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草纲目在线阅读(第32页)

 高山仙人掌 2020-03-23
诸证自平。
【附方】旧一,新四。
胃冷恶心∶凡食即欲吐。用白豆蔻子三枚。捣细。好酒一盏,温服,并饮数服佳。(张
文仲《备急方》)
人忽恶心∶多嚼白豆蔻子,最佳。(《肘后方》)小儿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个,
缩砂仁十四个,生甘草二钱,炙甘草二钱。为末。常掺入儿口中。(危氏
脾虚反胃∶白豆蔻、缩砂仁各二两,丁香一两,陈廪米一升,黄土炒焦,去土研细,姜
汁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姜汤下。名太仓丸。(《济生方》)
产后呃逆∶白豆蔻、丁香各半两。研细,桃仁汤服一钱,少顷再服。(《乾坤生意》)
<目录>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篇名>缩砂密
内容:(宋《开宝》)
【释名】时珍曰∶名义未详。藕下白 多密,取其密藏之意。此物实在根下,仁藏壳内,
亦或此意欤。
【集解】 曰∶缩砂密,生西海及西戎等地、波斯诸国。多从安东道来。志曰∶生南地。

颂曰∶今惟岭南山泽间有之。苗茎似高良姜,高三、四尺。叶青,长八、九寸,阔半寸
以来。三月、四月开花在根下,五、六月成实,五、七十枚作一穗,状似益智而圆,皮紧浓
而皱,有粟纹,外有细刺,黄赤色。皮间细子一团,八隔,可四十余粒,如大黍米,外微黑
色,内白而香,似白豆蔻仁。七月、八月采之,辛香可调食味,及蜜煎糖缠用。
\x仁\x
【气味】辛,温,涩,无毒。权曰∶辛、苦。藏器曰∶酸。
曰∶辛、咸,平。得诃子、豆蔻、白芜夷、鳖甲良。好古曰∶辛,温,阳也,浮也。
入手足太阴、阳明、太阳、足少阴七经。得白檀香、豆蔻为使,入肺;得人参、益智为使,
入脾;得黄柏、茯苓为使,入肾;得赤、白石脂为使,入大小肠也。
【主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泄痢,腹中虚痛下气(《开宝》)。主冷气腹痛,止
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甄权)。上气咳嗽,奔豚鬼疰,惊痫邪气(藏器)。一
切气,霍乱转筋。能起酒香味(大明)。
(元素)。补肺醒脾,养胃益肾,理元气,通滞气,散寒饮胀痞,噎膈呕吐,止女子崩中,
除咽喉口齿
【发明】时珍曰∶按韩 《医通》云∶肾恶燥,以辛润之。缩砂仁之辛,以润肾燥。又
云∶缩砂属土,主醒脾调胃,引诸药归宿丹田。香而能窜,和合五脏冲和之气,如天地以土
为冲和之气,故补肾药用同地黄丸蒸,取其达下之旨也。又化骨,食草木药及方士炼三黄皆
用之,不知其性何以能制此物也?
【附方】旧三,新一十三。
冷滑下痢,不禁虚羸。用缩砂仁熬为末,以羊子肝薄切掺之,瓦上焙干为末,入干姜末
等分,饭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白汤下,日二服。又方∶缩砂仁、炮附子、干姜、浓朴、
陈橘皮等分。为末,饭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米饮下,日二服。(并《药性论》)大便泻血,
三代相传者。缩砂仁为末,米饮热服二钱,以愈为度。(《十便良方》)
小儿脱肛∶缩砂(去皮)为末。以猪腰子一片,批开擦末在内,缚定,煮熟与儿食,次
服白矾丸。如气逆肿喘者,不治。(《保幼大全》)遍身肿满,阴亦肿者。用缩砂仁、土狗一
个,等分,研,和老酒服之。(《直指方》)
痰气膈胀∶砂仁捣碎,以萝卜汁浸透,焙干为末。每服一、二钱,食远沸汤服。(《简
便方》)
上气咳逆∶砂仁(洗净,炒研)、生姜(连皮)等分。捣烂,热酒食远泡服。(《简便
方》)
子痫昏冒∶缩砂(和皮炒黑),热酒调下二钱。不饮者,米饮下。此方安胎止痛皆效,
不可尽述。(陶隐居方)妊娠胎动,偶因所触,或跌坠伤损,致胎不安,痛不可忍者。缩砂
(熨斗内炒熟,去皮用仁),捣碎。每服二钱,热酒调下。须臾觉腹中胎动处极热,即胎已
安矣。神
妇人血崩∶新缩砂仁,新瓦焙研末。米饮服三钱。(《妇人良方》)
热拥咽痛∶缩砂壳为末,水服一钱。(戴原礼方)
牙齿疼痛∶缩砂常嚼之良。(《直指方》)
口吻生疮∶缩砂壳 研,擦之即愈。此蔡医博秘方也。(黎居士《简易方》)
鱼骨入咽∶缩砂、甘草等分。为末,绵裹含之咽汁,当随痰出矣。(王 《百一选方》)
误吞诸物∶金银铜钱等物不化者,浓煎缩砂汤饮之,即下。(危氏《得效方》)
一切食毒∶缩砂仁末,水服一、二钱。(《事林广记》)
<目录>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篇名>益智子
内容:(宋《开宝》)
【释名】时珍曰∶脾主智,此物能益脾胃故也,与龙眼名益智义同。按苏轼记云∶海南
产益智,花实皆长穗,而分为三节。观其上中下节,以候早中晚禾之丰凶。大丰则皆实,大
凶皆不实,罕有三节并熟者。其为药只治水,而无益于智,其得此名,岂以其知岁耶?此亦
一说也,终近穿凿。
【集解】藏器曰∶益智出昆仑及交趾国,今岭南州郡往往有之。顾微《广州记》云∶其
叶似襄荷,长丈余。其根上有小枝,高八九寸,无华萼。茎如竹箭,子从心出。一枝有十子
丛生,大如小枣。其中核黑而皮白,核小者佳,含之摄涎秽。或四破去核,取外皮蜜煮为粽
食,味辛。晋卢循遗刘裕益智粽,是此也。
恭曰∶益智子似连翘子头未开者,苗叶花根与豆无别,惟子小尔。
时珍曰∶按嵇含《南方草木状》云∶益智二月花,连着实,五、六月熟。其子如笔头而
两头尖,长七八分,杂五味中,饮酒芬芳,亦可盐曝及作粽食。观此则顾微言其无华者,误
矣。今之益智子形如枣核,而皮及仁,皆似草豆蔻云。
\x仁\x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遗精虚漏,小便余沥,益气安神,补不足,安三焦,调诸气。夜多小便者,取
二十四枚碎,入盐同煎服,有奇验(志)。治客寒犯胃,和中益气,及人多唾(李杲)。益脾
胃,理元气,补肾虚滑沥(好古)。冷气腹痛,及心气不足,梦泄赤浊,热伤心系,吐血血
崩诸证(时珍)。
【发明】刘完素曰∶益智辛热,能开发郁结,使气宣通。王好古曰∶益智本脾药,主君
相二火。在集香丸,则入肺;在四君子汤则入脾,在大凤髓丹则入肾,三藏互有子母相关之
义。当于补药中兼用之,勿多服。
时珍曰∶益智大辛,行阳退阴之药也,三焦、命门气弱者宜之。按杨士瀛《直指方》云∶
心者脾之母,进食不止于和脾,火能生土,当使心药入脾胃药中,庶几相得。故古人进食药
中,多用益智,土中益火也。又按洪迈《夷坚志》云∶秀川进士陆迎,忽得吐血不止,气蹶
惊颤,狂躁直视,至深夜欲投户而出。如是两夕,遍用方药弗瘳。夜梦观音授一方,命但服
一料,永除病根。梦觉记之,如方治药,其病果愈。其方∶用益智子仁一两,生朱砂二钱,
青橘皮五钱,麝香一钱。碾为细末。每服一钱,空心灯心汤下。
【附方】新八。
小便频数,脬气不足也。雷州益智子(盐炒,去盐)、天台乌药等分,为末,酒煮山药
粉为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下。名缩泉丸。(《朱氏集验方》)心虚尿滑,
及赤白二浊。益智子仁、白茯苓、白术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白浊腹满,不拘
男妇。用益智仁(盐水浸炒)、浓朴(姜汁炒)等分,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永类钤
方》)
小便赤浊∶益智子仁、茯神各二两,远志、甘草(水煮)各半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
空心姜汤下五十丸。腹胀忽泻日夜不止,诸药不效,此气脱也。用益智子仁二两,浓煎饮之,
立愈。(危氏《得效方》)妇人崩中∶益智子炒碾细。米饮入盐,服一钱。(《产宝》)
香口辟臭∶益智子仁一两,甘草二钱。碾粉舐之。(《经验良方》)
漏胎下血∶益智仁半两,缩砂仁一两。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白汤下,日二服。(胡氏
《济阴方》)
<目录>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篇名>荜茇
内容:(宋《开宝》)
【释名】荜拨。
时珍曰∶荜拨当作荜茇,出《南方草木状》,番语也。陈藏器《本草》作毕勃,《扶南传》
作逼拨,《大明会典》作毕茇。又段成式《酉阳杂俎》云∶摩伽陀国呼为荜拨梨,拂林国呼
为阿梨诃陀。
【集解】恭曰∶荜茇生波斯国。丛生,茎叶似 酱,其子紧细,味辛烈于 酱。胡人将
来,入食味用也。
藏器曰∶其根名毕勃没,似柴胡而黑硬。
颂曰∶今岭南有之,多生竹林内。正月发苗作丛,高三四尺,其茎如箸。叶青圆如蕺菜,
阔二、三寸如桑,面光而浓。三月开花白色在表。七月结子如小指大,长二寸以来,青黑色,
类椹子而长。九月取采,灰杀曝干。南人爱其辛香,或取叶生茹之。复有舶上来者,更辛香。
时珍曰∶段成式言∶青州防风子可乱荜茇,盖亦不然。荜茇气味正如胡椒,其形长一二
寸,防风子圆如胡荽子,大不相侔也。
【修治】 曰∶凡使,去挺用头,以醋浸一宿,焙干,以刀刮去皮粟子令净乃用,免伤
人肺,令人上气。
【气味】辛,大温,无毒。
时珍曰∶气热味辛,阳也,浮也。入手足阳明经。然辛热耗散,能动脾肺之火。多用令
人目昏,食料尤不宜之。
【主治】温中下气,补腰脚,杀腥气,消食,除胃冷,阴疝 癖(藏器)。霍乱冷气,
心痛血气(大明)。水泻虚痢,呕逆醋心,产后泄痢,与阿魏和合良。得诃子、人参、桂心、
干姜,治脏腑虚冷肠鸣泄痢,神效(李 )。治头痛鼻渊牙痛
【发明】宗 曰∶荜茇走肠胃,冷气呕吐、心腹满痛者宜之。多服走泄真气,令人肠虚
下重。
颂曰∶按《唐太宗实录》云∶贞观中,上以气痢久未痊,服名医药不应,因诏访求其
方。有卫士进黄牛乳煎荜茇方,御用有效。刘禹锡亦记其事云,后累试于虚冷者必效。
时珍曰∶牛乳煎详见兽部牛乳下。荜茇为头痛、鼻渊、牙痛要药,取其辛热,能入阳明
经散浮热也。
【附方】旧二,新八。
冷痰恶心∶荜茇一两,为末,食前用米汤服半钱。(《圣惠方》)暴泄身冷自汗,甚则欲
呕,小便清,脉微弱,宜已寒丸治之。荜茇、肉桂各二钱半,高良姜、干姜各三钱半。为末,
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和剂局》)胃冷口酸流清水,心下连脐痛。用荜茇半
两,浓朴(姜汁浸炙)一两。为末,入热鲫鱼肉,和丸绿豆大。每米饮下二十丸,立效。(余
居士《选奇方》)瘴气成块,在腹不散。用荜茇一两,大黄一两,并生为末,入麝香少许,
炼蜜丸梧子大,每冷酒服三十丸。(《永类钤方》)妇人血气作痛,及下血无时,月水不调。
用荜茇(盐炒)、蒲黄(炒)等分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空心温酒服三十丸,两服即止。
名二神丸。(陈氏方)
偏头风痛∶荜茇为末,令患者口含温水,随左右痛,以左右鼻吸一次,有效。(《经验
后方》)
鼻流清涕∶荜茇末吹之,有效。(《卫生易简方》)
风虫牙痛∶荜茇末揩之,煎苍耳汤漱去涎。《本草权度》∶用荜茇末、木鳖子肉。研膏化
开,搐鼻。《圣济总录
\x荜勃没\x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五劳七伤,冷气呕逆,心腹胀满,食不消化,阴汗寒疝核肿,妇人内冷无子,
治腰肾冷,除血气(藏器)。
<目录>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篇名>酱
内容:( ,音矩。《唐本草》)
【释名】 子(《广志》)、土荜茇(《食疗》)
时珍曰∶按∶嵇含云∶ 子可以调食,故谓之酱,乃荜茇之类也,故孟诜《食疗》谓之
土荜茇。其蔓叶名扶留藤,一作扶檑,一作浮留,莫解其义。蒌则留字之讹也。
【集解】恭曰∶ 酱生巴蜀中,《蜀都赋》所谓流味于番禺者。蔓生,叶似王瓜而浓大
光泽,味辛香,实似桑椹,而皮黑肉白。西戎亦时将来,细而辛烈。交州、爱州人家多种之,
蔓生,其子长大,苗名浮留藤。取叶合槟榔食之,辛而香也。
颂曰∶今夔川、岭南皆有之。昔汉武帝使唐蒙晓谕南越。越王食蒙以 酱,曰∶西北
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武帝感之,遂开 、越 也。刘渊林注《蜀都赋》云∶ 酱
缘木而生。其子如桑椹,熟时正青,长二、三寸。以蜜及盐藏而食之,辛香。与苏恭所说大
同小异。盖渊林所云乃蜀产,苏恭所云乃海南者尔。今惟贵荜茇而不尚 酱,故鲜有用者。
李 曰∶《广州记》云∶出波斯国,实状若桑椹,紫褐色者为上,黑者是老不堪。然近
多黑色,少见褐者。黔中亦有,形状滋味一般。
时珍曰∶ 酱,今两广、滇南及川南、渝、泸、威、茂、施诸州皆有之。其苗谓之蒌叶,
蔓生依树,根大如箸。彼人食槟榔者,以此叶及蚌灰少许同嚼食之,云辟瘴疠,去胸中恶气。
故谚曰∶槟榔浮留,可以忘忧。其花实即 子也。按嵇含《草木状》云∶ 酱即荜茇也。
生于番国者大而紫,谓之荜茇。生于番禺者小而青,谓之 子。本草以 易蒌子,非矣。蒌
子一名扶留,其草形全不相同。时珍窃谓 子蔓生,荜茇草生,虽同类而非一物,然其花实
气味功用则一也。嵇氏以二物为一物,谓 子非扶留,盖不知扶留非一种也。刘歆期《交州
记》云∶扶留有三种∶一名获扶留,其根香美;一名扶留藤,其味亦辛;一名南扶留,其叶
青味辛是矣。
【修治】 曰∶凡采得后,以刀刮去粗皮,捣细。每五两,用生姜自然汁五两拌之,蒸
一日,曝干用。
\x根、叶、子\x
【气味】辛,温,无毒。
时珍曰∶气热味辛,阳也,浮也。
【主治】下气温中,破痰积(《唐本》)。咳逆上气,心腹虫痛,胃弱虚泻,霍乱吐逆,
解酒食味(李 )。散结气,心腹冷痛,消谷(孟诜)。解瘴疠,去胸中恶邪气,温脾燥热(时
珍)。
【附方】新一。
牙疼∶ 酱、细辛各半两,大皂荚五铤(去子,每孔入青盐烧存性)。同研末。频掺吐
涎。(《御药院方》)
<目录>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篇名>肉豆蔻
内容:(宋《开宝》)
【释名】肉果(《纲目》)、迦拘勒。
宗 曰∶肉豆蔻对草豆蔻为名,去壳只用肉。肉油色者佳,枯白瘦虚者劣。
时珍曰∶花实皆似豆蔻而无核,故名。
【集解】藏器曰∶肉豆蔻生胡国,胡名迦拘勒。大舶来即有,中国无之。其形圆小,皮
紫紧薄,中肉辛辣。
曰∶生昆仑,及大秦国。
颂曰∶今岭南人家亦种之。春生苗,夏抽茎开花,结实似豆蔻,六月、七月采。
时珍曰∶肉豆蔻花及实状虽似草豆蔻,而皮肉之颗则不同。颗外有皱纹,而内有斑缬纹,
如槟榔纹。最易生蛀,惟烘干蜜封,则稍可留。
\x实\x
【修治】 曰∶凡使,须以糯米粉熟汤搜裹豆蔻,于 灰火中煨熟,去粉用。勿令犯铁。
【气味】辛,温,无毒。权曰∶苦、辛。好古曰∶入手足阳明经。
【主治】温中,消食止泄,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鬼气冷疰,呕沫冷气,小儿乳
霍(《开宝》)。调中下气,开胃,解酒毒,消皮外络下气(大明)。治宿食痰饮,止小儿吐逆,
不下乳,腹痛(甄权)。主心腹虫痛,脾胃虚冷,气并冷热,虚泄赤白痢,研末粥饮服之(李
)。暖脾胃,固大肠
【发明】大明曰∶肉豆蔻调中下气,消皮外络下气,味珍,力更殊。
宗 曰∶亦善下气,多服则泄气,得中则和平其气。
震亨曰∶属金与土,为丸温中补脾。《日华子》称其下气,以脾得补而善运化,气自下
也。非若陈皮、香附之快泄。寇氏不详其实,遂以为不可服也。
机曰∶痢疾用此涩肠,为伤乳泄泻之要药。
时珍曰∶土爱暖而喜芳香,故肉豆蔻之辛温,理脾胃而治吐利。
【附方】旧一,新七。
暖胃除痰,进食消食。肉豆蔻二个,半夏(姜汁炒)五钱,木香二钱半,为末,蒸饼丸
芥子大,每食后津液下五丸、十丸。(《普济》)
霍乱吐利∶肉豆蔻为末,姜汤服一钱。(《普济方》)
久泻不止∶肉豆蔻(煨)一两,木香二钱半,为末,枣肉和丸,米饮服四五十丸。又方∶
肉豆蔻(煨)一两,熟附子七钱。为末糊丸。米饮服四五十丸。又方∶肉豆蔻(煨)、粟壳
(炙)等分为末,醋糊丸,米饮服四、五十丸。(并《百一选方》)
老人虚泻∶肉豆蔻三钱(面裹煨熟,去面研),乳香一两,为末,陈米粉糊丸梧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米饮下。此乃常州侯教授所传方。(《瑞竹堂方》)
小儿泄泻∶肉豆蔻五钱,乳香二钱半,生姜五片。同炒黑色,去姜,研为膏收,旋丸绿
豆大。每量大小,米饮下。(《全幼心鉴》)
脾泄气痢∶豆蔻一颗(米醋调面裹,煨令焦黄,和面研末),更以 子(炒研末)一两,
相和。又以陈廪米炒焦,为末和匀。每以二钱煎作饮,调前二味三钱,旦暮各一服,便瘥。
(《续传信方》)冷痢腹痛,不能食者。肉豆蔻一两(去皮)。醋和面裹煨,捣末。每服一钱,
粥饮调下。(《圣惠方》)
<目录>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篇名>补骨脂
内容:(宋《开宝》)
【释名】破故纸(《开宝》)、婆固脂(《药性
时珍曰∶补骨脂言其功也。胡人呼为婆固脂,而俗讹为破故纸也。胡韭子,因其子之状
相似,非胡地之韭子也。
【集解】志曰∶补骨脂生岭南诸州及波斯国。
颂曰∶今岭外山 间多有之,四川合州亦有,皆不及番舶者佳。茎高三四尺,叶小似薄
荷,花微紫色,实如麻子,圆扁而黑,九月采。
大明曰∶徐表《南州记》云,是胡韭子也。南番者,色赤;广南者色绿,入药微炒用。
\x子\x
【修治】 曰∶此性燥毒,须用酒浸一宿,漉出,以东流水浸三日夜,蒸之,从巳至申,
晒干用。一法∶以盐同炒过,曝干用。
【气味】辛,大温,无毒。权曰∶苦,辛。
曰∶恶甘草。
时珍曰∶忌芸苔及诸血,得胡桃、胡麻良。
【主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伤败,肾冷精流,及妇人血气堕胎(《开宝》)。男子
腰疼,膝冷囊湿,逐诸冷痹顽,止小便,利腹中冷(甄权)。兴阳事,明耳目(大明)。治肾
泄,通命门,暖丹田,敛精神(时珍)。
【发明】颂曰∶破故纸今人多以胡桃合服,此法出于唐郑相国。自叙云∶予为南海节度
,年七十有五。越地卑湿,伤于内外,众疾俱作,阳气衰绝,服乳石补药,百端不应。元和
七年,有诃陵国舶主李摩诃,知予病状,遂传此方并药。予初疑而未服,摩诃稽首固请,遂
服之。经七八日而觉应验。自尔常服,其功神效。十年二月,罢郡归京,录方传之。用破
故纸十两(净择去皮,洗过曝,捣筛令细),胡桃瓤二十两(汤浸去皮,细研如泥)。即入前
末,更以好蜜和,令如饴糖,瓷器盛之。旦日以暖酒二合,调药一匙服之,便以饭压。如不
饮酒人,以暖熟水调之。弥久则延年益气,悦心明目,补添筋骨。但禁芸苔、羊血,余无所
忌。此物本自外番随海舶而来,非中华所有。番人呼为补骨脂,语讹为破故纸也。王绍颜《续
传信方》,载其事颇详,故录之。
时珍曰∶此方亦可作丸,温酒服之。按白飞霞《方外奇方》云∶破故纸属火,收敛神明,
能使心包之火与命门之火相通。故元阳坚固,骨髓充实,涩以治脱也。胡桃属木,润燥养血。
血属阴,恶燥,故油以润之。佐破故纸,有木火相生之妙。故语云∶破故纸无胡桃,犹水母
之无虾也。又破故纸恶甘草,而《瑞竹堂方》青娥丸内加之,何也?岂甘草能调和百药,恶
而不恶耶?又许叔微学士《本事方》云∶孙真人言补肾不若补脾,予曰补脾不若补肾。肾气
虚弱,则阳气衰劣,不能熏蒸脾胃。脾胃气寒,令人胸膈痞塞,不进饮食,迟于运化,或腹
胁虚胀,或呕吐痰涎,或肠鸣泄泻。譬如鼎釜中之物,无火力,虽终日不熟,何能消化?《济
生》二神丸,治脾胃虚寒泄泻,用破故纸补肾,肉豆蔻补脾。二药虽兼补,但无斡旋。往往
常加木香以顺其气,使之斡旋,空虚仓廪。仓廪空虚,则受物矣。屡用见效,不可不知。
【附方】旧二,新一十四。
补骨脂丸∶治下元虚败,脚手沉重,夜多盗汗,纵欲所致。此药壮筋骨,益元气。补骨
脂四两(炒香),菟丝子四两(酒蒸),胡桃肉一两(去皮),乳香、没药、沉香各研二钱半,
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盐汤、温酒任下。自夏至起冬至止,日一服。此乃唐
宣宗时,张寿太尉知广州,得方于南番人。有诗云∶三年时节向边隅,人信方知药力殊。夺
得春光来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须。(《和剂方》)
男女虚劳∶男子女人五劳七伤,下元久冷,一切风病,四肢疼痛,驻颜壮气,乌髭须。
补骨脂一斤,酒浸一宿,晒干,却用乌油麻一升和炒,令麻子声绝,簸去,只取补骨脂为末,
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任下。(《经验后方》)
肾虚腰痛∶《经验后方》∶用破故纸一两,炒为末,温酒服三钱,神妙。或加木香一钱。
《和剂局方》青娥丸∶治肾气虚弱,风冷乘之,或血气相搏,腰痛如折,俯仰不利,或因劳
役伤肾,或卑湿伤腰,或损坠堕伤,或风寒客搏,或气滞不散,皆令腰痛,或腰间如物重坠。
用破故纸(酒浸炒)一斤,杜仲(去皮姜汁浸炒)一斤,胡桃肉(去皮)二十个,为末,以
蒜捣膏一两,和丸梧子大,每空心温酒服二十丸。妇人淡醋汤下。常服壮筋骨,活血脉,乌
髭须,益颜色。
妊娠腰痛∶通气散∶用破故纸二两,炒香为末。先嚼胡桃肉半个,空心温酒调下二钱。
此药神妙。(《妇人良方》)
定心补肾∶养血返精丸∶破故纸(炒)二两,白茯苓一两(为末),没药五钱,以无灰
酒浸高一指,煮化和末,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昔有人服此,至老不衰。盖故纸
补肾,茯苓补心,没药养血,三者既壮,自然身安。(《朱氏集验方》)∶
精气不固∶破故纸、青盐等分同炒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三因方》)小便无度,
肾气虚寒。破故纸十两(酒蒸),茴香十两(盐炒),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盐酒
下。或以末糁猪肾煨食之。(《普济方》)小儿遗尿,膀胱冷也。夜属阴,故小便不禁。破故
纸炒为末,每夜热汤服五分。(《婴童百问》)玉茎不痿,精滑无歇,时时如针刺,捏之则脆,
此名肾漏。用破故纸、韭子各一两,为末。每用三钱,水二盏,煎六分服,日三次,愈则止。
(夏子益《奇方》)
脾肾虚泻∶二神丸∶用破故纸(炒)半斤,肉豆蔻(生用)四两,为末,肥枣肉研膏,
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服五、七十丸。《本事方》∶加木香二两,名三神丸。
水泻久痢∶破故纸(炒)一两,粟壳(炙)四两,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姜、
枣同水煎服。(《百一选方》)牙痛日久肾虚也。补骨脂二两,青盐半两,炒研擦之。(《御药
院方》)风虫牙痛,上连头脑。补骨脂(炒)半两,乳香二钱半。为末擦之。或为丸塞孔内。
自用有效。(《传信适用方》)打坠腰痛,瘀血凝滞。破故纸(炒)、茴香(炒)、辣桂等分,
为末,每热酒服二钱。故纸主腰痛行血。(《直指方》)
<目录>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篇名>姜黄
内容:(《唐本草》)
【释名】
【集解】恭曰∶姜黄根叶都似郁金。其花春生于根,与苗并出,入夏花烂无子。根有黄
、青、白三色。其作之方法,与郁金同。西戎人谓之
生异耳。
藏器曰∶姜黄真者,是经种三年以上老姜,能生花。花在根际,一如 荷。根节坚硬,
气味辛辣。种姜处有之,终是难得。西番亦有来者。与郁金、 药相似。如苏恭所说,即是
药而非姜黄。又言姜黄是 ,郁金是胡 。如此则三物无别,递相连名,总称为 ,则功
状当不殊。而今郁金味苦寒,色赤,主马热病;姜黄味辛温,色黄; 味苦色青。三物不同,
所用各别。
大明曰∶海南生者,即蓬莪术;江南生者,即为姜黄。
颂曰∶姜黄今江、广、蜀川多有之。叶青绿,长一、二尺许,阔三、四寸,有斜纹如红
蕉叶而小。花红白色,至中秋渐凋。春末方生,其花先生,次方生叶,不结实。根盘屈黄色,
类生姜而圆,有节。八月采根,片切曝干。蜀人以治气胀,及产后败血攻心,甚验。蛮
人生啖,云可以祛邪辟恶。按郁金、姜黄、术药三物相近,苏恭不能分别,乃如一物。陈
藏器以色味色味分别三物,又言姜黄是三年老姜所生。近年汴都多种姜,往往有姜黄生卖乃
是老姜。市人买啖,云治气为最。大方亦时用之。又有廉姜,亦是其类,而自是一物。
时珍曰∶近时以扁如干姜形者,为片子姜黄;圆如蝉腹形者,为蝉肚郁金,并可浸水染
色。术形虽似郁金,而色不黄也。
\x根\x
【气味】辛、苦,大寒,无毒。
藏器曰∶辛少苦多,性热不冷。云大寒,误矣。
【主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唐本》)。治症
瘕血块,通月经,治扑损瘀血,止暴风痛冷气,下食(大明)。祛邪辟恶,治气胀,产后败
血攻心(苏颂)。治风痹臂痛(时
【发明】时珍曰∶姜黄、郁金、术药三物,形状功用皆相近。但郁金入心治血;而姜黄
兼入脾,兼治气;术药则入肝,兼治气中之血,为不同尔。古方五痹汤用片子姜黄,治
风寒湿气手臂痛。戴原礼《要诀》云∶片子姜黄能入手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气可知。
【附方】旧二,新二。
心痛难忍 姜黄一两,桂三两。为末。醋汤服一钱。(《经验后方》)胎寒腹痛,啼哭吐
乳,大便泻青,状若惊搐,出冷汗。姜黄一钱,没药、木香、乳香二钱。为末,蜜丸芡子大。
每服一丸,钩藤煎汤化下。(《和剂方》)产后血痛有块。用姜黄、桂心等分,为末,酒服方
寸匕。血下尽即愈。(昝殷《产宝》)
<目录>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篇名>郁金
内容:(《唐本草》)
【释名】马术。
震亨曰∶郁金无香而性轻扬,能致达酒气于高远。古人用治郁遏不能升者,恐命名因此
也。
时珍曰∶酒和郁鬯,昔人言是大秦国所产郁金花香,惟郑樵《通志》言即是此郁金。其
大秦三代时未通中国,安得有此草?罗愿《尔雅翼》亦云是此根,和酒令黄如金,故谓之黄
流。其说并通。此根形状皆似莪术
【集解】恭曰∶郁金生蜀地及西戎。苗似姜黄,花白质红,末秋出茎心而无实。其根黄
赤,取四畔子根去皮火干,马药用之,破血而补,胡人谓之马术。岭南者有实似小豆蔻
,不堪啖。
颂曰∶今广南、江西州郡亦有之,然不及蜀中者佳。四月初生苗似姜黄,如苏恭所说。
宗 曰∶郁金不香。今人将染妇人衣最鲜明,而不耐日炙,微有郁金之气。
时珍曰∶郁金有二∶郁金香是用花,见本条;此是用根者。其苗如姜,其根大小如指头,
长者寸许,体圆有横纹如蝉腹状,外黄内赤。人以浸水染色,亦微有香气。
\x根\x
【气味】辛、苦,寒,无毒。
元素曰∶气味俱浓,纯阴。
独孤滔曰∶灰可结砂子。
【主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唐本》)。单用,治女人宿
血气心痛,冷气结聚,温醋摩服之。亦治马胀(甄权)。凉心(元素)。治阳毒入胃,下血频
痛(李杲)。治血气心腹痛,产后败血冲心欲死,失心颠狂蛊毒(时珍)。
【发明】震亨曰∶郁金,属火、属土与水,其性轻扬上行,治吐血衄血,唾血血腥,及
经脉逆行,并宜郁金末加韭汁、姜汁、童尿同服,其血自清。痰中带血者,加竹沥。又鼻血
上行者,郁金、韭汁加四物汤服之。
时珍曰∶郁金入心及包络,治血病。《经验方》治失心颠狂,用真郁金七两,明矾三两,
为末,薄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有妇人颠狂十年,至人授此。初服心胸间有物
脱去,神气洒然,再服而苏。此惊忧痰血络聚心窍所致。郁金入心去恶血,明矾化顽痰故也。
庞安常《伤寒论》云∶斑豆始有白泡,忽搐入腹,渐作紫黑色,无脓,日夜叫乱者。郁金一
枚,甘草二钱半,水半碗煮干,去甘草,切片焙研为末,入真脑子(炒)半钱。每用一钱,
以生猪血五七滴,新汲水调下。不过二服,甚者毒瓦斯从手足心出,如痈状乃瘥。此乃五死一
生之候也。又《范石湖文集》云∶岭南有挑生之害。于饮食中行厌胜法,鱼肉能反生于人腹
中,而人以死,则阴役其家。初得觉胸腹痛,次日刺人,十日则生在腹中也。凡胸膈痛,即
用升麻或胆矾吐之。若膈下痛,急以米汤调郁金末二钱服,即泻出恶物。或合升麻、郁金服
之,不吐则下。李巽岩侍郎为雷州推官,鞫狱得此方,活人甚多也。
【附方】旧三,新十。
失心颠狂∶方见发明下。
痘毒入心∶方见发明下。厥心气痛不可忍。郁金、附子、干姜等分,为末,醋糊丸梧子
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男酒女醋下。(《奇效方》)产后心痛,血气上冲欲死。郁金(烧
存性,为末)二钱,米醋一呷,调灌即苏。(《袖珍方》)
自汗不止∶郁金末,卧时调涂于乳上。(《集简方》)
衄血吐血∶川郁金为末,井水服二钱。甚者再服。(黎居士《易简方》)阳毒下血,热气
入胃,痛不可忍。郁金五大个,牛黄一皂荚子。为散。每服用醋浆水一盏,同煎三沸,温服。
(孙用和《秘宝方》)
尿血不定∶郁金末一两,葱白一握,水一盏,煎至三合,温服,日三服。(《经验方》)
风痰壅滞∶郁金一分,藜芦十分,为末。每服一字,温浆水调下。仍以浆水一盏漱口,
以食压之。(《经验后方》)
挑生蛊毒∶方见发明下。
中砒霜毒∶郁金末二钱。入蜜少许,冷水调服。(《事林广记》)
痔疮肿痛∶郁金末,水调涂之,即消。(《医方摘要》)
耳内作痛∶郁金末一钱,水调,倾入耳内,急倾出之。(《圣济总录》)
<目录>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篇名>蓬莪术
内容:(音述。宋《开宝》)
【释名】 药。
【集解】志曰∶蓬莪术生西戎及广南诸州。叶似 荷,子似干椹,术在根下并生,一好
一恶,恶者有毒。西戎人取之,先放羊食,羊不食者弃之。
藏器曰∶一名蓬莪,黑色;二名 ,黄色;三名波杀,味甘,
大明曰∶即南中姜黄根也。海南生者名蓬莪术。
颂曰∶今江浙或有之,三月生苗,在田野中。其茎如钱大,高二、三尺。叶青白色,长
一、二尺,大五寸以来,颇类 荷。五月有花作穗,黄色,头微紫。根如生姜,而术在根
下,似鸡鸭
\x根\x
【修治】 曰∶凡使,于砂盆中以醋磨令尽,然后于火畔
颂曰∶此物极坚硬,难捣治,用时热灰火中煨令透,乘热捣之,即碎如粉。
时珍曰∶今人多以醋炒或煮熟入药,取其引入血分也。
【气味】苦、辛,温,无毒。
大明曰∶得酒、醋良。
【主治】心腹痛,中恶疰忤鬼气,霍乱冷气,吐酸水,解毒,食饮不消,酒研服之。又
疗妇人血气结积,丈夫奔豚(《开宝》)。破 癖冷气,以酒醋磨服(甄权)。治一切气,开胃
消食,通月经,消瘀血,止扑损痛下血,及内损恶血(大明)。通肝经聚血(好古)。
【发明】颂曰∶蓬莪术,古方不见用者。今医家治积聚诸气,为最要之药。与荆三棱同
用之良,妇人药中亦多使。
好古曰∶蓬莪色黑,破气中之血,入气药发诸香。虽为泄剂,亦能益气,故孙尚药用治
气短不能接续,及大小七香丸、集香丸、诸汤散多用此也。又为肝经血分药。
时珍曰∶郁金入心,专治血分之病;姜黄入脾,兼治血中之气;术入肝,治气中之血,
稍为不同。按王执中《资生经》云∶执中久患心脾疼,服醒脾药反胀。用耆域所载蓬莪术面
裹炮熟研末,以水与酒醋煎服,立愈。盖此药能破气中之血也。
【附方】旧二,新六。
一切冷气,抢心切痛,发即欲死。久患心腹痛时发者,此可绝根。蓬莪术二两(醋煮),
木香一两(煨)。为末。每服半钱,淡醋汤下。(《卫生家宝方》)小肠脏气,非时痛不可忍。
蓬莪术研末,空心葱酒服一钱。(杨子建《护命方》)妇人血气,游走作痛,及腰痛。蓬莪术、
干漆二两,为末,酒服二钱。腰痛,核桃酒下。(《普济方》)小儿盘肠内钓痛。以莪术半两,
用阿魏一钱,化水浸一日夜,焙研。每服一字,紫苏汤下。(《保
小儿气痛∶蓬莪术炮熟为末。热酒服一大钱。(《十全博救方》)
上气喘急∶蓬莪术五钱,酒一盏半,煎八分服。(《保生方》)
气短不接∶正元散∶治气不接续,兼治滑泄,及小便数。王丞相服之有验。用蓬莪术
一两,金铃子(去核)一两,为末,入蓬砂一钱,炼过研细。每服二钱,温酒或盐汤空心服。
(孙用和《秘宝方》)
去滓,入牛黄两粟大,服之,甚效也。(《保幼大全》)
浑身燎泡∶方见荆三棱。
<目录>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篇名>荆三棱
内容:(宋《开宝》)
【校正】并入《开宝》草三棱。
【释名】京三棱(《开宝》)、草三棱(《开宝》)、鸡爪三棱(《开宝》)、黑三棱(《图
经》)、石三棱。颂曰∶三棱,叶有三棱也。生荆楚地,故名荆三棱以着其地。《开宝本草》
作京者误矣。又出草三棱条,云即鸡爪三棱,生蜀地。二月、八月采之。其实一类,随形命
名尔,故并见之。
【集解】藏器曰∶三棱总有三、四种。京三棱,黄色体重,状若鲫鱼而小。又有黑三棱,
状如乌梅而稍大,体轻有须,相连蔓延,作漆色,蜀人以织为器,一名 者,是也。疗体并
同。
颂曰∶京三棱旧不着所出地土,今荆襄、江淮、济南、河陕间皆有之。多生浅水旁及
陂泽中。春生苗,高三四尺,叶似莎草,极长,又似茭蒲叶而有三棱。五六月抽茎,高
四五尺,大如人指,有三棱如削成。茎端开花,大体皆如莎草而大,黄紫色。苗下即魁,初
生成块如附子大,或有扁者。其旁有根横贯,一根则连数魁,魁上亦出苗。其魁皆扁长,如
小鲫鱼,体重者,三棱也。其根末将尽一魁,未发苗,小圆如乌梅者,黑三棱也。又根之端
钩曲如爪者,鸡爪三棱也,皆皮黑肌白而至轻。或云∶不出苗只生细根者,谓之鸡爪三棱。
又不生细根者,谓之黑三棱,大小不常,其色黑,去皮即白。三者本一种,但力有刚柔,各
适其用。因其形为名,如乌头、乌喙,云母、云华之类,本非两物也。今人乃妄以凫茈、香
附子为之。又河中府有石三棱,根黄白色,形如钗股,叶绿如蒲,苗高及尺,叶上亦有三棱,
四月开花,白色如蓼 花,五月采根,亦消积气。今举世所用三棱,皆淮南红蒲根也,泰州
尤多。其体至坚重,刻削鱼形,叶扁茎圆,不复有三棱,不知何缘命名为三棱也?虽太医亦
不以为谬。流习既久,用根者不识其苗,采药者莫究其用,因缘差失,不复辨别。今三棱皆
独旁引二根,无直下根,其形大体多如鲫鱼。
时珍曰∶三棱多生荒废陂池湿地。春时丛生,夏秋抽高茎,茎端复生数叶,开花六七枝,
花皆细碎成穗,黄紫色,中有细子。其叶茎花实俱有三棱,并与香附苗叶花实一样,但长大
尔。其茎光滑三棱,如棕之叶茎。茎中有白穣,剖之织物,柔韧如藤。吕忱《字林》云∶
草生水中,根可缘器。即此草茎,非根也。《抱朴子》言 根花 ,亦是此草。其根多黄黑
须,削去须皮,乃如鲫状,非本根似鲫也。
\x根\x
【修治】元素曰∶入用须炮熟。
时珍曰∶消积须用醋浸一日,炒或煮熟焙干,入药乃良。
【气味】苦,平,无毒。志曰∶甘,平,温。大明曰∶甘、涩,凉。
元素曰∶苦、甘,无毒,阴中之阳。能泻真气。真气虚者勿用。
【主治】老癖症瘕,积聚结块,产后恶血血结,通月水,堕胎,止痛利气(《开宝》)。
治气胀,破积气,消扑损瘀血,妇人血脉不调,心腹痛,产后腹痛血运(大明)。心膈痛,
饮食不消(元素)。通肝经积血,治疮肿坚硬(
【发明】好古曰∶三棱色白属金,破血中之气,肝经血分药也。三棱、莪术治积块疮硬
者,乃坚者削之也。
志曰∶俗传昔人患症癖死,遗言令开腹取之。得病块,干硬如石,纹理有五色。以为异
物,削成刀柄。后因以刀刈三棱,柄消成水,乃知此药可疗症
时珍曰∶三棱能破气散结,故能治诸病。其功可近于香附而力峻,故难久服。按戴原礼
《证治要诀》云∶有人病症癖腹胀,用三棱、莪术,以酒煨煎服之,下一黑物如鱼而愈也。
【附方】旧三,新五。
症瘕鼓胀∶三棱煎∶用三棱根(切)一石。水五石,煮三石,去滓更煎,取三斗汁入锅
中,重汤煎如稠糖,密器收之。每旦酒服一匕,日二服。(《千金翼方》)
癖气块∶草三棱、荆三棱、石三棱、青橘皮、陈橘皮、木香各半两,肉豆蔻、槟榔各
一两, 砂二钱,为末,糊丸梧子大,每姜汤服三十丸。(《奇效方》) 癖不瘥,胁下硬如
石。京三棱一两(炮),川大黄一两,为末,醋熬成膏。每日空心生姜橘皮汤下一匙,以利
下为度。(《圣惠方》)
小儿气癖∶三棱煮汁作羹粥,与奶母食,日亦以枣许与儿食。小儿新生百日及十岁以下,
无问痫热 癖等皆理之。秘妙不可具言,大效。(《子母秘录》)
痞气胸满∶口干,肌瘦食减,或时壮热。石三棱、京三棱、鸡爪三棱(并炮),蓬莪术
三枚,槟榔一枚,青橘皮五十片(醋浸去白),陈仓米一合(醋浸淘过),巴豆五十个(去皮,
同青皮、仓米炒干,去豆)。为末,糊丸绿豆大。每米饮下三丸,日一服。(《圣济总录》)
反胃恶心,药食不下。京三棱(炮)一两半,丁香三分,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圣
济总录》)
乳汁不下∶京三棱三个,水二碗,煎汁一碗,洗奶取汁出为度,极妙。(《外台秘要》)
浑身燎泡,如棠梨状,每个出水,有石一片,如指甲大,其泡复生,抽尽肌肤肉,即不可治。
用荆三棱、蓬莪术各五两,为末,分三服,酒调连进愈。(危氏《得
<目录>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篇名>莎草、香附子
内容:(《别录》中品)
【释名】雀头香(《唐本》)、草附子(《图经》)、水香棱(《图经》)、水巴戟(《图经》)、
水莎(《图经》)、侯莎(《尔雅》)、莎结(《图经》)、夫须(《别录》)、续根草(《图经》)、

时珍曰∶《别录》止云莎草,不言用苗用根。后世皆用其根,名香附子,而不知莎草之
名也。其草可为笠及雨衣,疏而不沾,故字从草从沙。亦作蓑字,因其为衣垂 ,如孝子衰
衣之状,故又从
苔乃笠名,贱夫所须也。其根相附连续而生,可以合香,故谓之香附子。上古谓之雀头香。
按《江表传》云∶魏文帝遣使于吴求雀头香,即此。其叶似三棱及巴戟,而生下湿地,故有
水三棱、水巴戟之名。俗人呼为雷公头。《金光明经》谓之月萃哆。《记事珠》谓之抱灵居士。
【集解】《别录》曰∶莎草生田野,二月、八月采。
弘景曰∶方药不复用,古人为诗多用之,而无识者。乃有鼠蓑,疗体异此。
恭曰∶此草根名香附子,一名雀头香,所在有之,茎叶都似三棱,合和香用之。
颂曰∶今处处有之。苗叶如薤而瘦,根如箸头大。谨按∶唐玄宗《天宝单方图》,载水
香棱功状与此相类。云水香棱原生博平郡池泽中,苗名香棱,根名莎结,亦名草附子。河南
及淮南下湿地即有,名水莎。陇西谓之地 根。蜀郡名续根草,亦名水巴戟。今涪都最饶,
名三棱草。用茎作鞋履,所在皆有。采苗及花与根疗病。
宗 曰∶香附子今人多用。虽生于莎草根,然根上或有或无。有薄皲皮,紫黑色,非多
毛也。刮去皮则色白。若便以根为之,则误矣。
时珍曰∶莎叶如老韭叶而硬,光泽有剑脊棱。五、六月中抽一茎,三棱中空,茎端复出
数叶。开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细子。其根有须,须下结子一、二枚,转相延生,子上有细黑
毛,大者如羊枣而两头尖。采得燎去毛,曝干货之。此乃近时日用要药,而陶氏不识,诸注
亦略,乃知古今药物兴废不同。如此则本草诸药,亦不可以今之不识,便废弃不收,安知异
时不为要药如香附者乎?
\x根\x
【修治】 曰∶凡采得阴干,于石臼中捣之,切忌铁器。
时珍曰∶凡采得连苗曝干,以火燎去苗及毛。用时以水洗净,石上磨去皮,用童子小便
浸透,洗晒捣用。或生或炒,或以酒醋盐水浸,诸法各从本方,详见于下。又稻草煮之,味
不苦。
【气味】甘,微寒,无毒。宗 曰∶苦。颂曰∶《天宝单方》云∶辛,微寒,无毒,性
涩。
元素曰∶甘、苦,微寒,气浓于味,阳中之阴,血中之气药也。
时珍曰∶辛、微苦、甘,平。足厥阴、手少阳药也。能兼行十二经,入脉气分。得童子
小便、醋、芎 、苍术良。
【主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别录》)。治心中客热,膀胱
间连胁下气妨。常日忧愁不乐,兼心忪者(苏颂)。治一切气,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
气(李杲)。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 肿腹胀,香港脚,止
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
病(时珍)。
\x苗及花\x
【主治】丈夫心肺中虚风及客热,膀胱间连胁下时有气妨,皮肤瘙痒瘾疹,饮食不多,
日渐瘦损,常有忧愁心忪少气等证。并收苗花二十余斤锉细,以水二石五斗,煮一石五斗,
斛中浸浴,令汗出五、六度,其瘙痒即止。四时常用,瘾疹风永除(《天宝单方图》)。煎饮
散气郁,利胸膈,降痰热(时珍)。
【发明】好古曰∶香附治膀胱两胁气妨,心忪少气,是能益气,乃血中之气药也。本草
不言治崩漏,而方中用治崩漏,是能益气而止血也。又能逐去瘀血,是推陈也。正如巴豆治
大便不通而又止泄泻同意。又云∶香附阳中之阴,血中之气药,凡气郁血气必用之。炒黑能
止血治崩漏,此妇人之仙药也。多服亦能走气。
震亨曰∶香附须用童子小便浸过,能总解诸郁,凡血气必用之药,引至气分而生血,
此正阴生阳长之义。本草不言补,而方家言于老人有益,意有存焉。盖于行中有补理。天之
所以为天者,健而有常也。健运不息,所以生生无穷,即此理尔。今即香中亦用之。
时珍曰∶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乃足厥
阴肝、手少阳三焦气分主药,而兼通十二经气分。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
外彻腰足。炒黑则止血,得童溲浸炒则入血分而补虚,盐水浸炒则入血分而润燥,青盐炒则
补肾气,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炒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得参、术,则补气;得归、
,则补血;得木香,则疏滞和中;得檀香则理气醒脾,得沉香则升降诸气,得芎 、苍术
则总解诸郁,得栀子、黄连则能降火热,得茯神则交济心肾,得茴香、破故纸则引气归元,
得浓朴、半夏则决壅消胀,得紫苏、葱白则解散邪气,得三棱、莪术则消磨积块,得艾叶则
治血气暖子宫,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飞霞子韩 云∶香附能推陈致新,故诸书皆
云益气。而俗有耗气之说,宜于女人不宜于男子者,非矣。盖妇人以血用事,气行则无疾。
老人精枯血闭,惟气是资。小儿气日充,则形乃日固。大凡病则气滞而馁,故香附于气分为
君药,世所罕知。臣以参、 ,佐以甘草,治虚怯甚速也。 游方外时,悬壶轻赉,治百病
黄鹤丹,治妇人青囊丸,随宜用引,辄有小效。人索不已,用者当思法外意可也。黄鹤丹乃
铢衣翁在黄鹤楼所授之方,故名。其方用香附一斤,黄连半斤,洗晒为末,水糊丸梧子大。
假如外感,葱姜汤下;内伤,米饮下;气病,木香汤下;血病,酒下;痰病,姜汤下;火病,
白汤下。余可类推。青囊丸乃邵应节真人祷母病,感方士所授者。方用香附(略炒)一斤,
乌药(略炮)五两三钱,为末,水醋煮面糊为丸。随证用引,如头痛,茶下;痰气,姜汤下;
多用酒下,为妙。
【附方】旧一,新四十八。
服食法∶颂曰∶唐玄宗《天宝单方图》云∶水香棱根名莎结,亦名草附子,说已见前。

根二大升,捣熬令香,以生绢袋盛,贮于三大斗无灰清酒中浸之。春三月后,浸一日即堪服
;冬十月后,即七日,近暖处乃佳。每空腹温饮一盏,日夜三、四次,常令酒气相续,以知
为度。若不饮酒,即取根十两,加桂心五两,芜荑三两。和捣为散,以蜜和为丸,捣一千杵,

交感丹∶凡人中年精耗神衰。盖由心血少,火不下降;肾气惫,水不上升。致心肾隔绝,
营卫不和。上则多惊;中则塞痞,饮食不下;下则虚冷遗精。愚医徒知峻补下田,非惟不能
生水滋阴,而反见衰悴。但服此方半年,屏去一切暖药,绝嗜欲,然后习秘固溯流之术,其
效不可殚述。俞通奉年五十一,遇铁瓮城申先生授此,服之老犹如少,年至八十五乃终也。
因普示群生,同登寿域。香附子一斤(新水浸一宿,石上擦去毛,炒黄),茯神(去皮木)
四两,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侵早细嚼,以降气汤下。降气汤用香附子(如上法)
半两,茯神二两,炙甘草一两半,为末,点沸汤服前药。(萨谦斋《瑞竹堂经验方》)
一品丸∶治气热上攻,头目昏眩,及治偏正头痛。大香附子去皮,水煮一时,捣晒焙研
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煎八分服。女人,醋汤煎之。(《奇效良方》)
升降诸气∶治一切气病,痞胀喘哕,噫酸烦闷,虚痛走注。常服开胃消痰,散壅思食。
早行山行,尤宜服之,去邪辟瘴。香附子(炒)四百两,沉香十八两,缩砂仁四十八两,炙
甘草一百二十两,为末。每服一钱,入盐少许,白汤点服。(《和剂局方》)
一切气疾∶心腹胀满,胸膈噎塞,噫气吞酸,痰逆呕恶,及宿酒不解。香附子一斤,缩
砂仁八两,甘草(炙)四两,为末,每白汤入盐点服。为粗末煎服亦可。名快气汤。(《和剂
局方》)调中快气,心腹刺痛。小乌沉汤∶香附子(擦去毛,焙)二十两,乌药十两,甘草
(炒)一两
心脾气痛∶白飞霞《方外奇方》云∶凡人胸膛软处一点痛者,多因气及寒起,或致终身,
或子母相传。俗名心气痛,非也,乃胃脘有滞尔。惟此独步散,治之甚妙。香附(米醋浸,
略炒为末),高良姜(酒洗七次,略炒为末)。俱各封收。因寒者,姜二钱,附一钱;因气者
,附二钱,姜一钱;因气与寒者,各等分,和匀。以热米汤入姜汁一匙,盐一捻,调下立止
。不过七八次除根。王 《百一方》云∶内翰吴开夫人,心痛欲死,服此即愈。《类编》
云∶梁混心脾痛数年不愈,供事秽迹佛,梦传此方,一服而愈,因名神授一匕散。
心腹诸病∶艾附丸∶治男女心气痛、腹痛、少腹痛、血气痛,不可忍者。香附子二两,

》)停痰宿饮,风气上攻,胸膈不利。香附(皂荚水浸)、半夏各一两,白矾末半两,姜汁面
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汤随时下。(《仁存方》)元脏腹冷及开胃。香附子炒为末,
每用二钱,姜、盐同煎服。(《普济方》)
酒肿虚肿∶香附子去皮,米醋煮干,焙研为末,米醋糊丸服。久之败水从小便出,神效
。(《经验良方》)
气虚浮肿∶香附子一斤,童子小便浸三日,焙为末,糊丸。每米饮下四、五十丸,日二。
(《丹溪心法》)老小 癖,往来疼痛。香附、南星等分,为末,姜汁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
三、三十丸。(《圣惠》) 疝胀痛及小肠气。香附末二钱,以海藻一钱煎酒,空心调下,
并、食海藻。(《濒湖集
腰痛揩牙∶香附子五两,生姜二两,取自然汁浸一宿,炒黄为末,入青盐二钱,擦牙数

血气刺痛∶香附子(炒)一两,荔枝核(烧存性)五钱,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妇
女人诸病∶《瑞竹堂方》∶四制香附丸∶治妇人女子经候不调,兼诸病。大香附子(擦去
毛)一斤,分作四分∶四两醇酒浸,四两醇醋浸,四两盐水浸,四两童子小便浸。春三、秋
五、夏一、冬七日。淘洗净,晒干捣烂,微焙为末,醋煮面糊丸梧子大,每酒下七十丸。瘦
人加泽兰、赤茯苓末二两,气虚加四君子料,血虚加四物料。《法生堂方》∶煮附济
阴丸∶治妇人月经不调,久成症积,一切风气。用香附子一斤(分作四分,以童溲、盐水、
酒、醋各浸三日),艾叶一斤(浆水浸过,醋糊和作饼,晒干),晚蚕砂半斤(炒),莪术四
两(酒浸),当归四两(酒浸)。各焙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饮下,日二。醋
附丸∶治妇人室女一切经候不调,血气刺痛,腹胁膨胀,心怔乏力,面色痿黄,头晕恶心,
崩漏带下,便血,症瘕积聚,及妇人数堕胎,由气不升降,服此尤妙。香附子米醋浸半日,
砂锅煮干,捣焙,石臼为末,醋糊为丸,醋汤下。《澹寮方》艾附丸∶治同上。香附子一斤,
熟艾四两(醋煮),当归(酒浸)二两,为末,如上丸服。妇人气盛血衰,变生诸症,头晕
腹满,皆宜抑气散主之。香附子四两(炒),茯苓、甘草(炙)各一两,橘红二两,为末。
每服二钱,沸汤下。(《济生方》)下血血崩,血如山崩,或五色漏带,并宜常服,滋血调气,
乃妇人之仙药也。香附子去毛炒焦为末,极热酒服二钱立愈。昏迷甚者,三钱,米饮下。亦
可加棕灰。(许学士《本事方》)赤白带下及血崩不止。香附子、赤芍药等分,为末,盐一捻,
水二盏,煎一盏,食前温
安胎顺气∶铁罩散∶香附子炒为末,浓煎紫苏汤服一二钱。一加砂仁。(《中藏经》)
妊娠恶阻,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起坐不便,饮食不进。二香散∶用香附子一
两,藿香叶、甘草各二钱,为末。每服二钱,沸汤入盐调下。(《圣惠方》)
临产顺胎∶九月、十月服此,永无惊恐。福胎饮∶用香附子四两,缩砂仁(炒)三两,
甘草(炙)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朱氏集验方》)产后狂言,血晕,烦渴不止。
生香附子去毛为末,每服二钱,姜、枣水煎服。(同上)
气郁吐血∶丹溪∶用童子小便调香附末二钱服。《澹寮方》∶治吐血不止。莎草根一两,
白茯苓半两,为末。每服二钱,陈粟米饮下。
肺破咯血∶香附末一钱。米饮下,日二服。(《百一选方》)
小便尿血∶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各煎汤。先服香附汤三、五呷,后服地榆汤至尽。未效
再服。(《指迷方》)小便血淋,痛不可忍。香附子、陈皮、赤茯苓等分水煎服。(《十便良
方》)
诸般下血∶香附,童子小便浸一日,捣碎,米醋拌焙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直指
方》∶用香附以醋、酒各半煮熟,焙研为末,黄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米饮下,日
二服。戴原礼云∶只以香附子末二钱,入百草霜、麝香各少许,同服,效尤速也。
老小脱肛∶香附子、荆芥穗等分,为末。每用三匙,水一大碗,煎十数沸淋洗。(《三

偏正头风∶香附子(炒)一斤,乌头(炒)一两,甘草二两,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
服一丸,葱茶嚼下。(《本事方》)
气郁头痛∶《澹寮方》∶用香附子(炒)四两,川芎 二两。为末。每服二钱,腊茶清调

头风睛痛∶方同妊娠恶阻。
女人头痛∶香附子末,茶服三钱,日三五服。(《经验良方》)肝虚睛痛,冷泪羞明。补
肝散∶用香附子一两,夏枯草半两,为末。每服一钱,茶清下。
耳卒聋闭∶香附子瓦炒研末,萝卜子煎汤,早夜各服二钱。忌铁器。(《卫生易简方》)
耳出汁∶香附末,以绵杖送入。蔡邦度知府常用,有效。(《经验良方》)
诸般牙痛∶香附、艾叶煎汤漱之,仍以香附末擦之,去涎。(《普济方》)牢牙去风,益
气乌髭,治牙疼牙宣,乃铁瓮先生妙方也。香附子(炒存性)三两,青盐、生姜各半两,为
末,日擦。(《济生方》)消渴累年不愈。莎草根一两,白茯苓半两,为末。每陈粟米饮服三
钱,日二。
痈疽疮疡∶曾孚先云∶凡痈疽疮疡,皆因气滞血凝而致,宜服诸香药,引气通血。常器
之云∶凡气血闻香即行,闻臭即逆。疮疡皆由气涩而血聚,最忌臭秽不洁,触之毒必引蔓。
陈正节公云∶大凡疽疾,多因怒气而得,但服香附子药,进食宽气,大有效也。独胜散∶
用香附子去毛,以生姜汁腌一宿,焙干碾为细末,无时以白汤服二钱。如疮初作,以此代茶。
疮溃后,亦宜服之。或只以《局方》小乌沉汤,少用甘草,愈后服至半年,尤妙。(陈自明
《外科精要》)
蜈蚣咬伤∶嚼香附涂之,立效。(《袖珍方》)
<目录>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篇名>瑞香
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南方州郡山中有之。枝干婆娑,柔条浓叶,四时青茂。冬春之交,开
花成簇,长三四分,如丁香状,有黄、白、紫三色。《格古论》云∶瑞香高者三四尺,有数
种∶有枇杷叶者,杨梅叶者,柯叶者,球子者,挛枝者。惟挛枝者花紫香烈,枇杷叶者结子。
其始出于庐山,宋时人家栽之,始著名。挛枝者其节挛曲,如断折之状也。其根绵软而香。
\x根\x
【气味】甘、咸,无毒。
【主治】急喉风,用白花者研水灌之(时珍。出《医学集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