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前,历史上出现了一位心学大家——王阳明他创建的心学引领了中华上下无数人走出迷茫,号称取之不尽的宝藏。 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是王阳明心学的追随者,比如24岁写成《明朝一哥王阳明》的历史作家吕峥,他的作品中字里行间都出现了王阳明心学的影子。 王阳明心学中的核心就是知行合一,简单的四个字,却道尽了人生的哲理。所谓知,就是自己一生所学知识,而行就是实践,只有将所学与所做合二为一,才有可能真正把握自己所学。 知道的道理若与所做分离,不过是没有思想的举动,人之所以智慧,是因为有思想的支配,失去了思想,岂不是不亚于一具行尸走肉? 除了这四字的核心之外,王阳明心学中还有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致良知。如果说知行合一只是为人处世的方法,而致良知则是为人处世的根本。一个人必须有良知,懂得感恩,懂得敬畏。不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都是自然平等的元素,人处于自然万物之间,更是渺小,所以要保持一份敬畏,不要失了良知。 王阳明曾说成功的人生不需要谋划,做到两点和八个字。 一、心即理,无数道理实际上不可外求,那么就得问问自己的内心。 做事之前,必须三思而后行,告诉自己,不忘初心。一开始想要做什么,就得向着这个目标努力。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要把握自己的方向。当时中国格局混乱,毛主席正是把握了这个道理,才有了冷静分析格局的能力,带领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不一样的道路。 二、知行合一,王阳明曾经说过,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毛主席曾经在自己的著作《实践论》中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如果没有尝试过,又怎么能妄下定论?如果没有尝试过,又怎么知道行不通? 心不动,这简单的三个字,是王阳明心学中最可怕的一部分。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还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哲学绝非是书斋里的空想,他本人也践行知行合一,因此他能够在各个领域都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这才有了杰出作为。 他崇尚'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八字真言,这八个字与知行合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前者是后者的根本,后者则是前者的衍生。 这八个字到底告诉我们什么?此心不动,就是心无杂念,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要保持自己的想法和理念。随机而动,就是在此心不动的基础之上,把握住机会。外在事物的变化,会让我们察觉到其中的虚妄,究竟什么才是实在的东西?究竟什么才是值得去做的、应该做的东西?世人皆会迷茫,因此要随机而动。 我们的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一样不断地在我们心中炸响。绝大多数人却对自己的妄动没有觉察能力,这是相当危险的状态。一旦察觉不到妄动,就会乱了心智,此时此心不动这四字做不到了,更不要说随机而动了。这八字真言本质就是摒弃杂念,而后才有对外界做出的反应。 因为人是有思想,有智慧的高级生物,我们的心智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层次。身处环境之中,被干扰是难免的事情。这时候就考验到灵魂的稳定,和自己对于外界事物的看法和判断能力。判断错误,可能造成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有些人无法做到此心不动,一旦外界因素干扰到了他,他就立刻乱了阵脚,无法成大事的人,就是心智不稳的人。 在'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理念指引下,王阳明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他一生打仗无数,未尝败绩。这位大思想家,即使在军事领域,也能成为一位大家,追根究底就是他将自己的思想融合到了各个领域之中! 试着去了解一下你的内心,你一定会发现,你的脑中可能存在着混沌万物,它们之间并非是紧密得没有一丝空隙。而这些空隙,就是它们传达出的一个启示,告诉你存在机会了。只有从这些空隙入手,了解了对手的弱点,了解了对手内心的疏漏之处,才可能伺机而动。 真正值得的对手都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你看到自己真实的空隙,于空隙之中入手,这并非是钻空子,而是潜伏到对手的内心,此时对手'心'动了,而自己'此心不动',这就是致胜的关键。 那么如何做到心不动?答案就是:让念头自然流动。我们平常都是怎样运用自己的心智的呢?念头起来了,无外乎两种选择,一是跟随它,二是抗拒它。跟随它难免会造成一味地跟随,最后走火入魔,而抗拒它则会失去机会。 这两条路,都是不归路。都是两个极端,走极端的人,都是没有好下场的。他们彻底被自己的念头给绑架了,落入了无尽的深渊之中。 怎么才是正确的做法?要让念头自然的流动,念头虽动,但是心不动。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此心不动。 这种念头的流动,王阳明用明镜照物进行了比喻:'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圣人的心倘若明镜,无论什么事情,都被照射得彻彻底底,想在圣人面前隐藏自己,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成为圣人。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小我,所以世间万物千姿百态,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就会衍生出什么样的念头和人格。追随小我仍然是平凡人的境界罢了,要想真正把握王阳明心学中的道理,还得摆脱小我,但是不能一味地摒弃小我,最后只会迷失自我。 很多人努力修炼自己的谋略或技巧,目的是为了解别人、掌握别人并利用别人。看上去似乎很有价值,但是在创造这种无谓的价值的同时,却迷失了自我,这岂不是得不偿失? 所以必须得把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不要过多地关注他人。 当焦点集中在别人身上,结果就只能是不断地猜测和妒忌。对于自己接近于自己无法达到的境界,就是不断地怀疑他人,为何他可以做到但是自己却不行?对于远超越于自己的他人境界,就会产生妒忌之情。一个人只有放弃对他人的关注,把对外界不好的情态舍弃在一旁,他才能轻松……这些想法都藏着一个共同的含义:我的人生不完全是我自己的,他人可以轻易影响到。 而真相却在于,人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佛不渡人,唯人自渡'。如果我们的想法都在他人身上,却不关注自己该如何进行选择,这样一来就只能活在慌乱和悲哀之中,仿佛是为别人而活,而不是为自己。 阳明心学是心灵最终要到达的境界。 心的阀门打通了,所有我们曾懂得的道理就会如墨水入水,扩散至无穷无尽,包罗万象,世间万物皆可看个通通透透。纯净无垢的洒脱心态究竟是什么一种意识形态?那是一种缓慢而深邃的境界。就好像一口深谭,把一颗石子扔入其中,简单的一阵波澜之后,便再没有任何过激的反应了。 王阳明,这边云淡风轻地讲学育人,那边指挥千军万马剿匪、平定藩王叛乱。这些事情在其他人看来相当费脑,或者说,一心二用根本不可能,但是王阳明他做到了,而且他掌握的方法不过就是那八个字罢了: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想要学习王阳明,不如读一读《王阳明传》和《传习录》,《传习录》为'心学'第一书。可以视作心学的起源。 有读者曾经评论,每读一次《传习录》,都能读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版本来。随便截取书中的几句话,都能让人领略几分心学的精髓。 《知行合一—王阳明传》,该书是王阳明的人物传记,里面不仅记录了王阳明一生,还有各种心学中传达出来的人生真理。读起来不仅有趣还能感受心学大家的智慧。 ![]() 两本智慧之书才78元,一顿饭钱都不够,却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代代相传,真的非常有价值! 想看的朋友,点击下图购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