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篇文章读懂“文学”,你要的文学全在这里!

 锦绣文章天下汇 2020-03-24

创意写作学


grammatology

百万写作者的超级写作指南

让写作成为一种生活

序言

古往今来之文学创作精品皆以描写人为其核心,故史上不少哲人与文学大师都将“文学”诠释为“人学”。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虽然文学也描写社会现象与自然景观,但那是人化了的物、人化了的自然界,本身就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或者歌颂,或者鞭挞,文学所表现和再现的主要对象是人。无论是净化人的心灵还是娱乐人的感官,都是为人而作。作家的人生造就了文学,而文学又回过来服务于作家和读者大众的人生。

“文学”以写“人”为中心,“文学”的内核是“情”,谁真正读懂了“文学”,谁就真正读懂了“人”。毋庸置疑,文学就是人生的精髓。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创造了文学,人类也离不开文学。

文学彻底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让已经逝去的岁月永恒地再现于人们眼前。文学承载着影响人、教育人、鼓舞人和引导人的重任。世界各国的文学名着字里行间总是回荡着大无畏的精神以及正气与良知,总是充溢着对国家民族对同胞的挚爱,总是刻骨铭心地关切人类的前途命运。我们无论老少都不可或缺或漠视这种人文精神。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具有认知功能、教化功能和美育功能。文学用对美的张扬来感染人,为历史留箴言,为时代树标杆。人有善恶是非之辨,向往公平、渴求道义,这便是“道义的人生”,也便是“圆满的人生”。文学实在是一个感悟人生、彰显亲情人情、展现品格人格的特殊平台。阅读、思考作家笔下的人物,多半能像镜子一样反射出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便不由自主地反省自我、学会尊重与沟通。

欣赏文学作品需要学识和素养。要学好文学,得先学会做人。要懂得人该如何为人,才能够欣赏到作品之妙。故而,学会做人无疑是我们人生的基础课,当然更是英美文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伟大的作家和经典的着作所再现的积极人生态度会激励年青的朋友们树立远大的人生抱负,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为理想而奋发学习。

什么是文学?

这是个难于回答的问题。人们通常认为,属于文学的特性其实在非文学的话语和实践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修辞手法常常被认为对文学才是至关重要的,而在其他类型的话语中则纯属装饰。而今,在非文学的文本中——不论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案例的解释中,还是在一些哲学论证的着作中,都常运用修辞手法,而且修辞手法还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说明修辞手法在其他类型的话语中同样可以塑造思想,理论家们论证了在非文学性文本中文学性的重要作用,这就使文学和非文学的区别变得越发错综复杂了。

文学起源于人们对讲述人类的某些经验的兴趣。文学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口语文化中同出一母。尽管亚里士多德之后文学与哲学被划分隔离,纵观中世纪、现代以及后现代文化变迁过程,依然可见文学与哲学牵连互动的“兄弟关系”和最富有成效的纵横交叉。文学作品具有的公众影响力,为作家提供了表达政治观点和意见的平台。公众影响力也正是政治不得不关心文学的原因——作家威胁着政治的稳定。文学和政治密不可分。关于文学与政治的讨论永远不会停止,因为文学就是政治。科学技术作为动态的智力力量常常影响着在其作品中含有科技思想的男女作家们的文学想象;无数事例说明科学可能印上文学的形式,如艾略特及其小说、达尔文的进化论,都表明了某些科技主题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而科技则成了小说的部分元素。从浪漫主义时期到现代的科幻小说,文学与科技的互动关系是不难理解的。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许多学者掌握了一些将传统文学研究方法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法,创建了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文本、文学作品数据库、《数字化人文学科伴侣》等。

既然学者们把文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政治理论、心理分析等各方面的思想融合在一起,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劳神地去看他们正在解读的文本究竟是不是文学呢?

文学表述再现着文化,而文化又是文学的起源或起因。文学与文化紧密相连。文化包括并涵盖了文学,文学只是文化的精彩部分和一种独特的文化实践。不同的文化影响着文学的界定。不同的思想、信念、国家和历史阶段不仅影响文学标准的构建而且影响对文学的界定。

非文学现象的“文学性”就表明文学的概念仍然起着一定的作用,因而需要进一步讨论。到底什么是文学?当代着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说:“文学就是一个特定的社会认为是文学的任何作品,也就是由文化权威们认定可以算作文学作品的任何文本。”但他又接着说,当然,这样的结论是绝对不会令人满意的。它只是调换了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不去问“什么是文学”,而用是什么让我们或“一个特定的社会”把一些东西界定为文学的问题去代替。他又进一步解释说,“当语言脱离了其他语境,超越了其他目的时,它就可以被解读成文学。”“文学是一种可以引起某种关注的言语行为或文本。”解读这样的文本,读者不需要假定是某段言语让他们做某些事,他们会主动注意到潜在的复杂性,并寻求隐含的意义。

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理解成具有某种属性或某种特点的语言,我们也可以把文学看做程式(语言形式)的产物,或者某种关注的结果。从语言学的视角来看,文学是一种把语言本身置于“突出地位”的语言。文学是把文本中各种要素和成分都组合在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的语言。文学是虚构——文学作品是对“真实世界”言语的具有虚构性的模仿。文学是审美对象,即语言的美学作用。文学是互文性的或者自反性的建构。文学的互文性和它的自反性并不是一个界定特点,而是语言的某些方面的突出运用和有关语言再现的问题,在其他地方可能也会观察到同样的现象。看来,不论从哪种视角都不能包容另一种而成为一种综合全面的观点。

文学的界定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国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把文学定义为“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英国出版的《文学词汇词典》给文学下的定义是:文学是个含糊的术语,通常指属于史诗、戏剧、抒情诗、小说、短篇小说、颂歌等主要文体的着作。如果我们把某种东西叫做“文学”,相对其他任何东西而言,那个术语“文学”就带有质量的含义,暗指所谈的作品质量优秀,远在普通的作品之上。然而,很多着作并不能归入某种主要的文学类型,但由于它们的写作极有价值,具有独创性和普遍的审美及艺术成就,还是可以认为是文学的,如科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历史学家J.B.伯里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等。《美国大学词典》对文学的定义是:文学是以表达永久而普遍兴趣的思想与有关的说法和形式为特征或基本特点的诗歌、虚构小说、历史、传记、散文等着作。文学是特定语言、时期、人民、主题等的所有作品的统称,如英语文学。《新牛津英语词典》定义文学为“是书写的,特别是那些被认为有优秀持久艺术价值的作品”。

2.文学的特点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分析上述文学定义,我们明白了世界各国的文学都有下列共同的特点。

2.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使用文学作品的作者艺术地使用语言。最重要的是,文学语言强调词的内涵意义而不是字面意义。不像科学语言主要强调语言的字面价值,文学家以一种更微妙的方式使用语言——充分发挥词可能含有的激起感情联系的内涵意义。“母亲”这个词就是个切题的好例子。它的字面意义只是“母亲”,但内涵意义却包含有“保护、温暖、关心、热爱、献身、家庭、童年的幸福记忆”等。因此,文学是言语的艺术,即语言的艺术使用。

2.2文学是一种艺术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文学作品是一个语言活动过程,这个过程设计出一个虚构的世界,其中包括陈述人、角色、事件和隐含的读者。作者收集或想象一些或全部写作材料。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文学常常被认为是想象的着作的原因。

甚至主要依靠实实在在事件的历史小说也是虚构的,因为历史小说中包含有历史上绝不存在的人物、对话、事件和背景。文学的虚构性也在于作家对其作品施行的艺术掌控。这种艺术掌控使写作作品的材料产生出风格化的效果,这样,就把文学作品与客观现实分开了。这种分开情况的发生只是因为在文学现象与真实生活之间总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2.3文学是真实的

尽管文学大多是“虚构的”,但它生来就有真实的本质。这样,文学就存在着一种——其想象的特性与其真实的人类情况的再现间的似非而是的论点。换句话说,我们会发现文学在虚构性与真实性间有一种悖论。文学的真实性主要存在于下列三方面。

2.4文学是审美对象

文学的美学特点在于其语言的美学作用。现代西方美学的重要理论家伊曼努尔·康德认为,美学就是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尝试,是沟通一个由力量和庞然大物组成的世界与一个由理念组成的世界的尝试。审美对象,例如文学作品、音乐和美术作品通过作用于感官的形式(语言、声音、色彩)和精神的内涵(思想理念)融为一体来实现把物质与精神结合在一起的可能性。一部文学作品就是一个审美对象,这是因为在暂时排除或搁置了其他交流功能之后,文学促使读者去思考形式与内容间的关系。审美对象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它们的建构具有一种目的性:使它们的各个部分都协调一致地去实现某个目的,但这个目的就是艺术作品本身,是蕴含在作品当中的愉悦,或者是由作品引起的愉悦。我们从文学中得到的愉悦能够在作者使用比如隐喻、情节、人物、象征、讽刺、悬念、主题、有韵律的语言等文学技巧的方式中发现。所有这些文学元素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种艺术美的有机连贯性。并且,我们在感觉文学艺术美的过程中,还能探索文学的深刻意义。

大作家们无疑很能把文学的美学品质与作品要传达的思想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用令人愉悦的社会习俗来提高和传达他们的主题。

2.5文学的类型

文学的类型不能认为是固定的标签,但可看成是具体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产物或构建,是不断变化的过程或繁复交错的流动。一般说来,文学分为四大类型: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

如果说散文是语言使用的扩展,诗歌则力求简洁。诗歌用高浓缩的句法,向读者呈现出思想、感情、反思、感觉的制高点。诗歌常常表达人类最强烈、最深刻的感觉。很多优美的诗歌成了我们终生的朋友,我们反复读诵,以求对人生的平和反思、理解和顿悟。诗歌又分成抒情诗(包括颂歌、民谣、十四行诗等)、史诗(即叙事诗)和戏剧诗。

戏剧是通过演员为观众好和为观众高兴而在舞台上或影视中表演的文学类型。戏剧的本质是通过言语和行为来塑造人物和发展剧情。尽管现代剧使用的是散文对话,原则上戏剧语言应像日常用语一样,但很多过去的戏剧用的是诗歌形式。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悲喜剧、家庭剧和传奇剧。

小说,或叫散文小说,从广义来说,是用散文或韵文形式写的任何文学记事;从狭义来说,小说只指用散文写的记事,并且有时简直用作“(长篇)小说”的同义词。它通常有情节、人物、活动和对话。有时故事是“真的”,但更多时候不是。有的小说,如历史小说或自传小说,可能集中在真人上,并且情节可能依托的是真实事件,但人物间的互动方式和情节如何展开就是作者自己的创造了。散文小说的本质就是叙事,叙述相连的一连串事件和活动。小说通常集中叙述一个或几个人物,如何处理与其他人物间的关系,如何试图解决他们间的问题,其结果也叙述了他们是如何变化和成长的。小说又可分成历史小说、心理小说、社会风俗小说、自然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超现实主义小说、魔幻现实小说、后现代小说等。

散文指任何非虚构性文章,并且近来它又叫做创作性非虚构作品。它是所有文学形式中最灵活、最适应的一种。散文包括随笔、传记、自传、游记、回忆录、自然景观、人物特写、新闻报道、特写文章、历史着作之类的东西。散文的主要目的是陈述事实并对历史、科学、时事的真实世界给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3.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多数人的结论。在学术界,大学教授们尽管喜好不同,但大都同意下述说法:大学文学课堂里讨论什么,什么就是文学。从各种文本的文学性来看,文学可以下列方式定义:从广义来说,文学指在一个国家或在世界范围内,在一段时期或在整个历史时期内,用一种语言或多种语言写作的一切文章;从狭义来讲,文学指“世界上表达出来的最佳思想和言论”(马修·安诺德)。从人文主义观点来看,文学就是人生的呈现,文学就是人生的精髓。

文学的功能

文学,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理念而出现,是一种被赋予了多种功能的人类精神财富,在促进真正的人类文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至少起着下列作用:

1.我们应该把文学所有的错综性和多样性看成一种由来已久的社会实践和机制,这种机制的基础是你能说出你想象得到的任何事情。不论什么正统思想、什么信仰、什么价值观,文学都可以想象出各种不同的、怪异荒诞的虚构故事来嘲笑它,戏仿它。文学一直具有通过虚构而超越前人所想所写的东西的可能性,如《西游记》因为在讥讽和戏仿的语境中使用了神圣的名字和主题而引起了轩然大波。任何看似合乎情理的东西,文学都可以使其变得荒谬不堪,都可以超越它,都可以用一种向其合理性和充分性提出质疑的方式改变它。通过与那些人类智慧启迪者的思想和言语进行交流,我们的心与整个人类的感情合奏一个节拍。在人类忧虑、经营和争吵的低级生活的烟雾和动荡之上,在一片喧嚣和混乱之上有一个清澈而又明亮的地方,那就是真、善、美存在的地方,所有人都在那里相会,并以同样的方式交谈。

因此可以说,一切优秀的文学都在宣扬与体现人的规律,都在歌颂和传播着真、善、美,从而不断促进真正的人类文明。

2.一部文学作品,比如《哈姆雷特》,就其特点而言,是一个虚构人物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本身又在某些方面具有代表性(不然,你为什么想读它呢),但同时它拒绝界定那个有代表性的领域或范围——正因为如此,读者和批评家们才能如此轻松自如地谈论文学的“普遍性”。正是文学作品的这种结构才使我们比较容易把它们看做是在普遍意义上向我们讲述“人类境况”,而不是局限在它们所描述或者说明的具体范畴之内。《哈姆雷特》仅仅是关于王子的故事吗?仅仅是描述文艺复兴时期人物的故事吗?或者仅仅是有关喜欢内省的年轻人的故事?仅仅是关于那些父亲死因不明的人们的故事?既然所有这些都不是令人满意的答案,所以对读者来说,还是不回答更容易些,因此便默认了它的普遍性。我们中国读者,正如世界各国的读者一样,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层次上把《哈姆雷特》与真实的世界联系起来。我们发现《哈姆雷特》的故事与我国《西游记》中乌鸡国太子的故事非常相似,为什么呢?通过比较《哈姆雷特》和《西游记》生成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主题,不难看出英国人莎士比亚和中国人吴承恩对人性、人的生死和人生意义的认识相同。由此可见,文学可以促进国际交流,避免因语言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或矛盾冲突,从而起到维护或保持世界和平的作用。

3.提供普遍性和面对能够读懂这种语言的人,二者合一便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民族性的作用。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通过设定并吸引一个广大的读者群,有助于创造民族群体。这个民族群体是有界限的。不过,从原则上说,它又是向一切能够读懂它的语言的人敞开的。

虚构小说无声地、不断地渗入到现实当中,默默地创造着一种非凡的群体信念,这正是现代国家的特征。把文学中的人物、陈述人、情节和主题表现得具有普遍意义,目的就在于促成一个既开放又有界限的、假设的群体。事实上,越是强调文学的普遍性,它的民族作用就越大。例如肯定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眼里的世界具有普遍性,反倒使英国成为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成为一个品位高雅、行为规范的地方。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英国社会道德和社会环境的形成。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伦理道德问题得以解决,人格品质也得以塑造。

4.文学是意识形态的手段,同时文学又是使其崩溃的工具。它具备社会的和政治的功能。文学作品通过在不同的阶级、性别、种族、国家和年龄的人们中提倡认同而促进了一种劝阻斗争的“同伴情感”,维护着社会稳定。但同时作品也可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公平意识,这种意识又使开展进步斗争成为可能。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学作品享有促进变革的声誉,例如美国女作家哈丽特·比彻·斯托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在那个时代就是一本畅销书,它促成了一场反对奴隶制的革命,这场革命又引发了美国的内战。

5.文学既是文化的杂音,又是文化的信息。它既是一种制造混乱的力量,又是一种文化资本。学习文学等于是一笔文化投资,它可能会以各种方式给你以回报,帮助你进入社会上层,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里,在这样一个对个人和群体来说充满形形色色的又相互结合的社团、国家权力、传播行业和跨国公司的时代里。但是不能认为文学仅仅具有这种保守的社会功能。它不是“家庭价值观”的传播者。相反从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反叛上帝,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谋杀老妇人,可以说文学使各种罪恶具有了诱惑力。它鼓励抵制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反对由资本主义经济滋生出来的自私和物欲主义,为人们提供替代的价值观和文化资本。

6.文学起到一种替代宗教的作用。宗教似乎不能再把整个社会团结在一起了。文学在传授中立的审美体验的同时培养一种民族自豪感。

7.每个国家的文学,实质上都表现其国民性。每个国家的文学都会歌颂其祖国,歌颂其人民,特别是民族英雄,从而培养爱国心。

8.作为审美对象,文学可以使我们成为“更完美的人”。这种观点是和一种关于主体的思想相关的,理论界称这种主体为“自由主体”,即不受社会环境和利益界定,由个人主体性(理性和道德)界定的自由主体,根本不受社会决定因素的制约。这种与实用目的脱离,并且诱导独特的反思和认同的审美对象,帮助我们通过自由公正地运用想象功能而成为自由主体,而这种想象功能把理解力和判断力合理地结合起来。文学具有的这种能力是通过鼓励读者思考复杂的事物而不要急于作出判断,通过鼓励读者思考那些伦理是非问题,通过引导读者作为局外人或者像小说读者一样去检验行为(也包括检验他们自己的行为)而实现的。

它促进了客观公正,培养了鉴赏力和细微的辨别能力,产生了与处境不同的男女人物的认同,从而促成了集体感。

9.文学提供信息(知识)——古今中外政治及社会情况。每个人都需要一般知识和常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一点儿不假。难怪义务教育、素质教育或是通识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学习语文(语言和文学)课。语言和文学密不可分。文学总是显示着其语言恰当用来表达的最好思想感情而语言又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习文学,我们不仅能学到“世界上表达出来的最佳思想和言论”,而且能提高我们的道德、人格和精神文明。

10.文学能通过让作者宣泄他们的过分感情,让读者表达他们的同情,以恢复心态平衡,保持身心健康。

11.威廉·莎士比亚写到:“真、善、美,构成我全部的题材,我将真、善、美以不同的词句表现;我的创造力因这变化而充分施展,三个论题完美统一,题材空间自然无限。”“只要你在不朽的字里行间与时间并存,只要人类在繁衍,只要眼睛能看见,你就能与我的着作同在,亘古永恒。”这些话向我们表明是文学使莎士比亚的人生更有意义,是文学使莎士比亚、吴承恩、曹雪芹、雨果和很多其他人永远活在他们的读者心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