时至今日,龙眼荔枝蔗糖仍然是泉州土产。泉州明代的同乡如宰相晋江李廷机、尚书晋江何乔远等都曾到通州墓前,为文以祭,备致景仰。到了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年)泉州重修府学,大学士安溪李光地撰写碑记,称“夫泉僻处海滨,为九州风气裔末。然虚斋(蔡清)以经解,锦泉(傅夏器)、晋江(李廷机)以制举业,李贽以横议,天下皆靡然宗之。则岂非世道学术之高下,占诸吾泉而可知?”把李贽的“横议”引为中国和泉州学术的光彩。乾隆中期(1755-1775年)泉州重修乡贤祠,崇祀乡贤195位,李贽也名列其中(以上二事见乾隆《泉州府志》卷13)。都说明泉州人从来推重李贽的道德文章,即使在清初文字狱频繁的年代,仍然奉李贽为乡贤。研究李贽,当前较薄弱的环节是他在故乡的事迹。过去也颇有人记述,却因资料不足,实情未明,难免隔鞋抓痒。现据个人历年所接触的文物资料,就李贽的家世、戚友、族姓等方面提出论述,提供学术界研究李贽的参考:
一、李贽的家世
1974年我写过一篇有关李贽家世的文章,发表在《文物》杂志。其时我仅根据《清源林李宗谱·卷三·历年表》的蛛丝马迹,推测出李贽的世系为:“一世林闾,二世林驽,三林通衢,四世林易庵,五世林琛,六世林义方,七世林白斋,八世李贽。”这一推测从三世至六世皆错,我必须自行纠正,以免贻误学林。
《历年表》第七页永乐壬寅条余记中本来记有:“又老长房三世祖叔允诚公从广齐(始祖林闾之次子改姓李,名端,字景顺)移居南安胭脂巷,并改李姓。初公住教场头,其子乾学复姓林,孙端阳复姓李,至今传为南安胭脂巷李派。”1974年11月在南安榕桥三堡(即胭脂巷)发现李贽的胞叔《明故处士章田李公暨配丁氏、媵张氏合葬墓志铭》一方,为万历甲午(1594年)李贽的族弟林奇材所撰。志称:“始祖君龢元季入闽,居郡城,以林著姓。生二子,长景文公,次景顺公,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籍南邑,著姓曰李。景文公生五子,长曰居安公,即奇材六世祖。次允诚公,则公高祖。允诚公生次子乾学公,为公曾祖。乾学公生端阳公,为公祖,亦以正德(1506-1521年)末年从李著姓焉。端阳公生宗洁公,号竹轩,娶董氏,为公父母。凡四子,公其仲也。……赠南京刑部郎中伯兄钟秀公,以子姚安守载贽君贵。……友叔季钟英、钟美悌如。”墓志明确记载了李贽的正确世系。
前几年泉州海交馆在土门外津头埔发现一方清嘉庆庚申(1800年)春刻立的“瀛洲林氏世茔”的墓碑石,写明“三世祖通衢公暨妣余氏、四世祖易庵公暨妣卢氏、姚氏。五世祖纯斋公暨妣苏氏、陈氏。六世祖义方公暨妣陈氏。”说明自三世林通衢至六世林义方是另一世系,并非李贽的直系的祖宗。
因此李贽的确切直系应为:一世林闾,号睦斋。二世林驽,字景顺。三世李允诚。四世林乾学。五世李端阳。六世李宗洁,号竹轩,妣董氏。七世李钟秀,号白斋,八世李载贽。
又根据咸丰己未(1859年)抄本泉州《燕支苏氏族谱》卷十四,载有李贽的外甥苏懋祺《祭卓吾母舅文》:“昔我外祖白斋赠公,诞男五而吾舅居长,诞女三而吾母居次。”则知李贽有兄弟五人,本人居长。当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李贽丧父回泉守制,自称“居士家口零三十,几无自活”(《焚书》卷三《卓吾论略》)。这年李贽三十四岁。据现立于李贽之妻墓左的耿定力所撰《诰封宜人黄氏墓志》:“宜人以嘉靖癸巳(1533年)六月八日生……年十五,归卓吾”句,知李贽是廿一岁结婚。此时本人已生子,兄弟皆婚娶,整个家庭人口已近三十人了。
李贽的祖父竹轩有子四人,《李章田墓志》说:“赠南京刑部郎中伯兄钟秀公,以子姚安守载贽君贵。向未贵,寒肤嗛腹,公馈膳服劳,事之若父。逮犹子载贽振缨郎署,公又不借以薰燎。友叔季钟英、钟美悌如,恐或伤雁行。四人自少长暨娶,同室共炊,家庭迄无间言。厥后食指蕃滋,庐舍湫阨,竹轩公始令折箸分居。”说明李贽之祖父时,是个“同室共炊”的大家庭,但人口多,住房小,收入微,生活不充裕。竹轩似乎是个小商人,因其次子李章田在分居时“乃侨南邑小郡,赁庑贾贸,往往折阙”,分到南安做小生意。
李贽之父正名该是李廷□(第二字无从查考),字钟秀,号白斋,身份是个“隶郡诸生”的泉州府学秀才,以教书为业。据李贽自述“长七岁,随父白斋公读书歌诗,习礼文”(《焚书》卷三《卓吾论略》)。又“东井公……比长从何怍庵(何炯,贡生,即何乔远之父),亦师白斋公”(《历年表》嘉靖癸巳条)。“林太毓,字希甫,号东井。……公稍长,徐恭人择名师教公,使受业于何怍庵公与从兄白斋赠公之门”(《景璧集》卷十六《待赠东井林公墓志》)。又“(苏)公讳存淑……尝受学于李白斋公,器之,字之以女,即世所称李卓吾之妹也”(《景璧集》卷十四、《封君艾斋苏先生传》)。林东井、苏存淑以及李贽都是李白斋的学生。这一位以教书为生的秀才李白斋,生了五男三女,一个大家庭,“寒肤嗛腹”,衣食不继,要靠当小商人的二弟李章田“馈膳服劳”,补贴伙食费。其生活清寒,可想而知。所以李贽的直系成份,祖是城市小商,父是城市塾师,居室“湫阨”,分户时还要租别人的房子,等到李贽“振缨郎署”当了官,生活才有所改善。李贽的直系近亲,看来都和海商无关。二世祖林驽,虽是航行波斯的大贾,离开李贽已五代,经济影响极微。而远房的四世族祖林易庵、五世族祖林琛虽然引琉球入贡,“冠带荣身”,继续做海外贸易,也和李贽直系祖先无经济影响。我过去写文章,分析李贽的海商关系,都从误测的世系而推论的应予改正。
李贽的名字和具体的生卒年时间,这里也要说几点。据万历壬子(1612年)原版《泉州府志》卷十五·人物志载嘉靖卅一年(1552年)泉州的举人时称:“李载贽,府学,官知府。”乾隆《泉州府志》卷卅五·选举三称“李载贽,后改名贽。”又据河南辉县嘉靖丙寅(1566年)李贽与邓林材唱和诗石刻拓本,题名“卓吾李载贽”。又据《李章田墓志》说,李贽的二叔父有“二子,载华、载盛。”可知载字是字辈,李贽最初的名字是照字辈命名的。李载贽也曾叫林载贽,《凤池林李宗谱》十三页下说“原姓林,入泮学册系林载贽。旋改姓李,避胜朝讳,去载字。”所以说:李贽是在隆庆元年(1567年)避明穆宗皇帝朱载垕的讳才改名的。李贽的生日,过去有人据《卓吾论略》“居士生于嘉靖丁亥十月,得阳数之全焉”的自述,论为他生于嘉靖六年(1527年)旧历十月三十日,这是错误的。因十月或称阳月,李的自述只说到月份,没有说到具体日期。“阳数之全”意为十月是阳数之全,把其引申为十月最后一天的三十日,实为望文生义。应以《历年表》载明“十月二十六日戌时八世祖长房卓吾公生”为准,李的生日为:十月二十六日戌时(约夜晚十时多)。宗族为祖先做忌辰,对时日是非常郑重,不致搞错。他于万历壬寅(1602年)三月十五晚在通州狱中自刎,十六日子时气绝,时间倒是无所争议的。所以,李贽的具体生卒时日应为,生于明嘉靖丁亥(1527年)农历十月廿六日戌时,卒于万历壬寅(1602年)农历三月十六日子时。
二、李贽的亲友
晋江紫帽山张园村李贽之妻黄氏墓附近,于1975年出土一方万历戌子(1588年)耿定力撰、庄国祯书的《诰封宜人黄氏墓表》称:“先仲子庸及余咸兄事卓吾,而于宜人从家人礼,以嫂呼也。……生五岁丧其父黄公朝,事母林,有至性。……年十五,归卓吾。……”又据李贽所著《因果录》下卷,曾记述其岳家的情况颇详:“李卓吾曰:余妻家姓黄,家颇温厚,又多男子。其男子多读书,又善读书。纵其余不尽读书,亦皆能本分生理,使乡里称善人。如其读书者,可谓彬彬德素人家矣。今三世读书矣,无有一人以孝廉举,以廪生选贡举者,况甲第哉!我温陵人家并无闻连三世读书不发者。”可知李贽的结婚年龄与岳父母之姓名及岳家乃一普通读书和经商的温厚之家。
1976年在晋江县青阳发现一本清光绪丁未(1907年)抄本《青阳庄氏族谱》载“凤文,字纯夫,号鲲游,第荣行乙百二十一,用晦公次子。生大明嘉靖庚戌(1550年)八月十四日。河南卫辉县庠生。卒万历甲寅(1614年)正月廿四日。配李氏,谥恭懿,知府载贽李卓吾公之女。生嘉靖甲寅(1554年)七月十七,卒万历丙午(1604年)十二月十八日。今查葬晋江卅一都东昌乡。子祖耳、生员;宗耳;胤耳。”“十三世四聪公,鲲游公长子,讳祖耳,字汝师,郡庠生。寿三十五,无传。生万历丁丑年(1577年)十一月十一日亥时,卒万历辛亥年(1611年)十月廿三日丑时。妣李孺人,谥慈懿。……靖庐公,鲲游公仲子,讳宗耳,字友施,又字子友。邑庠生。生万历辛巳(1581年)十二月十五日。子一、肇廷□……汉川公,鲲游公第三子。讳胤耳,字楚叔,生于万历丁亥(1587年)正月初十日亥时。卒寿四十一岁,无传。”据上述材料,李贽的女婿庄纯夫、女儿李恭懿及外孙等的事迹皆可考。纯夫之父庄用晦,是当时著名的孝子烈士。上述族谱载:“用晦字君显,号肖塘。……生大明正德辛巳(1521年)八月廿二日辰时,邑庠生。嘉靖壬戌年(1562年)五月初二日以父骸被倭掘,从兄用宾公率家兵寻还。是日被贼追逐遇害。……配王氏,洞城南街子靖公之女。”李贽生前和太仆寺少卿庄用宾及其弟用晦都是朋友,因把女儿嫁给这个烈士的遗裔。
泉州市文管会所藏清咸丰抄本《燕支苏氏族谱》卷四载:“九世存淑公字世与,号艾斋……泉庠生,以子贵。生明嘉靖庚戌……,卒明万历戊午……。配李氏,谥孝庄,姚州守贽胞妹。生明嘉靖癸卯……卒明万历乙未……。子二,长懋祺,次懋祉。”乾隆《晋江县志》选举志载:“苏懋祺,万历甲午举人,知县。”“苏懋祉,万历庚子举人,丁未进士。”又《燕支苏氏族谱》卷四载:胤祖公,懋祺公长子,泉庠生。……配庄氏,青阳侍郎庄国祯曾孙女……。”又李光缙《景璧集》卷十四《苏母李孺人传》称:“孺人姓李,父白斋公,世所称李卓吾先生者,其兄也。”是则李贽的妹妹、妹夫、外甥、外甥孙之情况皆可考。
李贽之父李白斋以教书为生,其学生名字之可考者列下:“林太毓,字希甫,号东井。……公稍长,(母)徐恭人择名师教公,使受业于何怍庵公(何乔远之父何炯)与从兄白斋赠公之门”(《景璧集》卷十六《待赠东井林公墓志》)。
“苏公讳存淑……弱冠补弟子员,遂以文名。尝受学于李白斋公,器之,字之以女,即世所称李卓吾之妹也”(《景璧集》卷十四《封君艾斋苏先生传》),可知苏存淑先是李白斋的学生,然后才成为女婿。
至于李贽的同乡朋友,首先应提到李廷机,即相国李九我。据李廷机《李文节公集》卷廿五、《祭李卓吾文》,称赞李贽“心胸廓八肱,识见洞千古。孑然置一身于太虚中,不染一尘,不碍一物。清净无欲,先生有焉。盖吾乡士大夫未有如先生者,即海内如先生者亦少矣。”对李贽推崇备至。
《李卓吾先生遗书》卷末附有李贽被逮入狱时,马经纶为他向泉州同乡京官求援的《与蔡虚斋郎中书》。信中说:“卓吾先生乃圣人之徒,而贵县之贤士大夫也。……惟同乡可以仗义,以门下抱乡先进之虑,敬此奉闻。计此时贵县名公宦都门者其众,不佞素不相识,未敢一一具启也。”查虚斋乃蔡清的别号,有明一代,泉州以道德文章著称者首推蔡虚斋。蔡也曾任过文选司郎中,但是其时已逝世近百年了,未知是原书写错名。或马经纶故意用古人代名以避嫌。这一位1600年时的泉州人蔡虚斋郎中应是李贽的好友,马经纶才会写信请他营救李贽的。
黄孔昭,号吾野,泉州惠安人。是明代诗画兼佳的著名山人,他长期和李贽交往。兹据《吾野诗集》所载,吾野作诗赠给李贽达十三首之多。卷一有《闻李比部宏甫出守姚安寄诗以别》一首,有句云:
“闻君平生言,守道贵不移。吾兄有女郎,不愧梁鸿妻。”知吾野和庄淳夫也熟悉。卷三有《留别李宏甫比部四首》,有
“一别五寒暑,相逢隔岁年。”“君昔太行山,十年独往返。风尘增卓荦,贫病任间关。”“郎署欣相见,分明异昔时。一心曾不着,万事已忘机。”“就屋龙山下,开轩对我吟”等句,知李贽从出仕到河南,后调北京、南京任职这十多年中,吾野已发现他的思想有重大转变,分明和昔时不同了。并知道李贽在南京的寓所在龙山之下。卷三又有《送李宏甫比部返留都》一首。卷四有《春日登东山同李比部、陈山人、黄参军、焦进士分得来字》一首、《春日同陈、李法曹、黄参军游永庆寺》一首。知李贽在南京曾和黄吾野及焦结社联吟,登山临水。特别后一首有
“归来旧我偏同调,老去惊君有此身。……梦中故里将归否?莲社新声又数人”等句,也推知陈、黄皆泉州人,具体未详。卷五有《忆昔四首寄李郎中》,其中二首说:
“忆昔蓝溪水,水底明孤霞。君上青雀舫。留我赤松家。”“城西入咏楼,明月出东海。我归君入朝,月色朗犹在。”说明李黄二人早年即在泉州结贫贱之交,蓝溪水者,晋江东溪也,东海的城西,泉州城西月夜登楼咏吟也。以后李当官了,黄依然是个无官无职的山人。
何乔远是泉州人,明代著名的史学家,官至尚书。所著《闽书》卷一五二·高德上,他为李贽立传。传后又记上“天启甲子(1624年),里人何司徒□□予告,道通州,登其冢为文祭之。”此祭文收入《镜山全集》,惜该书远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无缘一见。
明刘侗、于奕世修《帝京景物略》卷八,载有明同安池显方(字直夫,号玉屏,今厦门市人,天启间举人,《泉州府志》称他“好禅学,工诗文”)的《谒李卓吾墓》一诗:
“半生交宇内,缘乃在玄州。闽楚竟难得,佛儒俱不留。世人伺喜怒,大道任恩仇。我亦寻知己,依依今未休!”也备致同乡后辈景仰之意。
其他如右都御史庄国祯,为黄宜人书墓表、翰林庄履丰为之篆额,他们都是李贽生前的亲友。二庄皆其婿庄纯夫的族人。
又泉州人嘉靖戊戌(1538年)进士,曾官云南姚安知府的赵恒,李贽曾亲笔为赵恒写了“乡贤名宦”的匾额,此匾尚保存在泉州市文管会。赵也是李的朋友。
明代最重年谊,特别是同乡同年登科者都是朋友,终生来往密切。查李贽的最高学历是嘉靖卅一年(1552年)福建举人。据万历《泉州府志》卷十五载,这科泉州的同年举人有:“王徽猷,府学,己未进士。郭培之,府学。史朝寀,府学,丙辰进士。张敷潜,府学,官知府。李载贽,府学,官知府。李继芳,府学,历官布政司参议。丁云会,府学。许天琦,府学,壬戌进士。陈敦质,府学,官知县。龚持应,晋江学。李伯遇,晋江学,癸丑进士。蔡民望,晋江学,历官知府。孙振宗,晋江学,壬戌进士。黄思近,南安学,壬戌进士。李一阳,同安学,己丑进士。戴一俊,惠安学,癸丑进士。林会春,惠安学,历官户部主事。王以匡,惠安学,官教谕。薛廷宠,惠安儒士,官南城知县。”所以上述诸人都是李的朋友。
三、李贽的族姓
李贽的祖先到第三世分为林、李两姓,原因为何,历来说法纷纭。或主宗教分歧说,或主政治避祸说,难以定论。揆其实况早在李贽生前就说不清楚,所以在他著作中自己并无一言道及。据李光缙《景璧集》卷九《登瀛林氏祠堂记》说:“林之先自睦斋公窻也。睦斋生二子,长东湖公,次直斋公。东湖公之子通衢公居郡之登瀛里,以林为姓。直斋公之子某(按即李广齐),改籍南安,始姓李。其后东湖公一派,亦有从李姓者,世所称李卓吾先生是也。……仍林姓者议李,李姓者议林,诞信相非,世远事湮,莫从考据。然昭穆不紊,祭祀佥同,姓分而族不分,此乃荐绅家一大奇事云。……若夫敬宗收族之说,则林李分矣,尚且本率祖率亲之道,而不废敦睦之义于分族之后。”以持中的态度来调和这个争论。
据刑部尚书苏茂相撰《明陆凉州知州封奉政大夫觉石李公墓志铭》云:“(李)系出河南固始,唐刺史弘弼公始入泉。其后从外姓为林,至广齐公复姓李。”断定李氏是唐代入闽的。而另据李贽之叔父《明故处士章田暨配丁氏合葬墓志铭》则称:“始祖君龢公,元季入闽,居郡城,以林著姓。生二子,长景文公,次景顺公,景顺公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籍南邑著姓曰李。”又指明李氏是元季入闽,互相矛盾。又据《学前李氏族谱》第十页世系图载:“自武复公(二世)至季谅公十五世,代远年湮,其行实宗支,不得详考其伦序,特志其名而已。”露出唐代入闽之不能自圆其说之破绽。该谱至十七、十八世方有行实,第十八世祖智平之妻姓林,谱八泰,生子即君龢(林闾)也。而林李同宗则从君龢算起,两姓皆无意见。看来分姓之因较复杂,宗教分歧有之,政治避祸有之。但主要是从祖考姓或从祖妣之姓之别,两姓均有所本,不是随便冒姓的。李贽本人对其祖先分姓也持调和论,不欲扩大争端,《学前李氏族谱》第十八页记:“(始祖君龢公)墓前有石柱一对,刻联其上,系裔孙载贽书。‘九世同坟,历代明禋光俎豆;一宗两姓,熙朝文物夸李林。’”可以为证。
林李分生的原因,我发现一个新迹象。三世李广齐在永乐二十年始迁南安,很快于永乐廿二年(1424年)就托右参议桃源庄谦写了李氏族谱序言,自己在族谱上写一篇《垂戒论》,不指名地痛骂其伯父林驽讨了阿拉伯妇女为老婆而信仰伊斯兰教说“有真色目人者,为伪色目人者,有从妻为色目人者,有从母为色目人者,习其异俗,以纷乱我族类,蔑视我常宪。”装得词严气正,但自己又违反当时的常宪--同姓不婚的原则,却讨一个姓林的当小老婆:“庶妣林氏,讳恭顺”(《学前李氏族谱》第十九页)。“呼庶母林氏及瓛(广齐长子)戒之”(《黄氏墓志铭》)。双方都在小老婆问题上争吵不休。各为私宠的女人翻脸,乃是家庭常事。因这种暖味的隐情而迁居分姓,断绝关系,我想可能也是起作用的因素之一。难怪李贽本人讳言其祖宗分姓之事,而李光缙含糊说其事“世远事湮”,为长者讳了。
李贽所撰上述对联下句之
“熙朝文物夸李林”,倒是值得一谈。兹据《林李宗谱·历年表》所载,首先是林钺于正德戊辰(1508年)中进士,历官太平府知府。其后林奇材于嘉靖丁未(1547年)中举,己未(1559年)会试第二名成进士,官平乐知府。再来就是李贽中举人,官姚安知府。李应先于万历乙酉(1585年)中举,官陆凉州知州。林天咫于万历丁酉(1597年)中举,累官光禄少卿。林丰芷于万历庚子(1600年)中举,官曲靖知府。在李贽生前,林李同族已成为缙绅辈出的泉州望族,社会地位显著上升,这就是李贽联文的内涵意义。
总之,当李贽活着之时,林李这一族姓已脱离商人或一般穷知识分子的地位,上升为绅士阶层,更和海外贸易全无关系了。
我的文章至此结束,所提供的资料及看法,相信有助于研究李贽的生平事迹,有助于研究他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根源的。
(1987年11月)
(原载于:《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1月
李廷机字尔张号九我(1542-1616)
林闾号睦斋--林驽景顺东湖--信生李允诚--林乾学--李端阳-|-李宗洁号竹轩-|-李廷**字钟秀号白斋--李载贽。
|
|-李廷桂字钟气号章田--载华载盛
|
|-李廷**字钟英
|
|-李廷**字钟美
林闾君和-|-林驽景文-|-信 林居安
****--****--*****--****--
****---林奇材
|
|-仙保 林通衢--林恭惠易庵-|-林琛纯斋--林义方--林
平乐守丰瀛
|
|
|-林琠履斋--林钺西泉--林太毓--标榛棻㮙
林奇棻
|
|-信生
李允诚--林乾学--李端阳(南安胭脂巷)--李宗洁-|-李廷**字钟秀号白斋--李载贽
|
|-玉生 李廷贽(南安榕桥)--李
|-李廷桂字钟气号章田-|-载华
|
|-福生 李福全(南安榕桥)--李
|-李廷**字钟英
|-载盛
|-李端景顺-|-信与 李广懋--胜宗
|-李廷**字钟美
|
|-添与李广齐-|-献官(遁斋)--简斋--
|-珙官(端孝)-|-诚斋-|-志辉
珙--溥铭--瀛--梯--志辉廷㶷
|
|-简斋
|-玠官(刚毅)--勉斋-|-渐派深泮演
|-寿官(忠义)--朴斋(辚官)-|-澄
|-清
【明】 黄凤翔
处士李公墓志铭(李梯)
广齐--珙--溥铭--瀛--梯--志辉廷㶷
李应先一李佺台一李元禄。
明万历十三年(1585)出举人李应先,任云南陆凉州知州;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其子李佺台中进士,任南京光禄寺正卿;李佺台之子元禄又于顺治十三年中武举人,诰封怀远将军。下联“兄弟叔侄”指李贽与应先堂兄弟,李贽与李佺台堂叔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