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是我国古代人们照容饰面的生活用具。从距今4000余年的齐家文化时期开始,历经各朝各代,沿用了4000余年。铜镜的材质是青铜,它主要由铜、锡、铅三种金属熔冶铸造而成,镜的正面磨成光亮的平面或者凸面,供人照容修面,铭文则铸刻在镜的背面。 西汉早期,草叶纹在审美和寓意上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在某种程度也得到社会的认可。官方督造的铜镜对纹饰有较严格的规范,所以纹饰显得非常规整。文景盛世,社会经济繁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铜镜的需求增加,仅靠官铸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于是大量的民间作坊应运而生。民间铸镜工匠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性,冲破了草叶纹原有的规范呆板模式,推陈出新,铸造出大量的在纹饰上具有多样性变化的铜镜,使我们更全面的了解到汉代社会丰富的文化思想,包括古人的审美观念、社会意识、崇拜信仰以及冶金铸造和手工艺水平等等,也使得我们今天可以看到更加丰富的艺术珍品,从而领略其迷人的魅力。 由于铜镜背面刻铸文字的铭带多为圆形或矩形,因此所铸铭文,大多以首尾相交的圆圈形或者矩形排列,可向左旋读或者向右旋读。这种排列方式,容易使读者无法分辨首尾而产生误读。下面这3个例子就说明,相同的文字, 可以产生迥然相异的释读结果: (1)常贵富乐毋事日有熹宜酒食《岩窟藏镜》补遗第二十图 (2)日有熹宜酒食长贵富乐毋事《小校经阁金石文字》卷十五 上面这两则镜铭是由于读者的释读起始处不同而造成的两种释读结果。 西汉早期,铜镜的铸造者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文字排列方式将会产生新的诗歌样式,而是急欲防止由于这种文字排列造成的误读。所以,当时的一些铸镜者在铭刻文字时,多在文字的首尾相交之处加上一些特殊的符号或者标记。许多汉初墓葬中出土的铜镜,其铭文结束处都被加上某种记号,如“兮”字、“羊”字,还有加鱼形图案的。另外,还有的是在首尾相交的文字中间加一乳钉或者三点以示区分。这种添加标记的方式减少了在释读镜铭时出现误读的可能,同时也阻断了回文诗产生的途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汉代早期,已经有人注意到铭文特定排列方式所造成的回环往复的释读结果。 注:回文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它利用汉语文中单字特殊的组词造句功能,将一组文字通过一定的方式排列,循环往复阅读,可得若干首诗,是一种饶有兴味的文学样式。 上面简单了解了这面“日有喜”铭连弧草叶纹镜,笔者觉得是西汉比较有代表性的铜镜品种之一,其内容“日有喜,宜酒食,长贵富,乐毋事”也表达了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于是乎,由承影阁青铜艺术和铜镜真伪鉴赏图录(公众号)、晋国小铜器(微博号)共同推出了第二款古法青铜铸造器物——铜镜,由原版18cm微缩到7.7cm的“日有喜”草叶纹镜。此镜系直接在石头上手绘打稿,纯手工雕刻的版模翻模铸造而成。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这面镜子版模雕刻的全过程。 一、石头上画线打稿 二、边打稿边刻 三、先把连弧纹和两个方框区间间隔带刻了
四、雕刻草叶纹和乳钉纹 用泥印一下,看看雕刻效果 五、雕刻铭文 六、雕刻完成 正面图,视觉误差,会感觉纹饰是凸出来的。
在电脑雕刻盛行的今天,传统的手绘手雕技法在传承传统工艺方面尤显珍贵。个人认为,电脑雕刻固然能做到精细化、标准化,但是恰恰少了人的情感因素影响下雕刻出来的“缺陷美”。人是感情动物,作品在情感的表达上有跌宕起伏。手工匠人在创作的过程中也难免受各种情感因素的影响,从而在他创作的作品中有所体现,有别于电脑雕刻的呆板、规矩,手工雕刻作品有其情感发挥的艺术美和精气神。 接下来给大家看看怎么从雕版制母模铸造出铜镜实物来的。 一、从雕版翻出母模来 二、母模打出沙箱 三、沙箱浇铸出来镜坯 四、打磨浇口和边缘 打磨前称重 五、加工连弧纹、草叶纹、乳钉和两个方形条状间隔带 1.银白光版本
2.黑漆古版本 在此,感谢承影阁青铜艺术的辛勤付出,不断为我们带来新的古法铸造的青铜器物。 每一款作品都有可以提升的空间,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让我们从细节上把控的更好,铸造出来更好的青铜器物给大家。 感谢大家阅读,后期将逐步推出系列青铜器物的铸造,欢迎大家关注铜镜真伪鉴赏图录。 最后上一面去年拍卖会上的同款草叶纹镜图片 草叶纹铜镜、“驱邪降福、中国大宁”花钱和桐木镜盒定制详情请联系下面微信二维码(笑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