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树理和山西沁水不得不说的故事

 翠湖晨鹭 2017-05-08

沁水是千年古县,民间曲艺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浓郁的乡土文化中,民间文艺的种类和内容更是灿若星河,古老传统的沁水花鼓、幽默风趣的社火表演、高亢激昂的八音演奏、喜闻乐见的鼓书秧歌等,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生生不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俗性色彩,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尤其“沁水鼓儿词”更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赵树理和山西沁水不得不说的故事

“沁水鼓儿词”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清代,盛行于民国初年,20世纪50年代达到鼎盛,是沁水县发展较早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也是晋城市的一个主要曲种。2000年入编《中国曲艺志山西卷》,2006年6月,列为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赵树理和山西沁水不得不说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赵树理为使民间鼓书与政治宣传结合起来,强化抗日宣传力度,他将当地的鼓书说唱融入抗战文艺活动中。并创作了《开河渠》《王美云出嫁》《茂林恨》《王天台骂贼》《战斗与生产相结合》等不少鼓词。

赵树理和山西沁水不得不说的故事

1936年,沁水鼓儿词艺人赵高升在尉迟村说书,赵树理听完书后,即兴赋诗一首:“不受权门白眼睛,朱弦鼓简独天真。香灯伴我朝连夕,残话留人去复停。事涉惊奇心向古,情到激处调转新。歌喉一止方睡去,来日东君喜笑迎。”

赵树理和山西沁水不得不说的故事

1940年7月15日,赵树理在《抗战生活》杂志中发表《怎样利用鼓词?》一文中有过这样的论述:“鼓词”是一种大众化的中国文艺形式,它是由“词话”发展而成的。其中“说”的部分是叙事,同于词话中的“话说……”;“唱”的部分是对这故事中的特殊的时、地、情、景等值得特殊描写的部分所加的吟咏,同于词话中所插的形容时、地、情、景等的诗、词、骈文之类,但把它通俗化了(虽然有些人常常会把这种界限弄乱,但有创造性的作品仍未失其本意)。……利用鼓词,尚能不失鼓词的本色,通过故事,把大道理融化到人物生活中,则效力更大。

赵树理和山西沁水不得不说的故事

1949年之后,赵树理改编鼓词集如《晋察冀的小姑娘》《考神婆》《王家坡》《喜在农村的变化》《谷子好》《小经理》等作品。

赵树理和山西沁水不得不说的故事

赵树理是喝沁河水长大的,他熟悉沁河流域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从小就喜爱民间曲艺、戏剧和民间乐器,深受民间文艺熏陶,通晓农民的艺术和欣赏习惯。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样样俱全,一个人能打动鼓、钹、锣、镟四样乐器,而且舌头打梆子,口带胡琴还不误唱。

赵树理和山西沁水不得不说的故事

赵树理在创作的鼓词中,描绘了沁河的人文景观、民风民俗,刻画了一系列较为生动的底层民众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生活,同时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使其作品毫无障碍地走向了民间,发挥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其鼓词的艺术风格具体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民间的风俗人情,民间特有的审美情趣以及民俗化的方言口语。正是这种自觉的运用民间文化艺术元素的手法,使得赵树理对中国传统曲艺的丰富性与多元性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责编:武 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