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页荐读】 送你一副X光眼镜:《25堂文学解剖课》

 春天的花开Iris 2022-06-15 发布于四川

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跟别人聊共同读过的文学作品时,发现人家怎么从故事中读到那么多内容?或者,看别人写的文章时忍不住拷问自己:这本书我是真的读过吗?怎么这么多内容没有读出来?

那也许缺的正是罗伊·彼得·克拉克在《25堂文学解剖课》里提到的那副特殊的眼镜,可以构建文章意义的特殊装置,也因此设法拥有特殊视力,可以看到文本表面下更多的东西。

《25堂文学解剖课》

在这本书里,作者罗伊·彼得·克拉克对30位作家的33部作品进行了X射线式的分析。选择不同的角度切入,去了解作家为什么会这样写,让读者理解怎样读才能发现作家的匠心独运之处,这样的解读仿佛给读者送上了一副X射线的眼镜。

他解读的作品从经典小说作品到诗歌、非虚构读物,解读的作家从海明威、狄迪恩到莎士比亚、蕾切尔·卡恩,解读的角度从文字游戏到视角、聚焦的角度以及结构特点,并在每个章节后都有一个“写作课”的总结性概览,可以看到透视效果的规律。如果书里提到的作家你都了解,提到的作品你也大多读过,我相信这幅眼镜会更好用。

在25章不同角度的X射线阅读中,有几个章节是同时阅读不同作家和不同作品的。比如《寂寞芳心小姐》和《恶棍来访》主要谈的是“文本中的文本”,即作品中的信件,标牌、广告牌甚至有PPT讲稿,用各种形式的文本来说虚构或非虚构作品中文本起到的特殊作品和对读者的引导。

作者还用到《李尔王》和《愤怒的葡萄》这两本看上去毫无关联的作品,去谈“对人物的考验”,用冯内古特的建议去看作家是如何创造出一个人物,努力塑造他们,让读者认同他们的努力,然后让他们遭受各种痛苦,像一个虐待狂一样去折磨人物,给读者带来阅读作品的间接人生体验。

特写镜头、远景拍摄这样的词语看上去是在描述电影的拍摄手法,但同时也是文学的手法。在文学作品中“观察”时也会用到这些视觉艺术的方式,比如视角、大小缩放,在“X射线阅读盒马、维吉尔、希区柯克和罗斯聚焦的技巧”这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荷马已经在故事中运用了群体性的定位镜头。

在文学作品中,叙述者是在用文字直接讲视觉形象传递给读者,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或复杂情形下,需要用某个特定人物的眼睛来传递,即用他的“视角”。在阅读中发现视角的转换,就能感受到作家是如何神奇地把文字变成了摄像机,让你在这镜头下流连于文字打造的世界中。

在解读的各位名作家之中,我发现作者用X射线阅读了不少女性作家的作品,例如用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来谈故事引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故事中的那个神秘滴答作响的计时器;用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来看重复与冗余以及重复中的变化;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优秀的美食作家M.F.K.费雪的《如何煮狼》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计划找这部作品来一读;而蕾切尔·卡森和劳拉·希伦布兰德这两位打破女作家只能写爱情和感情故事偏见的作家,她们的文字中敏锐的知识洞察力和清晰的逻辑,以及自带慢镜头效果的语言特点,都令人印象深刻。

和广受欢迎的托马斯·福斯特的作品《如何阅读一本小说》相比,两位作者都是学院派作家,都是大学教授,但《如何阅读一本小说》涉及到更多文学作品(200多部),更多从读者阅读角度给出诀窍,而《25堂文学解剖课》则偏重从作家创作角度,对文本逐字逐词细读挖掘的功力绝非一日之功。两本书结合来读,从读者也就是“我”的感受,到作家是怎么创作的,也就是“他者”的感受,两个不同角度来看文学作品,也算的上是相得益彰了。

略有遗憾的是,本书中对一些作品的拆解细读,作家对语言的拿捏妙处必须要看英文原文才可揣摩,虽然书中没有略去相应的英文,但是囿于语言差异,妙处总会打些折扣。

当然,如果太多作品没读过,也会影响到阅读感受,但如果因此能在未读书单上再增加几本书,读完后再来读本书,相信也会更有收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