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学之思】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高深智慧?

 kibcat 2020-03-24

王阳明的心学告诉我们的最大真相是——通常我们根本没有看到万事万物的真相。

也就是说,通常我们每个人与万事万物之间都隔着一道屏障。因为,当我们面对万事万物中的某个或多个事物时,我们的心理活动会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一直在思考、想象或行动,心从来没有留下什么空隙。而只有当我们的心理活动能够停顿下来时,我们的心才能真正感觉到事物的真实存在。

对于这个道理,王阳明用八个字做了概括: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八个字,堪称王阳明的“八字真言”,是王阳明心学的最高精华之一,也可以说是一种最高明的心理学。

01

此心不动,既不是让我们死守“空”的状态,也不是处于“静”的状态,一般我们所理解的“空”和“静”是人在处于形体上的静止时才能表现出来的状态,但是当我们在行动的时候不可能一直保持这个状态。所以此心不动,指的是心灵上的“虚灵”状态,其内部意识是流动着的,就像平静湖面下的水一直处于流动中,否则就会变成死水。当内心处于“虚灵”状态,似乎时空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依然能够感受得到天地万物在不停地运转中,只是没有“我”,只有一团意识能量在虚无中漂浮着。

随机而动,“机”指代的是万事万物。当外物作用于虚灵的意识中,意识不会去反抗,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头,水面即刻将其包容进去,再以波浪的形式把石头的作用力扩散出去,从而不受其伤害。我们的心灵亦是如此,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用大脑的思维去反抗它,越反抗就会越看不清事物的本质,最好的方法是让内心处于“虚灵”状态,那么困难就会被内心自动化解。万化根源总在心,心若不动,则物我相忘于大道,无形化有形,无招胜有招。

此心不动,也就是如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随机而动,也就是捕捉到事物的本质而在恰当的时机做出恰当的行动。要做到随机而动的前提是此心不动,就是先让我们的心真正安定下来。

02

王阳明历经生死磨难后的大彻悟道,使其成为公认的圣人之一,成为了杰出的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哲学不是纸上谈兵的空论,而是实实在在可以学以致用的学问;用到政治上,王阳明成了第一流的政治家;用到战争上,王阳明成了战无不胜的军事家。

王阳明之所以在打仗时能用兵如神,就是因他真正“召唤”到了天地之间强大的力量,用别人难以达到的心灵境界“掌控”乾坤。这种威力无穷的能量即是他心学中的“良知”。

通常,我们的心经常是处于“妄动”状态,时常是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绝大多数人是对自己的妄动没有觉察能力的,这就是所谓潜意识的妄动。我们自以为是根据意识层面的某种想法去行动的,但其实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在驱使着自己这样做。未经历炼、修行和体悟的潜意识是混乱的,其行动常常是以维护自我为中心,而不是道理和规律,所以充满矛盾、顽固和狭隘。因此当我们被潜意识所控制时,我们就会处于程度不同的失控状态,这就是妄动状态。这时,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被我们的心念加工过的,被我们的成见扭曲过的,而偏离了真实。我们的行动就有点儿像是“盲人骑瞎马”,就会不可避免地犯一些程度不同的低级错误。

试着去了解一下我们的内心一定会发现,我们的头脑中有着仿佛永不停歇的念头。如果我们想发现万事万物的本相,我们想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我们的心就必须要有空隙。只有心中出现了空隙,才能自然而然地感觉到面对事物的真实存在,这时就是王阳明的“此心不动”。而心一动,我们看见的就只是我们的妄念在面对事物上的投射,而不是面对事物的真实存在了。

03

无数相互矛盾的念头,以及围绕着这些念头的种种努力组成了我们的“小我”,也即心理学家们所说的“自我”。我们很容易执著于“小我”中,这时“小我”就会成为一道屏障,阻碍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我”与外部事物建立直接联系。我们每个人的“小我”都是不同的,我们都在“小我”屏障包围的区域里过着自以为是的生活。但不管这个区域里所奉行的法则自我看起来是多么美好和伟大,但它们都是我们与其他事物建立真实联系的心理障碍。

我们很多人在努力地修炼自己的谋略或技巧,目的是为了解别人、掌握别人并利用别人。看起来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当这样做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自己。如果自己心中充满种种妄念,那么无论我们掌握了多少谋略或技巧,在使用这些东西时都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因为心妄动,人就妄动,事自然也妄动。所以,将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才是最有价值的事情。对我们帮助最大的从来不是我们所受的什么教育、哪位大师或哪本秘籍,而是对自己的反省和认识。我们只有把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时,心里才会真正感觉到踏实和安宁。反之,当我们把焦点集中在别人身上,结果就只能是不断地猜测和焦虑。反倒成了,我的人生不是我负责,而是另外的人负责了。真相却是,我们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佛不渡人,唯人自渡”。除非我们将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否则我们的人生将始终处于虚妄和悲哀之中。

04

如何能做到此心不动?答案就是:让念头自然流动。如我们平常都是念头起来了,要么是跟着它走,被念头绑架;要么是对自己不认可的念头自责和压制,这就与自己的内心发生了对抗。这时的自己往往都是不自觉的,这就是所谓的执迷不悟。被念头绑架的结果,是在不断造作中加固着自我的执念;压制念头的结果是堵塞情绪出口、积累负面能量,时间长了就会爆发和崩溃。正确的做法就是,看到自己的念头并不做任何抵抗,让心中的念头自然而充分地流动。心的澄明,不是没有念头,一念不生,而只是“不住”。所以禅宗六祖慧能说:“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这种念头的流动,王阳明用明镜照物进行了比喻:“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清明明,任何事物来了都可以照见,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庄子也曾说过同样的话:“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因外境而起的念头也是如此,内心因过去留存的执念而生的念头也是一样。超凡脱俗者心如明镜,念头的流动则是平常人达到心如明镜状态的唯一途径。

王阳明创立的“心学”,是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日本的西乡隆盛曾说:“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研究并运用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作者周霄山,原名《王阳明的“此心不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