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邻居家,有个正上小学的女孩子佩佩被父母打了,原因是作业没完成好。 后来佩佩来找我们玩,当时我正在给盼兮穿衣服,盼兮不配合,一件衣服穿了几次没穿好,但我始终有耐心。 默默看着我们的佩佩,眼睛忽然一闪,开口问我:如果盼兮成绩不好,你会打她吗? 我说我不会。 听我说完后,瘦小的佩佩沉默地盯着地板发呆,好像在思考着什么。我知道佩佩的心事,很心疼她,也心疼更多这样的孩子。 成绩不好会不会被打这样的问题,本不是一个孩子该面对的问题,却有太多孩子在面对。 因为打骂孩子,并不能提升孩子的成绩,反而会适得其反。 为什么打骂不能提升成绩 把打骂当作“教育”的做法太普遍。在我成长的环境,这种现象也是司空见惯的。不但父母会这样“教育”孩子,老师也理直气壮体罚辱骂学生。 我小学有位男同学,调皮好动,经常恶作剧。他父母没上过学,吃了很多苦,所以对他期望很高,希望他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 可他成绩向来很一般,平常考试勉强及格,有一回试卷难度较大,他就不及格了。 那天我放学路上经过他家,看见他父母在数落他打他,他埋着头,失落的模样。 我的这位同学,成绩一直没有好转,反而越差,勉强撑到初中毕业,就去工厂打工了。 许多父母打骂孩子的动力是想孩子努力学习,出发点是好的,做法却起了反效果。 孩子一提起学习,就联想到了可怕的惩罚,从而害怕学习,成绩又怎会好? 人是无法讨厌害怕一件事的同时,还能把这件事真正做好的。 如果你见过一个成绩很差的孩子,挨打骂后成绩变好,那也只是短期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后劲也就不足了。 就像一匹跑得慢的饿马,不给粮草,反而鞭打它,短时间内确实能跑得快起来,最终精疲力竭。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1 陪伴孩子在生活中成长 最近看到了一个泰国公益短片《豆芽》,几分钟的短片,却让人看得热泪盈眶。短片里的小女孩有一天她问妈妈:我们可以种豆芽来卖吗?妈妈说,嗯,我们试试。 于是母女俩准备材料开始种豆芽,可折腾了好几回都没有成功,最后终于找到方法,种出了属于自己的豆芽。 这则短片由真实故事改编,小女孩的原型名叫NetnapaSaelee,后来她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拿到了Sarnrakproject奖学金,在瑞士从事研究工作。 这则短片的小女孩的妈妈,没念什么书,不懂什么知识,却带着女儿,一起尝试,一起解决问题,保持她的好奇心,让她在生活中学习。 2 做孩子的好榜样 我认识的另一位妈妈,她女儿成绩很好,做作业很自觉,不需要父母操心。 我问这位妈妈的秘诀是什么,她说她从不督促女儿学习,因为她自己喜欢看书学习,每天下班空闲后就看书学习。 因为妈妈的影响,在女儿看来,学习是一件跟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事,到时间就去做。因而也喜欢上学习。 很多家长苦口婆心地劝孩子努力学习,可自己却从不学习,反而在孩子面前看电视,打麻将,玩游戏。 人类是模仿的动物,家长的一举一动,都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孩子。任性的父母教不出自律的孩子,爱学习的父母能教出爱学习的孩子 3 给足孩子自由 请想象这样一个孩子:疯玩起来砸坏东西,违反纪律被请家长,痴迷游戏和看小说,早恋还频繁换专业。 如果这是你的孩子,你会不会强烈地感觉到焦虑,这是一个不成才的坏孩子呢? 而上述的所有描述,都来自卓越非凡的哈佛女孩詹青云。 她在刚结束不久的《奇葩说》第六季里夺得BBking,也就是冠军辩手。 听过她辩论的人都知道,她反应敏捷,思如泉涌,思想深度非一般人能及。 有人这样评价她的辩论:以旁征博引,行云流水著称,听者会不知不觉地被她带引着在历史文化长河中游曳,在人文思想的海洋中深潜。 而她的父母,面对她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并不焦虑,而是给足了她自由。 詹青云在快乐中探索犯错成长,她清楚自己想走的路,因为喜欢,所以走得更远。 如果她的父母,动不动就打她一顿,那么今天我们就无法在《奇葩说》的舞台上,看到如此卓越的她了。 写在最后: 面对孩子的学习问题,父母要做的绝不是打骂,而是要:1.陪伴孩子在生活中成长。2.做好孩子的榜样。3.给足孩子自由。 这三点看起来很难。可用心了,也就变得简单了。能做到的父母只是少部分,于是在大多数父母看来,优秀的孩子,永远是别人家的。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很多父母并不知道儿童成长中的每一天,每一种境遇的重要性,不知道这些境遇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 嘴上说着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在行为上是何等的“怠慢”。他们有的一心扑在工作上,有的整天沉醉于麻将,有的忙着喝酒应酬. 这样的父母,不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教育需求,孩子一旦出现成绩差等问题,就试图通过打骂来快速解决。 这不是教育,是暴力。是懒惰不用心的行为表现。用心陪伴,让孩子快乐成长爱上学习,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一位懂心理会育儿的90后妈妈, 37°育儿理念提倡者。 用刚刚好的爱,陪伴你和孩子,一同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