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经脉测定自动诊断

 gm63 2020-03-23
       中医自古迄今是凭历代传下的四诊、八纲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亦就是根据四诊(望、闻、问、切)的方法来辨别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症候来作出诊断和进行治疗的。四诊的“切”是诊病的关键,包括切脉和躯体按压检查, 切脉是按两手寸、关、尺三部所配合五脏的部位,根据桡动脉搏动的形态,来测候脏、腑的病变属阴、属阳、属表、属里、属寒、属热、属虚、属实。躯体按压穴位是鉴定病变在哪一经脉、哪个部位。某些特定穴位亦可以反映脏腑的病变。以切脉来讲,凭主观成份较多,不太可能把全身的脏腑、经脉病变的情况都从脉象中测候出来,经络穴位的压诊,亦不可能把脏腑病都检查出来。长期来,大家都希望能有客观的仪器来显示全身病变的情况。作者在临床中运用“二十经脉测定自动测定仪”根据测定数据来分析,作为全身脏腑经络的客观辨证参考已历二十余年。通过不断的反复验证,认为从目前来讲,基本可以作为中医、针灸临床辨证的客观指标,从指标的分析,可以提示脏腑经脉的八纲辨证,能正确定位脏腑、经脉、脊椎、关节等处的病变部位,大大提高了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
  原先的经脉电测定仪是测定手足十二经加上日本长滨善夫医生发现的八俞经(属胰)和膈俞经。作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发现了六条新经脉(风门经、大杼经、督俞经、气海经、关元经、中膂经)。因此,每一指趾都布有经脉,手足二十经相应第一椎到二十椎二十个背俞,按手足左右四十个井穴测定的数据, 基本能提供全身脏腑、经脉的正常或异常情况,结合八纲及经、胸、腰、骶椎和经脉的关系,经脉节段的存在进行辩证和治疗,能获得理想效果。
  本测定仪由测定部分、自动诊断部分和控制键盘组成。测定部分由探棒经测定线路通过输入插座与显示器连接组成;诊断部分由单片微机系统接收输入二十经脉测定数据,通过模/数转换器将模拟的数据转化为数字量共中央处理器处理后储存;通过操作功能键可打印二十经脉数据自动诊断书。本仪器将二十经脉电测定数据与中医辨证理论相结合,能客观地、正确地提示病变脏腑、经脉部位及阴阳虚实,本仪器使用简单,诊断特异性高,适用于中医,针灸诊断治疗。
  脏腑病:
  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以阴阳为总纲。针灸治病如何区别阴阳来选择穴位,这是一个存在的问题。一般针灸书籍及临床治疗脏腑病,总是双侧取穴。如胃肠病总取双侧内关、足三里为主;肝胆病总是取双侧阳陵泉,太冲为主等等。但每一脏腑都有阴阳气血,习惯上对肺来说有肺阴、肺气,对胃来说,有胃阴、胃气,对心来说,有心阴、心血、心阳、心气,对肝来说,又肝阴、肝血、肝气、肝阳,对肾来说,又肾阴、肾阳、肾气等等。假如胃阴虚补双侧足三里,胃气虚亦补双侧足三里。又如心血瘀阻泻双侧神门,心火旺盛亦泻双侧神门,这是不是成为阴阳不分?因此如何来解决?
  多年来的测定数据结合症状、脉搏、舌苔来分析,大都阴虚、血虚、津液干枯的病例心、肝、肾经出现偏低,阳虚、气虚、中气下陷等病例, 肺、心、脾、肾右侧均偏低。 痰、水湿、瘀阻表现左侧偏高,外邪、燥火热、阳亢、气滞表现在右侧偏高。至于痰火、痰热、湿热、气滞血瘀则两侧均高,因此作者认为针灸治疗脏腑病应分阴阳虚实取穴,阴虚、血虚补左侧为宜,阳虚、气虚补右侧为宜。阴盛(包括水、湿、痰、瘀)泻左侧为宜阳盛(包括火、热、阳亢、气滞)泻右侧为宜。根据测定数据结合症状分析,作出诊断,取穴补泻,进行治疗。
  经脉病:
  主要是二十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包括关节、韧带、肌肉、肌腱、血管等)及有关器官病变时出现的症状。经脉电测定的数据如出现异常,偏低者属虚,应补之;偏高者属实,应泻之。
  一、手经
  1、肺经

  (1)本经循行所过,其中如出现各种症状,都会在肺经井穴的测定数据中表现出过高或过低的异常情况。
  (2)列缺穴属于风门经,因此,如列缺穴处的腱鞘炎、扭伤、劳损等病变均表现在风门经井穴的测定数字上,不表现在肺经的井穴测定数字中。
  (3)肺经经过肩关节前方,该处原无穴位,经外奇穴肩内陵(肩前)在腋前纹上方凹陷,可纳入肺经,如该处出现疼痛,肺经井穴测定数字,亦会出现异常。
  (4)上背部第三胸椎或肺俞穴部位作痛或同水平的胸痛。
  (5)肺俞外侧1.5寸魄户穴处作痛,表现在大肠经的测定数字内。
  (6)部份鼻病、感冒。
  (7)第三肋间神经痛。
  2、风门经
  (1)本经循行所过处的各种症状。
  (2)列缺穴部位的腱鞘炎、扭伤、劳损等。
  (3)肘关节作痛在曲池、尺泽之间(泽外穴)
  (4)肩关节作痛在肺经与大肠经之间,即新穴位抬肩、举臂的部位,肩周炎居多
  (5)第二胸椎或风门穴、附分穴处作痛,或同水平的胸痛。
  (6)第二肋间神经痛。
  (7)第六颈椎肥大或其周围软组织病变、落枕。
  (8)肩痛在肩井与天寥之间。
  (9)鼻病、感冒。
  3、大肠经
  (1)本经循行所过处的各种症状。
  (2)部份头痛目疾,因本经与头部胆经有联系。
  (3)下牙痛、偏瘫。
  (4)咽喉痛、感冒、鼻疾、目疾、耳疾。
  (5)上背部魄户穴处作痛。
  (6)第三颈椎或其周围软组织病变引起的项强、落枕。
  4、大杼经
  (1)本经循行所过处的症状。
  (2)第一肋间神经痛。
  (3)第一胸椎或大杼、肩外俞处作痛或同水平的胸痛。
  (4)巨骨穴(原属大肠经,作者纳入大杼经)及天寥穴(泽田派穴在原天寥穴内侧一寸,肩胛骨内上角端)作痛。
  (5)第四颈椎或其周围软组织病变引起的项强、落枕。
  (6)目疾包括角膜炎、结膜炎、近视、远视、散光等。
  (7)头痛(前额或眉头攒竹穴)、感冒及咽痛。
  5、心包经
  (1)本经循行所过处的各种症状。
  (2)咽喉肿痛。
  (3)第四肋间神经痛。
  (4)第四胸椎及厥阴俞作痛或同水平的胸痛。
  6、膈俞经
  (1)本经循行所过处的各种症状。
  (2)第七肋间神经痛。
  (3)第七胸椎或膈俞穴作痛或同水平的胸痛或鸠尾穴作痛。
  (4)中指用力过度引起的网球肘、痛在肱骨外上髁或其下方韧带。
  (5)腕关节痛在手背腕正中,中泉穴处。
  7、督俞经
  (1)本经循行所过处的各种症状。
  (2)无名指用力过度引起的网球肘痛在鹰嘴与肱骨外上髁之间凹陷。
  (3)腕关节痛在阳池穴与中泉穴之间。
  (4)第六肋间神经痛。
  (5)第六胸椎及督俞穴处作痛或同水平的胸痛。
  8、三焦经
  (1)本经循行所过处的各种症状。
  (2) 耳聋、耳鸣、目疾、偏头痛、感冒、偏瘫。
  (3)第五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引起的项强、落枕。
  (4)肩背痛在膏肓穴,上天宗穴(天宗穴上方、肩胛岗下方凹陷)。
  9、心经
  (1) 本经循行所过处的各种症状。
  (2)第五肋间神经痛。
  (3)第五胸椎及心俞穴处作痛,或同水平的胸痛。(膻中)
  (4)舌强痛。
  10、小肠经
  (1)本经循行所过处的各种症状。
  (2)肩胛痛在神堂穴处作痛。
  (3)第七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引起的项强、落枕。
  (4)头痛、目疾、耳鸣、耳聋。
  二、足经
  1、脾经

  (1)本经循行所过处的各种症状。
  (2)寻麻症、皮肤瘙痒症。
  (3)上腹痛在中脘穴,下腹痛在曲骨穴。
  (4)背痛在第十一胸椎及脾俞,腰骶痛在下寥、白环俞。
  (5)第十一肋间神经痛。
  (6)阴股痛在冲门穴。
  2、肝经
  (1)本经循行所过处的各种症状。
  (2)上腹痛在巨阙,下腹痛在石门(月经痛)。
  (3)背痛在第九胸椎及肝俞,腰骶痛在上寥穴。
  (4)阴茎痛、阴痒肿、阴挺、疝痛。
  (5)巅顶痛、偏头痛、眩晕、高血压。
  (6)目疾。
  (7)第九肋间神经痛、胁痛。
  (8)阴股痛在急脉。
  3、中膂经
  (1)本经循行所过处的各种症状。
  (2)腰骶痛在骶三中寥、中膂俞、小腹痛在中极。
  (3)胫骨痛、膝前痛、偏瘫。
  (4)阴股痛在鼠蹊穴(冲门外上方,腹股沟中)。
  4、胃经
  (1)本经循行所过处的各种症状。
  (2)背痛在第十二胸椎及胃俞、腰痛在第四腰椎及大肠俞水平。
  (3)上腹痛以建里为主,下腹痛以阴交、外陵为主,及右下腹痛(麦氏点)。
  (4)上牙痛、头痛、眼痛、喉痛。
  (5)鼻衄、偏瘫。
  5、气海经
  (1)本经循行所过处的各种症状。
  (2)腰痛在第三腰椎及气海俞、腰眼水平,或围腰痛或腰痛引脐或少腹。
  (3)髂冀及大转子后缘作痛、坐骨神经痛。
  (4)腹痛在脐中、天枢水平。
  (5)腿痛循腓骨、外踝尖作痛。
  (6)耳鸣、耳聋。
  (7)偏瘫。
  6、八俞经
  (1)本经循行所过处的各种症状。
  (2)第八肋间神经痛。
  (3)跟腱、足跟足底痛。
  (4)背痛在第八胸椎及八俞(胰俞)水平。
  (5)上腹痛在鸠下穴(鸠尾与巨阙之间)水平。
  7、关元经
  (1)本经循行所过处的各种症状。
  (2第五腰椎及关元俞水平的腰痛、坐骨神经痛。
  (3)腹痛在气海穴水平。
  (4)腓骨后缘痛及外踝后缘或下缘作痛、偏瘫。
  (5)偏头痛、耳鸣、耳聋。
  8、胆经
  (1)  本经循行所过处的各种症状。
  (2)  背痛在第十胸椎及胆俞穴水平,腰骶痛在骶一上寥水平或第一腰椎水平。
  (3)  上腹痛重点在上脘、下腹痛在石门。
  (4)  偏头痛、头晕、目疾、偏瘫、月经痛。
  (5)  第三颈椎及其软组织病变引起的项强、落枕。
  (6)  第十肋间神经痛、胁痛。
  9、肾经
  (1)本经循行所过处的各种症状。
  (2)腹痛在水分水平,腰痛在第二腰椎及肾俞水平。
  (3)消渴、咽喉痛干。
  (4)牙痛、目痛、头痛。
  (5)项痛在天柱穴。
  10、膀胱经
  (1)本经循行所过处的各种症状。
  (2)膀胱经的腰背痛特点是直行痛,甚则引项头,腰痛重点在次寥、膀胱俞。
  (3)腰腿痛循大腿后廉正中,属本经病变,如腰腿痛或坐骨神经痛在大腿后外廉引达浮郄、委阳,甚则循排骨后缘痛,则属关元经病变。
  (4)小腹痛在中极、水道水平。
  (5)目痛、头痛项强在天柱穴、鼻衄、胎位不正。前额痛在攒竹穴。
  经脉病是包括经脉、络脉、筋经、皮部的各种病痛,其测定数据的异常是说明经脉的虚和实,虚即空虚不足,是经脉本身虚弱需要补益;实即过度和有余,是外邪入侵经脉,造成阻滞不通,需要疏导。中位数经过调整后, 过低是属于虚证,应以轻刺激方法来扶正;过高是属于实证,应以强刺激方法来泻邪。少数病人的病变,在测定中开始时未能表现出来,经治疗1-2次后,即能表现出来,还有极少数病人始终不表现出来,请按上文所述的辨证方法辨别虚实。
  认为针灸的疗效关键在于正确的辨证(辨经脉、辨脏腑、辨八纲)。如何能达到正确的辨证,首先应把新经脉和老经脉结合在一起,作为辨证的基础。因为有很多疾病涉及到新经脉,单凭老经脉似乎不够全面。第二,是如何能正确的客观的进行八纲辨证。目前看来,经脉电测定似乎可以作为辨证论治的客观指标,它能客观显示病经(脏、腑、经脉)及虚(正虚)和实(邪实)。有的放矢地用针灸来扶正、泻邪,能迅速的达到调整和平衡。当然,经脉电测定仪还应该结合现代科学不断地改进,使其更先进、电脑化和科学化。这样才能将针灸疗效不断的提高,更好地为世界人民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