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草纲目在线阅读(第3页)

 高山仙人掌 2020-03-23
产养精,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各随五脏之病,而制药性之品味。故方有七,剂有十
。方不七,不足以尽方之变;剂不十,不足以尽剂之用。方不对证,非方也;剂不蠲疾,非
剂也。此乃太古先师,设绳墨而取曲直;叔世方士,乃出规矩以为方圆。夫物各有性,制而
用之,变而通之,施于品剂,其功用岂有穷哉。如是,有因其性为用者,有因其所胜而为制
者,有气同则相求者,有气相克则相制者,有气有余而补不足者,有气相感则以意使者,有
质同而性异者,有名异而实同者。故蛇之性上窜而引药,蝉之性外脱而退翳,虻饮血而用以
治血,鼠善穿而用以治漏,所谓因其性而为用者如此。弩牙速产,以机发而不括也;杵糠下
噎,以杵筑下也,所谓因其用而为使者如此。浮萍不沉水,可以胜酒;独活不摇风,可以治
风,所谓因其所胜而为制也如此。麻,木谷而治风;豆,水谷而治水,所谓气相同则相求者
如此。牛,土畜,乳可以止渴疾;豕,水畜,心可以镇恍惚,所谓因其气相克则相制也如此。
熊肉振羸,兔肝明视,所谓其气有余补不足也如此。鲤之治水, 之利水,所谓因其气相感
则以意使者如此。蜜成于蜂,蜜温而蜂寒;油生于麻,麻温而油寒,兹同质而异性也。蘼芜
生于芎 ,蓬 生于覆盆,兹名异而实同者也。所以如此之类,不可胜举。故天地赋形,不
离阴阳,形色自然,皆有法象。毛羽之类,生于阳而属于阴;鳞甲之类,生于阴而属于阳。
空青法木,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云母法金,色白而主肺;磁石法水,色黑
而主肾;黄石脂法土,色黄而主脾。故触类而长之,莫不有自然之理也。欲为医者,上知天
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登
涉,动致颠殒,而欲愈疾者,未之有也。
雷 《炮炙论》序曰∶若夫世人使药,岂知自有君臣;既辨君臣,宁分相制。只如 毛
(今盐草也)沾溺,立销斑肿之毒;象胆挥粘,乃知药有情异。 鱼插树,立便干枯;用狗

涂之(以犬胆灌之,插鱼处,立如故也),却当荣盛。无名(无名异形似玉,仰面又如石炭

别)止楚,截指而似去甲毛;圣石开盲,明目而如云离日。当归止血破血,头尾效各不同
止血,尾破血);蕤子熟生,
足睡不眠立据。弊箅淡卤(常使者甑中箅,能淡盐味);如酒
沾交(今蜜枳缴枝,又云交加枝)。铁遇神砂,如泥似粉;石经鹤粪,化作尘飞。 见橘,

似髓。断弦折剑,遇鸾血而如初(以鸾血炼作胶,粘折处,铁物永不断);海竭江枯,投游

(燕子是也)而立泛。令铅拒火,须仗修天(今呼为补天石);如要形坚,岂忘紫背(有紫
背天
葵,如常食葵菜,只是背紫面青,能坚铅形)。
留砒住鼎,全赖宗心(别有宗心草,今呼石竹,不是食者粽心,恐误。其草出 州,生
处多虫兽);雌得芹花(其草名为立起,其形如芍药,花色青,可长三尺以来,叶上黄斑色,
味苦涩,堪用,煮雌黄立住火),立便成庾。 遇赤须(其草名赤须,今呼为虎须草是,用

砂即生火);水留金鼎。水中生火,非猾髓而莫能(海中有兽名曰猾,以髓入在油中,其

粘水,水中火生,不可救之。用酒喷之,即止。勿于屋下收);长齿生牙,赖雄鼠之骨末(其
齿若年多不生者,取雄鼠脊骨,作末,揩折处,齿立生如故)。发眉堕落,涂半夏而立生(眉
发堕落者,以生半夏茎杵之取涎,涂发落处。立生);目辟眼KT ,有五花而自正(五加皮,
其叶有雄雌,
脚生肉 ,KT 系菪根(脚有肉 者,取莨菪根于KT 带上系之,感应永不痛);囊
皱漩
多,夜煎竹木(多小便者,夜煎萆 一件服之,永不夜起也)。体寒腹大,全赖鸬 (若患

大如鼓,米饮调鸬 末服,立愈如故也);血泛经过,饮调瓜子(甜瓜子内仁捣作末,去油,
饮调服之,立绝)。咳逆数数,酒服熟雄(天雄泡过,以酒调一钱服,立定也);遍体疹风,
冷调生侧(附子旁生者为侧子,作末冷酒服,立瘥也)。肠虚泻痢,须假草零(捣五倍子作
末,
以熟水下之,立止也);久渴心烦,宜投竹沥。除症去块,全仗硝 (硝、 ,即 砂、硝

二味,于乳钵中研作粉,同 了,酒服,神效也);益食加觞,须煎芦朴(不食者,并饮酒

者,煎逆水芦根并浓朴二味,汤服)。强筋健骨,须是苁鳝(苁蓉并鳝鱼二味,作末,以黄

汁丸。服之。可力倍常也。出《干宁记》中);驻色延年,精蒸神锦(黄精自然汁拌细研神
锦,
于柳木甑中蒸七日了,以木蜜丸服。颜貌可如幼女之容色也)。知疮所在,口点阴胶(阴胶,
即是甑中气垢,少许于口中,可知脏腑所起,直至住处知痛,乃可医也);产后肌浮,甘皮
酒服(产后肌浮,酒服甘皮,立愈)。口疮舌坼,立愈黄苏(口疮舌坼,以根黄涂酥炙作末,
含之,立瘥);脑痛欲亡,鼻投硝末(头痛者,以硝石作末内鼻中,立止);心痛欲死,速觅
延胡(以延胡索作散,酒服之,立愈)。
如斯百种,是药之功。某忝遇明时,谬看医理;虽寻圣法,难可穷微。略陈药饵之功能,
岂溺仙人之要术,其制药炮、熬、煮、炙,不能记年月哉?欲审元由,须看海集。某不量短
见,直录炮、熬、煮、炙,列药制方,分为上、中、下三卷,有三百件名,具陈于后。
<目录>序例上
<篇名>气味阴阳
内容:《阴阳应象论》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
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味浓者为阴,薄者为阴中之阳;气浓
者为阳,薄者为阳中之阴。味浓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辛甘发散为阳,酸
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润或燥,或软或
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之平也。
元素曰∶清之清者,发腠理;清之浊者,实四肢。浊之浊者,归六腑;浊之清者,走五
脏。附子气浓,为阳中之阳;大黄味浓,为阴中之阴。茯苓气薄,为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
入手太阳,不离阳之体也;麻黄味薄,为阴中之阳,所以发汗,入手太阴,不离阴之体也。
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气味各有浓薄,故性用不同。
杲曰∶味之薄者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浓者则泄,咸、苦、酸、寒是也。
气之浓者发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渗泄,甘、淡、平、凉是也。渗谓小汗,
泄谓利小便也。
宗 曰∶天地既判,生万物者五气耳。五气定位,则五味生。故曰生物者,气也;成之
者,味也。以奇生则成而偶,以偶生则成而奇。寒气坚,故其味可用以软;热气软,故其味
可用以坚;风气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气收,故其味可用以散。土者冲气之所生,冲气则
无所不和,故其味可用以缓。气坚则壮,故苦可以养气。脉软则和,故咸可以养脉。骨收则
强,故酸可以养骨。筋散则不挛,故辛可以养筋。肉缓则不壅,故甘可以养肉。坚之,而后
可以软;收之,而后可以散。欲缓则用甘,不欲则弗用,用之不可太过,太过亦病矣。古之
养生治疾者,必先通乎此,否则能以人之疾者,盖寡矣。
李杲曰∶夫药有温、凉、寒、热之气,辛、甘、淡、酸、苦、咸之味也。升、降、浮、
沉之相互,浓、薄、阴、阳之不同。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焉。
或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气象天,温热者,天之阳;凉寒者,天之阴。天有阴、
阳,风、寒、暑、湿、燥、火,三阴、三阳,上奉之也。味象地,辛、甘、淡者,地之阳;
酸、苦、咸者,地之阴;地有阴、阳,金、木、水、火、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也。气味薄者,轻清成象,本乎天者亲上也。气味浓者,重浊成形,本乎地者亲下也。
好古曰∶本草之味有五,气有四。然一味之中有四气,如辛味则石膏寒、桂附热、半夏
温、薄荷凉之类是也。夫气者天也,温热天之阳,寒凉天之阴;阳则升,阴则降。味者地也
,辛、甘、淡,地之阳,酸、苦、咸,地之阴;阳则浮,阴则沉。有使气者,使味者,气味
俱使者,先使气而后使味者,先使味而后使气者。有一物一味者,一物三味者;一物一气者
,一物二气者。或生熟异气味,或根苗异气味。或温多而成热,或凉多而成寒,或寒热各半
而成温。或热者多,寒者少,寒不为之寒;或寒者多,热者少,热不为之热,不可一途而取
也。或寒热各半,昼服则从热之属而升,夜服则从寒之属而降;或晴则从热,阴则从寒,变
化不一如此。况四时六位不同,五运六气各异,可以轻用为哉。
《六节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
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
生。又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王冰曰∶五气者,燥气凑肝,焦气凑心,香气凑脾,腥气凑肺,腐气凑肾也。心荣色,
肺主音,故气藏于心肺,而明色彰声也。气为水之母,故味藏于肠胃而养五气。孙思邈曰∶
精以食气,气养精以荣色;形以食味,味养形以生力。精顺五气以灵,形受五味以成。若
食气相反则伤精,食味不调则损形。是以圣人先用食禁以存生,后制药物以防命,气味温
补以存精形。
<目录>序例上
<篇名>五味宜忌
内容:岐伯曰∶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
软。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此五味各有所利,四时五脏,病随所宜也。又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
在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气以精,长有天命。又曰∶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二气常存(春食凉,夏食寒,以养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阴)。
\x五欲\x 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此五味合五脏之气也。
\x五宜\x 青色宜酸,肝病宜食麻、犬、李、韭。赤色宜苦,心病宜食麦、羊、杏、
薤。
黄色宜甘,脾病宜食粳、牛、枣、葵。白色宜辛,肺病宜食黄黍、鸡、桃、葱。黑色宜咸
,肾病宜食大豆黄卷、猪、栗、藿。
\x五禁\x 肝病禁辛,宜食甘∶粳、牛、枣、葵。心病禁咸,宜食酸∶麻、犬、李、
韭。
脾病禁酸,宜食咸∶大豆、豕、栗、藿。肺病禁苦,宜食苦∶麦、羊、杏、薤。肾病禁甘
,宜食辛∶黄黍、鸡、桃、葱。
思邈曰∶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夏宜省苦增辛以养肺,秋宜省辛增酸以养肝,冬宜省
咸增苦以养心,四季宜省甘增咸以养肾。
时珍曰∶五欲者,五味入胃,喜归本脏,有余之病,宜本味通之。五禁者,五脏不足
之病
\x五走\x 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多食令人癃。酸气涩收,胞得酸而缩卷,故水道
不通
也。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多食令人变呕。苦入下脘,三焦皆闭,故变呕也。甘走肉,
肉病毋多食甘,多食令人 心。甘气柔润,胃柔则缓,缓则虫动,故 心也。
辛走气,气病毋多食辛,多食令人洞心。辛走上焦,与气俱行,久留心下,故洞心也。
咸走血,血病毋多食咸,多食令人渴。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汁注之,故咽路焦而舌本
干。《
\x五伤\x 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
咸伤血,甘胜咸。
\x五过\x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肉胝 而唇揭。味过于苦,脾气不濡,
胃气
乃浓,皮槁而毛拔。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平,骨痛而发落。
味过于辛,筋脉沮绝,精神乃失,筋急而爪枯。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脉凝涩而变色。
时珍曰∶五走、五伤者,本脏之味自伤也,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也。五过者,本脏
之味伐其所胜也,即脏气偏胜也。
<目录>序例上
<篇名>五味偏胜
内容:岐伯曰∶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
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王冰曰∶入肝为温,入心为热,入肺为清,入肾为寒,入脾为至阴而四气兼之,皆为
增其味而益其气。故各从本脏之气,久则从化。故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从苦化也。余味
仿此。气增不已,则脏气偏胜,必有偏绝;脏有偏绝,必有暴夭。是以药不具五味,不备
四气,而久服之,虽暂获胜,久必致夭。故绝粒服饵者,不暴亡,无五味资助也。
杲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阳剂刚胜,积若燎原,为消、狂、痈疽之
属,则天癸竭而荣涸。阴剂柔胜,积若凝水,为洞泄、寒中之病,则真火微而卫散。故大
寒、大热之药,当从权用之,气平而止。有所偏助,令人脏气不平,夭之由也。
<目录>序例上
<篇名>标本阴阳
内容:李杲曰∶夫治病者,当知标本。以身论之,外为标,内为本;阳为标,阴为本。
故六腑属阳为标,五脏属阴为本;脏腑在内为本,十二经络在外为标。而脏腑、阴阳
、气血、经络,又各有标本焉。以病论之,先受为本,后传为标。故百病必先治其本,后
治其标。否则邪气滋甚,其病益蓄。纵先生轻病,后生重病,亦先治其轻,后治其重,则
邪气乃伏。有中满及病大小便不利,则无问先后标本,必先治满及大小便,为其急也。故
曰∶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又从前来者,为实邪;后来者,为虚邪。实则泻其子,虚
则补其母。假如肝受心火,为前来实邪,当于肝经刺荣穴以泻心火,为先治其本;于心经
刺荣穴以泻心火,为后治其标。用药则入肝之药为引,用泻心之药为君。《经》云∶本而标
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是也。又如肝受肾水为虚邪,当于肾经刺井穴以补肝木,为先治
其标;后于肝经刺合穴以泻肾水,为后治其本。用药则入肾之药为引,补肝之药为君。《经
》云∶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是也。
<目录>序例上
<篇名>升降浮沉
内容:李杲曰∶药有升、降、浮、沉、化,生、长、收、藏、成,以配四时。春升,夏浮,
秋收,冬藏,土居中化。是以味薄者,升而生;气薄者,降而收;气浓者,浮而长;味浓
者,沉而藏;气味平者,化而成。但言补之以辛、甘、温、热及气味之薄者,即助春夏之
升浮,便是泻秋冬收藏之药也。在人之身,肝心是矣。但言补之以酸、苦、咸、寒及气味
之浓者,即助秋冬之降沉,便是泻春夏生长之药也。在人之身,肺肾是矣。淡味之药,渗
即为升,泄即为降,佐使诸药者也。用药者,循此则生,逆此则死;纵令不死,亦危困矣。
王好古曰∶升而使之降,须知抑也;沉而使之浮,须知载也。辛散也,而行之也横;
甘发也,而行之也上;苦泄也,而行之也下;酸收也,其性缩;咸软也,其性舒,其不同
如此。鼓掌成声,沃火成沸,二物相合,象在其间矣。五味相制,四气相和,其变可轻用
哉。本草不言淡味、凉气,亦缺文也。
味薄者升∶甘平、辛平、辛微温、微苦平之药是也。
气薄者降∶甘寒、甘凉、甘淡寒凉、酸温、酸平、咸平之药是也。
气浓者浮∶甘热、辛热之药是也。
味浓者沉∶苦寒、咸寒之药是也。
气味平者,兼四气四味∶甘平、甘温、甘凉、甘辛平、甘微苦平之药是也。
李时珍曰∶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其性然也。而升者引之以咸寒,则
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颠顶。此非窥天地之奥而达造化之权者,不能至
此。
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目录>序例上
<篇名>四时用药例
内容:李时珍曰∶《经》云∶必先岁气,毋伐天和。又曰∶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
。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
之类,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人参、白术、苍术、黄柏之类,以顺化成之
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
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经》又云∶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
苦、增辛以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
心气。此则既不伐天和,而又防其太过,所以体天地之大德也。昧者,舍本从标,春用辛凉
以伐木,夏用咸寒以抑火,秋用苦温以泄金,冬用辛热以涸水,谓之时药。殊背《素问》逆
顺之理,以夏月伏阴,冬月伏阳,推之可知矣。虽然月有四时,日有四时,或春得秋病,夏
得冬病,神而明之,机而行之,变通权宜,又不可泥一也。王好古曰∶四时总以芍药为脾剂,
苍术为胃剂,柴胡为时剂,十一脏皆取决于少阳,为发生之始故也。凡用纯寒、纯热之药,
及寒热相杂,并宜用甘草以调和之,惟中满者禁用甘尔。
<目录>序例上
<篇名>五运六淫用药式
内容:厥阴司天(巳亥年),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王注云∶
厥阴气未为盛热,故以凉药平之)。
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
少阴司天(子午年),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寒反胜之,治以甘
温,佐
太阴司天(丑未年),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

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身半以上,湿气有余,火气复郁,则宜解表流汗而祛
之也)。
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少阳司天(寅申年),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
之(热气已退,时发动者,是为心虚气散不敛,以酸收之,仍兼寒助,乃能除根。热见太甚
,则以苦发之。汗已便凉,是邪气尽;汗已犹热,是邪未尽,则以酸收之;已汗又热,又
汗复热,是脏虚也,则补其心可也)。
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阳明司天(卯酉年),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制燥之法以苦温。

下必以苦,宜补必以酸,宜泻必以辛)。

太阳司天(辰戌年),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苦甘,以咸泻之。
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厥阴在泉(寅申年),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风喜温而
恶清,故以辛凉胜之。估以苦,随所利也。木苦急,以甘缓之。木苦抑,以辛散之)。
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少阴在泉(卯酉年),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热性恶

,故以咸寒。热甚于表,以苦发之;不尽,复寒制之;寒制不尽,复苦发之,以酸收之。甚
者再方,微者一方,可使必已。时发时止,亦以酸收之)。
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太阴在泉(辰戌年),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与燥

,故以苦热。佐以酸淡,利窍也)。
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
少阳在泉(巳亥年),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火气大

于心腹,咸性柔软以制之。以酸收其散气。大法须汗者,以辛佐之)。
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阳明在泉(子午年),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温利凉性,故以苦

之)。
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
太阳在泉(丑未年),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
之(以热治寒,是为摧胜,折其气也)。
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李时珍曰∶司天主上半年,天气司之,故六淫谓之所胜,上淫于下也,故曰平之。在泉
主下半年,地气司之,故六淫谓之于内,外淫于内也,故曰治之。当其时而反得胜己之气者,
谓之反胜。六气之胜,何以征之?燥甚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
胜则地裂,火胜则地涸是也。其六气胜复主客、证治病机甚详,见《素问·至真要大论》,
文多不载。
<目录>序例上
<篇名>六腑六脏用药气味补泻
内容:肝、胆(温补凉泻。辛补酸泻。)心、小肠(热补寒泻。咸补甘泻。)
肺、大肠(凉补温泻。酸补辛泻。)肾、膀胱(寒补热泻。苦补咸泻。)
脾、胃(温热补,寒凉泻,各从其宜。甘补苦泻。)三焦、命门(同心。)
张元素曰∶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所胜平之。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水去则营散,谷消则卫亡,神无所居。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气和,营卫乃
行,常有天命。
<目录>序例上
<篇名>五脏五味补泻
内容:\x肝\x 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酸泻之(赤芍药),实则泻子(甘草)。 欲
散,急食
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虚则补母
\x心\x 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以甘泻之(甘草、参、 ),实则泻子(甘
草)。欲软,急
\x脾\x 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以苦泻之(黄连),实则泻子(桑白皮)。欲缓,

食甘以缓之(炙甘草),以甘补之(人参),虚则补母
\x肺\x 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诃子),以辛泻之(桑白皮),实则泻子(泽泻)。
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以酸补之(五味子),虚则补母(五味子)。
\x肾\x 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以咸泻之(泽泻),实则泻子(芍药)。
欲坚,
急食苦以
张元素曰∶凡药之五味,随五脏所入而为补泻,亦不过因其性而调之。酸入肝,苦入心
,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辛能散结润燥,
致津液,通气;酸能收缓敛散;甘能缓急调中;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淡能利窍。李时
珍曰∶甘缓、酸收、苦燥、辛散、咸软、淡渗,五味之本性,一定而不变者也;其或补或泻
,则因五脏四时而迭相施用者也。温、凉、寒、热,四气之本性也;其于五脏补泻,亦迭相
施用也。此特洁古张氏因《素问》饮食补泻之义,举数药以为例耳,学人宜因意而充之。
<目录>序例上
<篇名>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内容:\x肝\x 藏魂,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晕,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 瘕,女人
经病。
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 疝,女人少
腹肿痛、阴病。
有余泻之泻子 甘草行气(香附 芎 瞿麦 牵牛 青橘皮)
行血(红花 鳖甲 桃仁 莪术 京三棱 穿山甲 大黄 水蛭 虻虫 苏木 牡丹
皮)
镇惊(雄黄 金箔 铁落 真珠 代赭石 夜明砂 胡粉 银箔 铅丹 龙骨 石决
明)
搜风(羌活 荆芥 薄荷 槐子 蔓荆子 白花蛇 独活 防风 皂荚 乌头 白附子
僵蚕 蝉蜕)
\x不足补之
补母(枸杞 杜仲 狗脊 熟地黄 苦参 萆 阿胶 菟丝子)
补血(当归 牛膝 续断 白芍药 血竭 没药 芎 )
补气(天麻 柏子仁 白术 菊花 细辛 密蒙花 决明 谷精草 生姜)
\x本热寒之\x
泻木(芍药 乌梅 泽泻)
泻火(黄连 龙胆草 黄芩 苦茶 猪胆)
攻里(大黄)
\x标热发之\x
和解(柴胡 半夏)
解肌(桂枝 麻黄)
\x心\x 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螈,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
臂。
\x火实泻之
泻子(黄连 大黄)
气(甘草 人参 赤茯苓 木通 黄柏)
血(丹参 牡丹 生地黄 玄参)
镇惊(朱砂 牛黄 紫石英)
\x神虚补之
补母(细辛 乌梅 酸枣仁 生姜 陈皮)
气(桂心 泽泻 白茯苓 茯神 远志 石菖蒲)
血(当归 乳香 熟地黄 没药)
\x本热寒之\x
泻火(黄芩 竹叶 麦门冬 芒硝 炒盐)
凉血(地黄 栀子 天竺黄)
\x标热发之
散火(甘草 独活 麻黄 柴胡 龙脑)
\x脾\x 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胆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 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x土实泻之
泻子(诃子 防风 桑白皮 葶苈)
吐(豆豉 栀子 萝卜子 常山 瓜蒂 郁金 齑汁 藜芦 苦参 赤小豆 盐汤 苦
茶)
下(大黄 芒硝 青礞石 大戟 甘遂 续随子 芫花)
\x土虚补之\x
补母(桂心 茯苓)
气(人参 黄 升麻 葛根 甘草 陈橘皮 藿香 葳蕤 缩砂仁 木香 扁豆)
血(白术 苍术 白芍药 胶饴 大枣 干姜 木瓜 乌梅 蜂蜜)
\x本湿除之
燥中宫(白术 苍术 橘皮 半夏 吴茱萸 南星 草豆蔻 白芥子)
洁净府(木通 赤茯苓 猪苓 藿香)
\x标湿渗之
开鬼门(葛根 苍术 麻黄 独活)
\x肺\x 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
本病∶诸气 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
不禁。
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 臂前廉痛。
\x气实泻之
泻子(泽泻 葶苈 桑白皮 地骨皮)
除湿(半夏 白矾 白茯苓 薏苡仁 木瓜 橘皮)
泻火(粳米 石膏 寒水石 知母 诃子)
通滞(枳壳 薄荷 干生姜 木香 浓朴 杏仁 皂荚 桔梗 紫苏梗)
\x气虚补之\x
补母(甘草 人参 升麻 黄 山药)
润燥(蛤蚧 阿胶 麦门冬 贝母 百合 天花粉 天门冬)
敛肺(乌梅 粟壳 五味子 芍药 五倍子)
\x本热清之
清金(黄芩 知母 麦门冬 栀子 沙参 紫菀 天门冬)
\x本寒温之\x
温肺(丁香 藿香 款冬花 檀香 白豆蔻 益智 缩砂 糯米 百部)
\x标寒散之\x
解表(麻黄 葱白 紫苏)
\x肾\x 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
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 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腥

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后廉痛。
\x水强泻之\x
泻子(大戟 牵牛)
泻腑(泽泻 猪苓 车前子 防己 茯苓)
\x水弱补之\x
补母(人参 山药)
气(知母 玄参 补骨脂 砂仁 苦参)
血(黄柏 枸杞 熟地黄 锁阳 肉苁蓉 山茱萸 阿胶 五味子)
\x本热攻之
下(伤寒少阴证,口燥咽干,大承气汤。)
\x寒温之\x
温里(附子 干姜 官桂 蜀椒 白术)
\x标寒解之\x
解表(麻黄 细辛 独活 桂枝)
\x标热凉之\x
清热(玄参 连翘 甘草 猪肤)
\x命门\x 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主三焦元气。
本病∶前后癃闭,气逆里急,疝痛奔豚,消渴膏淋,精漏精寒,赤白浊,溺血,崩中带
漏。
\x火强泻之
泻相火(黄柏 知母 牡丹皮 地骨皮 生地黄 茯苓 玄参 寒水石)
\x火弱补之
益阳(附子 肉桂 益智子 破故纸 沉香 川乌头 硫黄 天雄 乌药 阳起石
舶茴香 胡桃 巴戟天 丹砂 当归 蛤蚧 覆盆)
\x精脱固之\x
涩滑(牡蛎 芡实 金樱子 五味子 远志 山茱萸 蛤粉)
\x三焦\x 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
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诸热瞀螈,暴病暴死暴喑,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诸血溢血泄,诸气逆冲上
,诸疮疡痘疹瘤核。
上热则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食饮不消,头上出汗。
中热则善饥而瘦,解 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格不通,霍乱
吐利。
下热则暴注下迫,水液混浊,下部肿满,小便淋沥或不通,大便闭结下痢。
上寒则吐饮食痰水,胸痹,前后引痛,食已还出。
中寒则饮食不化,寒胀,反胃吐水,湿泻不渴。
下寒则二便不禁,脐腹冷,疝痛。
标病∶恶寒战栗,如丧神守,耳鸣耳聋,嗌肿喉痹,诸病 肿
不用。
\x实火泻之\x
汗(麻黄 柴胡 葛根 荆芥 升麻 薄荷 羌活 石膏)
吐(瓜蒂 沧盐 齑汁)
下(大黄 芒硝)
\x虚火补之\x
上(人参 天雄 桂心)
中(人参 黄 丁香 木香 草果)
下(附子 桂心 硫黄 人参 沉香 乌药 破故纸)
\x本热寒之
上(黄芩 连翘 栀子 知母 玄参 石膏 生地黄)
中(黄连 连翘 生地 石膏)
下(黄柏 知母 生地 石膏 牡丹 地骨皮)
\x标热散之
解表(柴胡 细辛 荆芥 羌活 葛根 石膏)
\x胆\x 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为决断之官,十一脏之主(主同肝)。
本病∶口苦,呕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将捕状,目昏不眠。
标病∶寒热往来, 疟,胸胁痛,头额痛,耳痛鸣聋,瘰 结核
\x实火泻之
泻胆(龙胆 牛膝 猪胆 生蕤仁 生酸枣仁 黄连 苦茶)
\x虚火补之
温胆(人参 细辛 半夏 炒蕤仁 炒酸枣仁 当归 地黄)
\x本热平之
降火(黄芩 黄连 芍药 连翘 甘草)
镇惊(黑铅 水银)
\x标热和之\x
和解(柴胡 芍药 黄芩 半夏 甘草)
\x胃\x 属土,主容受,为水谷之海。(主同脾)。
本病∶噎膈反胃,中满肿胀,呕吐泻痢,霍乱腹痛,消中善饥,不消食,伤饮食,胃管
当心痛,支两胁。
标病∶发热蒸蒸,身前热,身前寒,发狂谵语,咽痹,上齿痛,口眼 斜,鼻痛鼽衄赤

\x胃实泻之
湿热(大黄 芒硝)
饮食(巴豆 神曲 山楂 阿魏 砂 郁金 三棱 轻粉)
\x胃虚补之
湿热(苍术 白术 半夏 茯苓 橘皮 生姜)
寒湿(干姜 附子 草果 官桂 丁香 肉豆蔻 人参 黄 )
\x本热寒之
降火(石膏 地黄 犀角 黄连)
\x标热解之
解肌(升麻 葛根 豆豉)
\x大肠\x 属金,主变化,为传送之官。
本病∶大便闭结,泄痢下血,里急后重,疽痔脱肛,肠鸣而痛。
标病∶齿痛喉痹,颈肿口干,咽中如核,鼽衄目黄,手大指次指痛,宿食发热寒栗。
\x肠实泻之
热(大黄 芒硝 桃花 牵牛 巴豆 郁李仁 石膏)
气(枳壳 木香 橘皮 槟榔)
\x肠虚补之
气(皂荚)
燥(桃仁 麻仁 杏仁 地黄 乳香 松子 当归 肉苁蓉)
湿(白术 苍术 半夏 硫磺)
陷(升麻 葛根)
脱(龙骨 白垩 诃子 粟壳 乌梅 白矾 赤石脂 禹余粮 石榴皮)
\x本热寒之
清热(秦艽 槐角 地黄 黄芩)
\x本寒温之
温里(干姜 附子 肉豆蔻)
\x标热散之
解肌(石膏 白芷 升麻 葛根)
\x小肠\x 主分泌水谷,为受盛之官。
本病∶大便水谷利,小便短,小便闭,小便血,小便自利,大便后血,小肠气痛,宿食
夜热旦止。
标病∶身热恶寒,嗌痛颔肿,口糜耳聋。
\x实热泻之
气(木通 猪苓 滑石 瞿麦 泽泻 灯草)
血(地黄 蒲黄 赤茯苓 栀子 牡丹皮)
\x虚寒补之
气(白术 楝实 茴香 砂仁 神曲 扁豆)
血(桂心 延胡索)
\x本热寒之
降火(黄柏 黄芩 黄连 连翘 栀子)
\x标热散之
解肌( 本 羌活 防风 蔓荆)
\x膀胱\x 主津液,为胞之府,气化乃能出,号州都之官,诸病皆干之。
本病∶小便淋沥,或短数,或黄赤,或白,或遗失,或气痛。
标病∶发热恶寒,头痛,腰脊强,鼻窒,足小指不用。
\x实热泻之
泄火(滑石 猪苓 泽泻 茯苓)
\x下虚补之
热(黄柏 知母)
寒(桔梗 升麻 益智 乌药 山茱萸)
\x本热利之
降火(地黄 栀子 茵陈 黄柏 牡丹皮 地骨皮)
\x标寒发之
发表(麻黄 桂枝 羌活 苍术 防己 黄 木贼)
<目录>序例上
<篇名>引经报使(洁古《珍珠囊》)
内容:手少阴心(黄连 细辛)
手太阳小肠( 本 黄柏)
足少阴肾(独活 桂 知母 细辛)
足太阳膀胱(羌活)
手太阴肺(桔梗 升麻 葱白 白芷)
手阳明大肠(白芷 升麻 石膏)
足太阴脾(升麻 苍术 葛根 白芍)
足阳明胃(白芷 升麻 石膏 葛根)
手厥阴心包络(柴胡 牡丹皮)
手少阳三焦(连翘 柴胡 上地骨皮 中青皮 下附子)
足厥阴肝(青皮 吴茱萸 川芎 柴胡)
足少阳胆(柴胡 青皮)
<目录>序例目录第二卷
<篇名>序例下
内容:药名同异 相须相使相畏相恶诸药
相反诸药 服药食忌
妊娠禁忌 饮食禁忌
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 陈藏器诸虚用药凡例
张子和汗吐下三法 病有八要六失六不治
药对岁物药品 《神农本草经》目录
宋本草旧目录
<目录>序例第二卷\序例
<篇名>药名同异
内容:〔五物同名〕独摇草(羌活 鬼臼 鬼督邮 天麻 薇衔)
〔四物同名〕堇(堇菜 蒴 乌头 石龙芮) 苦菜(贝母 龙葵 苦苣 败酱) 鬼目
(白英 羊蹄 紫葳 麂目) 红豆(赤小豆 红豆蔻 相思子 海红豆) 白药(桔梗 白

子栝蒌 会州白药) 豚耳
〔三物同名〕美草(甘草 旋花 山姜) 山姜(美草 苍术 杜若) 蜜香(木香 多
香木 沉香) 女萎(萎蕤 蔓楚 紫葳) 鬼督邮(徐长卿 赤箭 独摇草) 王孙(黄
猢狲 牡蒙) 百枝(萆 防风 狗脊) 接骨草(山蒴 续断 攀倒甑) 虎须
(款冬花 沙参 灯心草) 鹿肠(败酱 玄参 斑龙肠) 解毒子(苦药子 鬼臼 山豆
根) 羊乳( 羊乳 沙参 枸杞) 豕首(猪头 蠡实 天门冬) 山石榴(金罂子 小
檗杜鹃花) 狗骨(犬骨 鬼箭 猫儿刺木) 苦 (败酱 苦参 酸浆草) 仙人杖(枸
杞仙人草 立死竹) 木莲(木馒头 木兰 木芙蓉) 白幕(天雄 白英 白薇) 立
制石(理石 石 石胆) 守田(半夏 草 野狼尾草) 水玉(半夏 玻璃 水精石) 芑
(地黄 薏苡 白黍) 黄牙(金 硫黄 金牙石) 石花(琼枝菜 乌韭 钟乳石汁) 淡
竹叶(水竹叶 碎骨子 鸭跖草) 牛舌(牛之舌 车前 羊蹄) 虎膏(虎脂 天
南星) 酸浆(米浆水 灯笼草 三叶酸草) 石龙(蜥蜴 荭草 络石) 木蜜(大枣 蜜
香枳 ) 石蜜(
〔二物同名〕淫羊藿(仙灵脾 天门冬) 黄芝(芝草 黄精) 黑三棱(京三棱 乌

)知母(

藤) 荠 (桔梗 杏叶沙参) 神草(人参 赤箭) 芰草(黄 菱) 长生草(羌活 红

草) 仙茅(长松 婆罗门参) 水香(兰草 泽兰) 儿草(知母 芫花) 千两金(淫
羊藿
续随子) 墙蘼(蛇床 营实) 香草(兰草 零陵草) 逐马(玄参 丹参) 百两金(牡

百两金草) 牡蒙(紫参 王孙) 香菜(香薷 罗勒) 地筋(白茅根 菅茅根) 都梁
香(兰
草泽兰) 杜蘅(杜若 马蹄香) 香苏(爵床 水苏) 鼠姑(牡丹 鼠妇虫) 孩儿
菊(兰
草泽兰) 漏芦(飞廉 鬼油麻) 兰根(兰草 白茅) 地血(紫草 茜草) 木芍药
(牡丹
赤芍药) 白芨(连及 黄精) 根(兰草 防风) 药实(贝母 黄药子) 夏枯草(乃

草茺蔚) 黄昏(合欢 王孙) 夜合(合欢 何首乌) 戴椹(黄 旋复花) 甘露
子(地
蚕甘蕉子) 雷丸(竹苓 菟葵) 马蓟(术 大蓟) 龙珠(赤珠 石龙刍) 不死草
(卷柏
麦门冬) 苦薏(野菊 莲子心) 乌韭(石发 麦门冬) 地葵(苍耳 地肤子) 紫河

(蚤休 人胞衣) 伏兔(飞廉 茯苓) 草蒿(青蒿 青葙子) 黄蒿(鼠曲 黄花蒿) 马

石(何首乌 乌须石) 火 (茺蔚 ) 露葵(葵菜 ) 益明(茺蔚 地肤) 千
金藤
(解毒之草 陈思岌) 忍冬(金银藤 麦门冬) 香茅(鼠曲草 菁茅) 丽春(罂粟 仙
女蒿)
仙人掌(草 射干) 旱莲(鳢肠 连翘) 石发(乌韭 陟厘) 兰华(兰草 连翘) 羊

奶(沙参 萝 子) 大蓼(荭草 马蓼) 石衣(乌韭 陟厘) 鬼针(鬼钗草 鬼齿烂
竹)
血见愁(茜草 地锦) 山葱( 葱 藜芦) 地椒(野小椒 水杨梅) 斑杖(虎杖 攀
倒甑
)鸡肠草(蘩缕之类 鹅不食草) 鹿葱(萱草 藜芦) 地节(葳蕤 枸杞) 芒草(芭

莽草) 凤尾草(金星草 贯众) 扁竹( 蓄 射干) 莞草(白芷 茵芋) 妓女(萱

地肤苗) 紫金牛(草根似巴戟 射干) 通草(木通 通脱木) 天豆(云实 石龙芮) 重

(蚤休 玄参) 胭脂菜(藜 落葵) 羊肠(羊之肠 羊桃) 白草(白蔹 白英) 更
生(菊
雀翘) 燕尾草(兰草 慈菇) 白昌(商陆 水菖蒲) 臭草(云实 茺蔚) 地 (草
赤地利) 红内硝(紫荆皮 何首乌) 龙须(席草 海菜) 水萍(浮萍 慈菇) 林兰
(石斛
木兰) 承露仙(人肝藤 伏鸡子根) 象胆(象之胆 芦荟) 水葵(水荇 ) 杜兰
(石
斛木兰) 冬葵子(葵菜 姑活) 马尾(马之尾 商陆) 水芝(芡实 冬瓜) 屏风
(防风
水荇) 三白草(候农之草 牵牛) 鸦臼(乌 木 鸠鸟) 天葵(菟葵 落葵) 赤
葛(
何首乌 乌蔹莓) 猢狲头(鳢肠 地锦) 鹿藿(野绿豆 葛苗) 水花(浮萍 浮石) 酸
母(酸模 酢浆草) 菩提子(薏苡 无患子) 景天(慎火草 萤火虫) 山芋(山药 旱
芋)
鬼盖(人参 地菌) 相思子(木红豆 郎君子虫) 王瓜(土瓜 菝 ) 石南(风药 南
藤)
萝(雀瓢 百合) 鸡骨香(沉香 降真香) 黄瓜(胡瓜 栝蒌) 胡菜(胡荽 芸
苔)
甜藤(甘藤 忍冬) 白马骨(兽之骨 又木名) 金罂(金樱子 安石榴) 胡豆(蚕豆 豌
豆)
机子(山楂 杨梅) 金盏银台(水仙花 王不留行) 木棉(古贝 杜仲) 水栗(芰实
萍蓬草根) 阳桃(猕猴桃 五蔹子) 胡王使者(羌活 白头翁) 獐头(獐首 土菌)
独摇(白杨 ) 菥 (大荠 白棘) 桑上寄生(桑耳) 鼠矢(鼠粪 山茱萸) 苦
心(
知母 沙参) 日及(木槿 扶桑) 芨(堇 乌头) 乌犀(犀角 皂荚) 木(桂 又
木名
)大青(大青草 扁青石) 茆( 女菀) 文蛤(海蛤 五倍子) 桦木(桦皮 木
芙蓉)
终石(草 石)
黄硫
黄) (鼠李 漆柿) 石鲮(络石藤 穿山甲) 冬青(冻青 女贞) 石芝(芝草 石
脑)
榇(梧桐 木槿) 铅华(胡粉 黄丹) 处石(磁石 玄石) 石脑(石芝 太一余粮)
寒水石(石膏 凝水石) 石绿(绿青 绿盐) 石英(紫石英 水晶) 石盐( 石 光
明盐)
蜃(车螯 蜃蛟) 石蚕(沙虱 甘露子) 占斯(樟寄生 雀瓮虫)

鸟) 地蚕(蛴螬 甘露子) 地鸡(土菌 鼠妇
鹃)
青蚨(蚨蝉 铜钱) 蟪蛄(蝉 蝼蛄) 鼯鼠(蝼蛄 鼠) 飞生(飞生虫 鼠) 蜗
蠃(蜗牛 螺蛳) 负 (鼠负 螽) 负盘(蜚蠊 行夜) 黄颊鱼( 鱼 黄颡鱼)
土龙(蚯蚓 鼍龙) 白鱼( 鱼 衣鱼) 鱼师(有毒之鱼 鱼狗鸟) 鱼虎(土奴鱼 鱼

鸟) 人鱼(
狗鸟)
山鸡(翟雉 雉) 扶老(秃 灵寿木) 鬼鸟(姑获鸟 鬼车鸟) 醴泉(瑞水名 人
口中津) 无心(薇衔 鼠曲草) 朝开暮落花(木槿 狗溺台) 〔比类隐名〕 土青

香(马兜铃) 野天麻(茺蔚) 鬼油麻(漏芦) 甜桔梗(荠 ) 山牛蒡(大蓟) 草
续断
(石龙刍) 杜牛膝(天名精) 野脂麻(玄参) 甜葶苈(菥 ) 木羊乳(丹参) 天
蔓菁(天
名精) 草甘遂(蚤休) 黄芫花 (荛花) 杏叶沙参(荠 ) 野鸡冠(青葙子) 山
苋菜(牛
膝) 黄大戟(芫花) 胡薄荷(积雪草) 龙脑薄荷(水苏) 青蛤粉(青黛) 野红花
(大戟)
竹园荽(海金沙)
甜瓜
(土瓜) 野萱花(射干) 野天门冬(百部) 黑狗脊(贯众) 草血竭(地锦) 水巴
戟(香附)
土细辛(杜衡) 獐耳细辛(及己)
附) 土附
子(草乌头) 木藜芦(鹿骊) 山荞麦(赤地利) 金荞麦(羊蹄) 鬼 (天南星) 山
大黄
(酸模) 牛舌大黄(羊蹄) 土萆 (土茯苓) 刺猪苓(土茯苓) 白菝 (萆 ) 赤
薜荔(赤
地利) 龙鳞薜荔(常春藤) 夜牵牛(紫菀) 便牵牛(牛蒡) 山甘草(紫金藤)
甘草 木
甘草 草云母(云实) 草硫黄
茯苓) 羞
天草(海芋) 羞天花(鬼臼) 土质汗(茺蔚) 茅质汗 野兰(漏芦) 木天蓼 木芙
蓉(拒霜)
木莲蓬(木馒头)
碎补) 硬
石膏(长石) 白灵砂(粉霜) 野茄(苍耳) 木半夏 野生姜(黄精)
(出徐之才《药对》,今益以诸家本草续增者。)
甘草(术、苦参、干漆为之使。恶远志。忌猪肉。) 黄 (茯苓为之使。恶白藓、

甲。) 人参(茯苓、马蔺为之使。恶卤咸、溲疏。畏五灵脂。)沙参(恶防己。) 桔

(节皮为之使。畏白芨、龙胆、龙眼。忌猪肉。伏砒。) 黄精(忌梅实。) 葳蕤(畏

咸。) 知母(得黄柏及酒良。伏蓬砂、盐。) 术(防风、地榆为之使。忌桃、李、雀
肉、
菘菜、青鱼。) 狗脊(萆 为之使。恶莎草、败酱。) 贯众( 菌、赤小豆为之使。

石钟乳。) 巴戟天(覆盆子为之使。恶雷丸、丹参、朝生。) 远志(得茯苓、龙骨、

葵子良。畏真珠、蜚蠊、藜芦、齐蛤。) 淫羊藿(薯蓣、紫芝为之使。得酒良。) 玄参
(恶
黄、干姜、大枣、山茱萸。) 地榆(得发良。恶麦门冬。伏丹砂、雄黄、硫黄。) 丹
参(畏咸水。) 紫参(畏辛夷。) 白头翁(蠡实为之使。得酒良。) 白芨(紫石
英为
之使。恶理石。畏杏仁、李核仁。)
〔上草之一〕
黄连(黄芩、龙骨、理石为之使。忌猪肉。畏牛膝、款冬。恶冷水、菊花、玄参、白僵
蚕、白藓、芫花。) 胡黄连(忌猪肉。恶菊花、玄参、白藓。) 黄芩(龙骨、山茱萸为

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 秦艽(菖蒲为之使。畏牛乳。) 柴胡(半夏为
之使。恶皂荚。畏女菀、藜芦。) 前胡(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藜芦。) 防风(畏
萆。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 羌独活(蠡实为之使。) 苦参(玄参为之使。
恶贝母、漏芦、菟丝子。伏汞、雌黄、焰硝。) 白藓(恶桔梗、茯苓、萆 、螵蛸。)
贝母(浓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艽、莽草、 石。) 龙胆(贯众、赤小豆为之
使。
恶地黄、防葵。) 细辛(曾青、枣根为之使。忌生菜、狸肉。恶黄 、野狼毒、山茱萸。
畏滑石、硝石。) 白薇(恶黄 、干姜、大枣、山茱萸、大黄、大戟、干漆。)
〔上草之二〕
当归(恶 茹、湿面。制雄黄。畏菖蒲、生姜、海藻、牡蒙。) 芎 (白芷为之使。
畏黄连。伏雌黄。) 蛇床(恶牡丹、贝母、巴豆。) 本(恶 茹。畏青葙子。) 白芷 (当
归为之使。恶旋复花。制雄黄、硫黄。)牡丹(忌蒜、胡荽。伏砒。畏菟丝子、贝母、大黄。)
芍药(须丸、乌药、没药为之使。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杜若(得辛夷、

辛良。恶柴胡、前胡。) 补骨脂(得胡桃、胡麻良。恶甘草。忌诸血、芸苔。) 缩砂
(白檀香、豆蔻、人参、益智、黄柏、茯苓、赤白石脂为之使。得诃子、鳖甲、白芜荑良。)
蓬莪术(得酒、醋良。) 香附子(得芎 、苍术、醋、童子小便良。) 零陵香(伏三
黄、朱砂。) 泽兰(防己为之使。) 积雪草(伏硫黄。) 香薷(忌白山桃。)
〔上草之三〕
菊花(术、枸杞根、桑根白皮、青葙叶为之使。) 庵 (荆子、薏苡为之使。)艾叶
(苦
酒、香附为之使。) 茺蔚 制三黄、砒石。 薇衔(得秦皮良。) 夏枯草(土瓜为

使。伏汞、砂。) 红蓝花(得酒良。) 续断(地黄为之使。恶雷丸。) 漏芦(连
翘为
之使。) 飞廉(得乌头良。恶麻黄。) 耳(忌猪肉、马肉、米泔。) 天名精(垣
衣、
地黄为之使。) 芦笋(忌巴豆。) 麻黄(浓朴、白薇为之使。恶辛夷、石苇。)
〔上草之四〕
地黄(得酒、麦门冬、姜汁、缩砂良。恶贝母。畏芜荑。忌葱、蒜、萝卜、诸血。) 牛
膝(恶萤火、龟甲、陆英。畏白前。忌牛肉。) 紫菀(款冬为之使。恶天雄、 本、雷
丸、
远志、瞿麦。畏茵陈。) 女菀(畏卤咸。) 冬葵子(黄芩为之使。) 麦门冬(地黄、
车前为之使。恶款冬、苦 、苦瓠。畏苦参、青 、木耳。伏石钟乳。) 款冬花(杏仁为
之使。得紫菀良。恶玄参、皂荚、硝石。畏贝母、麻黄、辛夷、黄芩、黄 、黄连、青葙。)
佛耳草(款冬为之使。) 决明子(蓍实为之使。恶大麻子。) 瞿麦(牡丹、 草为之
使。
恶螵蛸。伏丹砂。) 葶苈(榆皮为之使。得酒、大枣良。恶白僵蚕、石龙芮。) 车前
子(常山为之使。)
〔上草之五〕
大黄(黄芩为之使。恶干漆。忌冷水。) 商陆(得大蒜良。忌犬肉。伏 砂、砒石、
雌黄。) 野狼毒(大豆为之使。恶麦句姜。畏醋、占斯、密陀僧。) 野狼牙(芜荑为之使。
恶地榆、枣肌。) 茹(甘草为之使。恶麦门冬。) 大戟(小豆为之使。得枣良。恶

蓣。畏菖蒲、芦苇、鼠屎。) 泽漆( 小豆为之使。恶薯蓣。) 甘遂(瓜蒂为之使。

远志。) 莨菪(畏蟹、犀角、甘草、升麻、绿豆。) 蓖麻(忌炒豆。伏丹砂、粉霜。)

山(畏玉札。忌葱、菘菜。伏砒石。) 藜芦(黄连为之使。恶大黄。畏葱白。) 附子
(地
胆为之使。得蜀椒、食盐,下达命门。恶蜈蚣、豉汁。畏防风、黑豆、甘草、人参、黄 、
绿豆、乌韭、童溲、犀角。) 天雄(远志为之使。恶腐婢、豉汁。) 白附子(得火良。)
蜀漆(栝蒌、桔梗为之使。恶贯众。畏橐吾。)乌头(远志、莽草为之使。恶藜芦、豉汁。

饴糖、黑豆、冷水。伏丹砂、砒石。) 天南星(蜀漆为之使。得火、牛胆良。恶莽草。
畏附子、干姜、防风、生姜。伏雄黄、丹砂、焰硝。) 半夏(射干、柴胡为之使。恶皂
荚。
忌海藻、饴糖、羊血。畏生姜、干姜、秦皮、龟甲、雄黄。) 鬼臼(畏垣衣。) 羊踯
躅(畏栀子。恶诸石及面。伏丹砂、 砂、雌黄。) 芫花(决明为之使。得醋良。) 莽
草(畏黑豆、紫河车。) 石龙芮(巴戟为之使。畏蛇蜕皮、吴茱萸。) 麻(畏人溺。)

吻(半夏为之使。恶黄芩。)
〔上草之六〕
菟丝子(薯蓣、松脂为之使。得酒良。恶 菌。) 五味子(苁蓉为之使。恶葳蕤。

乌头。) 牵牛子(得干姜、青木香良。) 紫葳(畏卤咸。) 栝蒌根(枸杞为之使。

干姜。畏牛膝、干漆。)黄环(鸢尾为之使。恶茯苓、防己、干姜。) 天门冬(地黄、贝
母、
垣衣为之使。忌鲤鱼。畏曾青、浮萍。制雄黄、 砂。) 何首乌(茯苓为之使。忌葱、
蒜、
萝卜、诸血、无鳞鱼。) 萆 (薏苡为之使。畏前胡、柴胡、牡蛎、大黄、葵根。) 土
茯苓(忌茶) 白蔹(代赭为之使。)威灵仙(忌茶、面汤。) 茜根(畏鼠姑。制雄黄。)

己(殷 为之使。恶细辛。畏萆 、女菀、卤咸。杀雄黄、硝石毒。) 络石(杜仲、牡

为之使。恶铁落。铁精畏贝母、菖蒲。杀殷 毒。)
〔上草之七〕
泽泻(畏海蛤、文蛤。) 石菖蒲(秦皮、秦艽为之使。恶麻黄、地胆。忌饴糖、羊
肉、
铁器。) 石斛(陆英为之使。恶凝水石、巴豆。畏雷丸、僵蚕。) 石苇(滑石、杏仁、
射干为之使。得菖蒲良。制丹砂、矾石。) 乌韭(垣衣为之使。)
〔上草之八〕
柏叶、柏实(瓜子、桂心、牡蛎为之使。畏菊花、羊蹄、诸石及面曲。) 桂(得人参、

草、麦门冬、大黄、黄芩,调中益气。得柴胡、紫石英、干地黄,疗吐逆。畏生葱、石脂。)
辛夷(芎 为之使。恶五石脂。畏菖蒲、黄连、蒲黄、石膏、黄环。) 沉香、檀香(忌
见火。) 骐 竭(得密
〔上木之一〕
黄柏木(恶干漆。伏硫黄。) 浓朴(干姜为之使。恶泽泻、硝石、寒水石。忌豆。)
杜仲(恶玄参、蛇蜕皮。) 干漆(半夏为之使。畏鸡子、紫苏、杉木、漆姑草、蟹。忌

脂。) 桐油(畏酒。忌烟。) 楝实(茴香为之使。) 槐实(景天为之使。) 秦
皮(大
戟为之使。恶吴茱萸、苦瓠、防葵) 皂荚(柏实为之使。恶麦门冬。畏人参、苦参、空
青。
伏丹砂、粉霜、硫黄、 砂。) 巴豆(芫花为之使。得火良。恶 草、牵牛。畏大黄、

芦、黄连 芦笋、菰笋、酱、豉、豆汁、冷水。) 栾华(决明为之使。)
〔上木之二〕
桑根白皮(桂心、续断、麻子为之使。) 酸枣(恶防己。) 山茱萸(蓼实为之使。
恶桔梗、防风、防己。) 五加皮(远志为之使。畏玄参、蛇皮。) 溲疏(漏芦为之使。)
牡荆实(防风为之使。恶石膏。) 蔓荆子(恶乌头、石膏。) 栾荆子(决明为之使。

石膏。) 石南(五加皮为之使。恶小蓟。)
〔上木之三〕
茯苓、茯神(马蔺为之使。得甘草、防风、芍药、麦门冬、紫石英,疗五脏。恶白蔹、
米醋、酸物。畏地榆、秦艽、牡蒙、龟甲、雄黄。) 雷丸(荔实、浓朴、芫花、为之使。
恶蓄根葛根。) 桑寄生(忌火。) 竹沥(姜汁为之使。) 占斯(茱萸为之使。)
〔上木之四〕
杏仁(得火良。恶黄芩、黄 、葛根。畏 草。) 桃仁(香附为之使。) 榧实壳
(反
绿豆,杀人。) 秦椒(恶栝蒌、防葵。畏雌黄。) 蜀椒(杏仁为之使。得盐良。畏款

花、防风、附子、雄黄、冷水、麻仁、浆。) 吴茱萸(蓼实为之使。恶丹参、硝石、白
垩。
畏紫石英。)食茱萸(畏紫石英。) 石莲子(得茯苓、山药、白术、枸杞子良。) 莲

须(忌地黄、葱、蒜。) 荷叶(畏桐油。)
〔上果部〕
麻花(畏牡蛎。 虫为之使。) 麻仁(恶茯苓、畏牡蛎、白薇。) 小麦面(畏汉
椒、
萝卜。) 大麦(石蜜为之使。) 罂粟壳(得醋、乌梅、橘皮良。) 大豆(得前胡、

仁、牡蛎、乌喙、诸胆汁良。恶五参、龙胆、猪肉。) 大豆黄卷(得前胡、杏子、牡蛎、
天雄、乌喙、鼠屎、石蜜良。恶海藻、龙胆。)
〔上谷部〕
生姜(秦椒、秦艽为之使。恶黄芩、黄连、天鼠粪。杀半夏、南星、莨菪毒。) 干

(同。) 香(得酒良。) 菥 子(得荆实、细辛良。恶干姜、苦参。) 薯蓣(紫

为之使。恶甘遂。) 菌(得酒良。畏鸡子。) 六芝(并薯蓣为之使。得发良。得麻

仁、牡桂、白瓜子,益人。畏扁青、茵陈蒿。恶常山。)
〔上菜部〕
金(恶锡。畏水银、翡翠石、余甘子、驴马脂。) 朱砂银(畏石亭脂、磁石、铁。

诸血。) 生银(恶锡。畏石亭脂、磁石、荷叶、蕈灰、羚羊角、乌贼骨、黄连、甘草、

廉、鼠尾、龟甲、生姜、地黄、羊脂、苏子油。恶羊血、马目毒公。) 赤铜(畏苍术、

豆、乳香、胡桃、慈菇、牛脂。) 黑铅(畏紫背天葵。) 胡粉(恶雌黄。) 锡(畏

灵脂、伏龙肝、 羊角、马鞭草、地黄、巴豆、蓖麻、姜汁、砒石、 砂。) 诸铁(制

亭脂。畏磁石、皂荚、乳香、灰炭、朴硝、 砂、盐卤、猪犬脂、荔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