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能成事,狗都成事了!”毁掉一个孩子,不好好说话就够了

 富书 2023-05-15 发布于北京



进化妈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站在人生舞台上,孩子是光芒万丈,还是暗淡无光,取决于父母的说话方式。  


作者:余生暖暖

来源:爸妈进化论原创

上周五,儿子放学一回家书包都来不及放下,便开始大声喊:“我考了A!A!是A!”

正当我想要夸他时,孩子爸爸却问:考A的多不多?

儿子兴奋地说:还挺多的,还有几个A+呢。

爸爸质问道:为什么别人都能考A+,就你这水平还好意思出去玩?

儿子眼里的喜悦很快散退,低着头默不作声。

作为老母亲,我见证了儿子这一路的进步:之前因为幼升小没有报班补课,所以进到小学后基础偏薄弱,造成了语文课有些跟不上,所以每次语文考试都是C。我一直安慰他,慢慢来,我们总会赶上去的。

之后,我压缩了他的玩耍时间,每天陪他温习课本,拼读字词、做练习册、订正错题。

用了小半年,这次儿子总算从C考到A,多么值得鼓励的一件事,可如今爸爸却用一两句话,就把他的满心欢喜和自豪全给浇灭了。

父母可以随口就说出一些否定、打击孩子的话,但孩子的自信却要花漫长的时间才能建立起来。

有的父母明明是想激励孩子再接再厉,哪怕心里是认同孩子的,但怕孩子太飘了,偏要说反话。

结果却事与愿违,在“毒舌教育”下,孩子并没有变成父母期盼中的那般优秀。

“刀子嘴”教育

是很多父母的常态

提起刀子嘴豆腐心,很多人都不陌生,毕竟,这是太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用的方式:

“就你这脾气,难怪和谁都相处不来”

“叫你多穿点衣服,这下好了吧,感冒了吧!”

“为什么别人可以,就你不行。”

父母的本意是想让孩子冷静下来好好沟通,与他人处好关系;明明是心疼孩子着凉;

希望孩子可以再努力一点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优秀。可偏偏这些关心和担忧的话一到嘴边,全变成了冷冰冰的狠言恶语。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曾说:“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样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想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让他感到更糟糕?

不得不说,有些父母对越是亲近的孩子,说话就越是肆无忌惮。

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里,宋丹丹曾直接被骂上热搜。被骂的原因很明显,宋丹丹全程对巴图打击、否定、嫌弃、不满:

“小时候没一次能让我笑着开家长会。”

“什么都不会干,我生了个废物儿子”

“跟民政局说一下,我换儿子。”

因为恨铁不成钢的期待,让宋丹丹忍不住对巴图使用各种语言暴力。在荧幕前如此羞辱巴图,宋丹丹难道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当然爱。

前夫对离异再婚后的小儿子关爱有加,对巴图却多年不闻不问,更是拒绝和巴图相见。宋丹丹为巴图感到不公,直接手撕前夫人前虚伪的“慈父”形象。

宋丹丹还通过自己的人脉为巴图铺路,争取了很多影视资源,带着巴图参加各种节目。

生活中,像宋丹丹这样的父母并不少见,做着最温暖的事,却说着最狠的话。

可孩子非但感受不到“为我好”的心意,反而一次次遭到父母的语言凌迟。

父母的爱,终究败在了不会好好说话上。

父母爱错了方向

孩子满身是伤

央视《心理访谈》节目中有一期讲述了女孩成金在父母的“诅咒”下,一语成谶的故事。

当年,成金的出生属于超生,为此父亲丢了粮厂的工作。从此父母对成金寄予厚望,希望她将来一定要混出个人样。

从小成金点子多爱折腾,满心欢喜设计出一款多功能运动鞋,母亲却说:“弄这干啥,这有啥用,有人穿嘛,看书去!”

成金设计的衣服,母亲更是看都不看一眼。

母亲一次次地否定成金:“将来你成事了,我给你跪下”“你要是能成事,狗都能成事”。

谁能想到长大后的成金真的印证了母亲口中“一事无成”的预言,非但没能为父母争得一口气,反而在家啃老十年。

很多父母并未意识到自己的沟通方式是暴力的,可孩子的自信和冲劲却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语言刀子下消磨殆尽。

这种痛苦,孩子或许要用一生去治愈。

《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一书中,女孩CC小时候无论做得再好,也从未得到过母亲的鼓励和肯定,即便长大后她依然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

所以,她勤勤恳恳工作10年都不敢往上爬,不敢拒绝同事,不敢反驳领导,害怕一切冲突。

在婚姻里敏感脆弱,无限放大自己的痛苦,想要孩子却不敢生,把生活过得一团糟。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说:来自父母打击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那些打击、辱骂的语言会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在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他们无法自我欣赏,面对美好的事物只觉得“我不配”,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父母的爱用错了方向,带来的不是教育,而是无尽的伤害。

最好的语言,

藏在父母的每一次信任和鼓励中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曾提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

人们会下意识地接受,来自自己喜欢、信任的人的暗示或影响,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期待效应”。

父母期望孩子变成什么样,就朝着那个方向暗示,孩子真的能变成你口中的样子。

短片《努力一点点》中,男孩热爱踢足球,可教练对男孩妈妈直言:孩子没天赋,而且基础差。

妈妈为了守护孩子的梦想,对孩子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教练说你很努力,现在时不时还能用头顶球了。

孩子一听高兴,转身就去练球。可接下来的练习,他和大家的差距还是很大,根本追不上他们。

妈妈蹲下身安慰道:没关系,只要每次努力一点点,超过你前面那个人就好。

每次转身都有妈妈的鼓励,男孩不怕受伤不畏苦难,每天都努力一点点,超越一点点。

最后,他真的做到了头球进门,创造了奇迹。

这样的奇迹,不仅仅出现在短片中,也发生在泰国一对种豆芽的母女身上。

女孩看到豆芽很畅销,萌生了种豆芽的想法。

靠卖菜谋生,只有小学文化的妈妈鼓励她去尝试,可中途失败了很多次。

妈妈无条件信任她,一次次地鼓励她:没关系,我们再试一试。最终,女孩成功种出了豆芽。

正是这份来自妈妈的“我们试试”的鼓励,让她有勇气面对困难和失败,不断尝试和探索,最终考取了生物学博士,拿到了Sarnrak project奖学金。

女孩和母亲的故事后来还被拍成短片广泛传播,感动了全网,让无数人看到语言的力量足以成就一个孩子。

有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站在人生舞台上,孩子是光芒万丈,还是暗淡无光,取决于父母的说话方式。  

聪明的父母,都懂得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助推剂,用积极正面的语言鼓励孩子前行。

为人父母,都想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其实,最简单有效的“鸡娃”方法,就藏在自己的嘴里。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恶语,是摧毁孩子自信的杀手。

良言,是指引孩子前行的明灯。

就像一句话所说:孩子的世界,源于父母给他的人生信条。

深以为然,父母怎么对孩子说话,孩子就将收获怎样的人生。愿每个父母,都能懂得和孩子好好说话。

共勉。

作者简介:余生暖暖,富书专栏作者,家有7岁男孩,与他共成长文章首发公众号:爸妈进化论(ID:bmjhlc),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