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书坊坊主按: 何苦来人间 张执浩 一条流浪狗怀孕了,这件发生在腊月里的事情令原本喜气荡漾的院子平添了几分感伤。人间是这样一种所在:悲喜交集,善恶相聚。一条流浪狗腆着日渐隆起的肚皮,远远地站在腊月的角落,目光中流露出无助,悲观,还有希冀,这样的目光让你我在与她对峙的刹那有些手足无措,因为我们不是没有爱,而是爱莫能助。 没有人清楚究竟是什么人遗弃了她。大概是秋天的某天黄昏,我牵着“花旦”去楼下遛逛时,看见她夹着尾巴出现在食堂旁边的草地上,起初我还以为是别人家放养的狗,但接下来的几天看见她一直在那一带转悠,就相信她一定是被主人遗弃了。老实说,与我家“花旦”相比,她长得并不难看,只是脏了些,一团灰黑相间的杂毛蓬松黯淡,毛皮上沾满了草屑枯叶,看上去活像一块移动的旧毛毯。她总保持着与我们十步之遥的距离,想靠近,又害怕,于是一边使劲地摇甩着尾巴,一边发出呜呜的示威声做出攻击状。“花旦”有与她亲近之心,但她自己又是一条非常胆小的狗,所以,当她们每次试图凑近时,周围的空气便紧张起来。几番试探之后,两条狗不仅没有结成友谊,反倒成了冤家。 随后的几天里,流浪狗渐渐有了自己固定的活动地盘,而且地盘还在日益扩大,她已将花旦的活动区域逼到了相对狭窄的一堵墙根下面。为了不让双方发生冲突,我们只能忍气吞声,每次下楼就径直去一个地方拉屎撒尿。有好几回“花旦”在自己的地盘上嗅出了流浪狗粪便的气味,便兴奋莫名,狂躁不安,四处寻找那条狗,结果在返回的路上被从汽车底下突然窜出来的流浪狗追吓……老实说,如果没有后来的事情发生,这条流浪狗虽然情状可怜,但过得也不错。院子里很多爱狗的人每次下楼都会随手带些骨头残羹送到她身旁,更有好心人找来夹板、沙发垫为她在那块草地上搭建了一个窝棚,窝棚边放了好些一次性的塑料碗、便当盒。我去给她送狗粮时,看见盒子里有大块骨头没有吃,说明她应该衣食无忧吧。就这样度过了秋天,然后天气越来越冷,某天中午,我牵着“花旦”去她自己的地盘上晒太阳,远远看见流浪狗趴在水泥台阶上,身子半仰,肚皮外露,我隐隐感觉到她有了身孕的迹象。 没有人清楚究竟是谁家的狗泡上了她。我先后听过好几个版本,说是这家那家的公狗曾与她亲热过,但没有一家狗主人出来承担责任。那么,由此造成的所有后果只得由这条流浪的母狗自己担当了。而她该如何担当呢?我们看到,隆冬在加剧,日照一日短似一日,流浪狗仍然摆着那副逆来顺受的样子,在自己的地盘上转悠。她的动作越来越慢了,她的表情越来越令人难堪。她是那样的安静,却在安静中怀揣着暴怒的种子。 多年以前我曾为一条这样的狗写过一首诗,现在,每当我下楼遇见她时,就会不由自主念叨起其中的诗句来:“只有肚皮是温热的,贴着街面/走,不,是拖地的/老母狗,已经在这个街区浪迹多年/乳房下垂,状如两排生锈的螺钉……”不同的是,眼前的这条狗还比较年轻,或许还是第一次怀孕。现在,“花旦”似乎也察觉到了流浪狗异样的神情,她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试图去接近对方了,只是远远地、怔怔地看着趴在阳光下的那条狗,有时候“花旦”也在阳光下趴下来,目不转睛地望着她。我允许她们这样对视着,然后对“花旦”说,“你在人间活了将近十年,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机会当母亲;而她呢,最大的遗憾是稀里糊涂地当上了母亲……” 张执浩散文集《一只蚂蚁出门了》,摄 于北京雍和书庭 春节过后的某一天,我们看见楼下的悬铃木树丛上搭盖着一条被絮,这才得知,昨天晚上流浪狗下了崽,一共生了五只,三只灰白、两只黑色的。更多的好心人给她送去了牛奶等食物,还给她和她的孩子们送去了各种保暖的衣物。大家都很奇怪她为什么不待在那个窝棚里,而要把小狗生在树丛后面的地沟里面。有人分析说,她显然对这个世界心存疑虑,无论人类怎么善待她,她仍然会感到不安全。大家三三两两地站在附近议论着,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些狗的命运,却不想轻易说穿。 流浪狗当了母亲后就停止了流浪。她不分白天黑夜地待在被絮下,树丛中,她细心地呵护着她的孩子们,等着大家给她送食物。如果有人靠得太近,她就大声狂吠,哪怕是面对那些送她食物的人。 我已经在想象未来的情形:流浪狗将带着五只小狗一起流浪,他们将在这座院子里形成一道风景,而这样的风景一定会伴随着呵斥,打斗和死亡。而那个时候,胆小的“花旦”将更加胆小,她原本狭窄的势力范围将被进一步压缩。即便如此,这仍然不失为一种乐观的未来,而悲观的未来则是:打狗队已经朝这里走来,哀鸣过后便是可怕的寂静。 张执浩 湖北荆门人。 现居武汉。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汉诗》主编。主要作品有诗集《苦于赞美》《撞身取暖》《宽阔》和《高原上的野花》等,另著有长中短篇小说集多部。曾获人民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诗刊》年度陈子昂诗歌奖、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等。 张执浩 著 《一只蚂蚁出门了》 (花山文艺出版社)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 作为一个武汉人,作者从身边写起,写父母,写故乡,写送奶工、牧鸭女、电梯管理员、家政服务员等小人物,写自己的游历、成长、读书,写宠物,写草长莺飞,涉及乡村与城市、故乡与他乡、自然与心灵等话题,在见微知著中,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展现了“诗人散文”的描画和情志。 王家新 湖北丹江口人。 现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创作出版诗集、诗歌批评、诗论随笔、译诗集三十多种。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发表和出版。曾获多种国内外诗歌奖、诗学批评奖和翻译奖。 王家新 著 《1941年夏天的火星》 (花山文艺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