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掖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于烺字炳斋

 星蓉苹果 2020-03-23

于烺,字炳斋,1903年生于文登县大水泊井南村(现文登区大水泊镇河北新村)。在烟台省立八中读书期间,因参加五四运动被学校开除,后转到济南私立正谊中学续读。读书时,于烺就立下信念:要把国家治理好,非办好教育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不可。

毕业后,于烺回威海任教。1929年,任国民党文登县四区区长,任职期间,禁赌博、销烟馆,反贪污、惩土匪,修河堤、治水患……深得百姓拥戴。后因与国民党文登县政府发生矛盾被免职。

1932至1935年春,任大水泊启民小学校长,受中共党员王翼之影响,于烺开办夜校,教唱救亡歌曲,创作排演“文明戏”宣传革命;1935至1937年,调任文登营小学校长,期间“一一·四”暴动失败,大批共产党员被缉捕杀害,白色恐怖弥漫胶东。于烺冒着风险,聘用王台、张玉华等多名共产党人到校任教,开展党的地下活动,文登营小学成为“红色学校”。当时于烺有许多地下线人。他有位姓陈的朋友,公开身份是小学教师,同时精通医术,在给人看病时与病人聊天套取情报,想法传递给于烺。

投笔从戎创战绩

早在1933年,于烺就经王翼之介绍入了党,由于断了单线联系,直到1937年6月才又续上组织关系,正式入党。

于烺尽一切力量为党做工作。天福山起义前,许多起义领导者都住在于烺家里。理琪住在他家的时候,于烺就带着手枪在隐蔽处负责警戒,并想方设法保障他工作所需。胶东特委委员柳运光回忆说,到大水泊就住在于烺家,于烺家虽然是地主,但客屋不算很大,大冷天大家在一起蹲着、坐着排成一排一排,天亮以后再上天福山。当时于烺在“三军”里没有职务,但他的知名度高,你传他传,“于校长”被传成了“于司令”,于烺的家也成了胶东特委临时办事机关。

在文登广为流传着这样的话:狼(指于烺)吃狗子(鬼子)。“那个年代参军都是冲着于烺去的,问‘参军干什么去’,说‘找于烺去’,‘找于烺干什么去’,‘抗日救国打鬼子去’!”老八路于成和于烺同村,他回忆道:“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住在于烺家时,他家成了远近闻名的抗日进步基地,光村里就有10来个人参军,我能参加八路军也受这个氛围影响。”

从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于烺就把家中的土地、财产分给穷人,可以说倾尽全部家产支持革命。他带领二十多人参加天福山起义,后来又参加了威海起义,任胶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三军”二大队大队长。“三军”初创,武器十分短缺,他带领部队缴了两个乡校的武器,又变卖家产筹得700元,买来一台旋床,用来制造枪弹。

于烺有胆有识,还是做统战的能手。他曾多次受命与牟平、文登、威海国民党当局谈判,促进当地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天福山起义前夕,于烺和柳运光促成了胶东特委与文登县政训处达成合作抗日协议;岭上事件后,于烺奉命“深入虎穴”前往谈判,迫使国民党文登县政府释放宋澄等人。

1938年12月,于烺任掖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而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要另委县长,遭到掖县各界群众的抗议,掀起了“拥于运动”,迫使国民党顽固派收回成命。当掖县城陷入日军之手,于烺领导抗日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扫荡”斗争。

于烺从没忘记读书时立下的信念:教育救国。他当县长也当先生,边教书,边战斗。在于烺的发起下,掖县县政府办起短期师范学校,于烺兼任校长,为抗战培养了一大批急用的教师和干部。

冤案昭雪慰英灵

1940年10月12日,于烺被错误地定出“贪污公款”“逃跑叛变投敌”等罪状,在文登县柘阳山前被处以死刑,时年37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