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笔迹”见证峥嵘岁月

 光明在前dkytwa 2020-03-24
“红色笔迹——红墙下的名人手迹展”吸引了众多观众

2019年9月,由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主办的《红色笔迹——红墙下的名人手迹展》在北京天桥艺术馆展出,展览涵盖作家方继孝先生收集的200多位各领域专家的500余件手迹。
见字如面。一件件“红色笔迹”带着书写者的温度,穿越历史时空与参观者对话,让人们得以重新体验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者们在祖国各条战线栉风沐雨的奋斗精神和为国为民的情怀风骨。
展出中涵盖了200余位专家的500多件展品,很多都是第一次与公众见面

此生惟愿长报国
展览上,可以看到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致物理学家朱振钧的书札和李四光与夫人的合影。一纸信笺、一张照片,是一位爱国科学家拳拳报国情的见证。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致物理学家朱振钧的书札

1948年,李四光和夫人许淑彬赴英国伦敦出席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会上,李四光发表了《新华夏海的诞生》论文,轰动欧洲学界。会议期间,李四光在当地报纸上看到“12月2日,沈阳解放”的消息。他感到万分激动,新中国就要诞生了!在剑桥大学中国留学生举行的年会上,他告诉大家,我虽然身体不好,但一定要回到祖国去,建设新中国。
此举激怒了国民党当局。正当他准备返程之际,国民党当局驻英国大使馆人员找到李四光,交给他一张5000美元的支票,半利诱半威胁说:“你发表公开声明否认共产党政权,否则我们将采取必要措施,将你永远扣留在国外。”
“我要回国,不要美金!”李四光毅然拒绝。
1949年12月,李四光返回祖国。展览上的这封信札,就是李四光从欧洲启程前写给好友朱振钧的。信中,李四光归国的热切之心溢于言表:“我希望尽快回国,把余生贡献给新中国!”
李四光夫妇归国后合影,李四光在照片背后写下留念二字

1950年5月,李四光夫妇取道香港返回中国大陆。当他们见到五星红旗时,二人热泪盈眶。李四光和妻子当即合影,他在照片背面写下“留念”二字。
一个人有了根,就不再感到漂泊无依。时年61岁的李四光,争分夺秒地投入科研中。外国学者曾断言中国是一个贫油国家,李四光基于地质力学研究,认定中国陆地石油储备丰富,并向中央大胆建议实施中国石油地质工作“战略东移”,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流;在国家核工业急需关键性原料铀元素时,李四光又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提出“把对构造规律的研究与辐射测量结合起来”,帮助我国找到特大型铀矿床,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震彻天际的东方巨响,正是李四光和那些为新中国腰杆能挺起来的科学家们,奋力喊出的时代强音:“此生惟愿长报国。”
以笔为镐,掘入生活更深处
展出中有许多著名的剧作家、音乐家、美术家的手迹。他们中有不少人是从延安解放区走来的。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纸笔去拥抱、讴歌这个新时代,谱写出中国现代文艺史上光辉的一页。
赵树理是新中国文学史上“山药蛋派”文学的创始人。展柜中有一份赵树理亲笔书写的对新鼓词《朱买臣休妻》的修改意见,见证着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改造旧戏曲付出的努力。
赵树理先生亲笔书写的对新鼓词《朱买臣休妻》的修改意见,见证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改造旧戏曲方面的努力

解放前,天桥曾是北京地区最大的市井文化聚集地,说书、唱戏、拉洋片、卖艺耍把式应有尽有。新中国成立不久,因工作需要,赵树理多次去天桥考察艺人们的演出和生活状态,他发现天桥艺人的鼓词中,还有不少低俗、封建迷信的内容。
赵树理感到改编新鼓词迫在眉睫。他先后找到时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周扬、时任北京市委文委书记李伯钊汇报,提出新鼓词既要保留通俗易懂的特点又必须剔除糟粕,“这件事遇到的困难是作家不爱干,旧艺人干不来,不如我去做。”他向两位领导表达了“打入天桥去”的决心。
从此,赵树理常常头戴毡帽,身穿粗布衣,一身农民装束,去天桥听“撂地儿”的艺人说唱,为改编汲取营养。他不遗余力地宣传新鼓词,在赵树理的带动下,一批“新鼓词”作品如春笋般出现。展出里,戏曲作家刘乃崇改编的新鼓词《朱买臣休妻》初稿中,就有着赵树理大量的修改痕迹。
以“赶考”精神做答卷 
一封书札,密密麻麻写满了2页。
这是1962年,时任文化部主管电影工作的副部长夏衍阅读电影剧本《小兵张嘎》后致信时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汪洋(被誉为北影奠基人)和导演崔嵬等人的修改意见。夏衍首先肯定“这个本子很好”,同时信中对剧本的修改、拍摄意见也清晰可见:细节描写上要创新,防止“落套”;描写反面人物“还没有过关”,要避免“夸张的外形”和“滑稽化缺乏内心的活动”;这个本子粗估近一万尺,请本着“一厘钱”精神,再动动脑筋;最后打仗的场面,大可精简。
1958年7月,文化部颁发了新的稿酬规定,叶圣陶先生致信出版社“不取任何稿酬,不要传言出去,作为谈资”手迹

国家百废待兴之际,夏衍在兼顾文学创作规律的同时,还从如何精简拍摄的角度给予了指导,“一厘钱”精神,真实感人。正是这样,才有了红色经典电影《小兵张嘎》的问世。夏衍致信的导演崔嵬(曾于1959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青春之歌》),也因1963年执导的这部《小兵张嘎》,获得了第2届中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手札、绘画、书籍、明信片、文件……“红色笔迹”以历史为序,将新中国70年走过的脚步徐徐展开。它们用不同形式印刻着历史的细节,昭示了新中国建设者为祖国奋斗、贡献一生的足迹与初心。

供稿: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

编:陈宁

网编:宋莹

监制:方丹敏

东方红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