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省各县级城市地名由来(一)

 老刘tdrhg 2020-03-24

山西省各县级城市地名由来(一)

山西省各县级城市地名由来(一)

大同市

平城区:2018年2月由城区、矿区和南郊区析置,南北朝北魏时期定都于平城(今大同市),故名

云冈区:2018年2月,由大同市城区与南郊区析置,因境内有世界著名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故名;据《中国地名辞源》:在武周山南麓,平冈逶迤如一抹晴云横亘地上,故名;冈有石窟即云冈石窟

云州区:辽重熙十七年(1048)析云中县地置大同县,据《大同县志》,因五大唐大同军,军取义大同川;2018年2月改现名,因古地名云州命名

新荣区:1970年设大同市北郊区,1971年改现名,因驻地得名;古称乱营,传宋代胡人入侵,两军交战,胡人战败于此,军营大乱,故名;后演变为乱窑,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1955年取新兴繁荣之意改名新荣

阳高县: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阳和卫,宣德元年(1426)移高山卫同治,清顺治三年(1646)合为阳高卫,取首字得名;雍正三年(1725)始设阳高县,据《中国地名辞源》:县沿卫名

天镇县:唐朝设天成军,辽金元相继为天成县,明初改立天成卫,洪熙元年(1425) 迁来镇虏卫,清顺治三年(1646)合并为天镇卫,取首字得名,雍正三年(1725)改设天镇县,据《中国地名辞源》:县沿卫名

广灵县:五代唐同光三年(925)始设广陵县,辽统和十三年(995)改现名,因有广灵泉(莎泉,因盛产草及泉水得名)得名;另据《中国地名辞源》:取广陵县之广与灵丘县之灵字为名

灵丘县:西汉始设灵丘县(另说灵邱县,解放后简写为灵丘县),因战国时赵武灵王葬此得名,据《寰宇通志》:以东南山有赵武灵王墓故名

浑源县:唐初为云中属地,后析置浑源县,始有其名,因地处浑河(浑源河、)源头得名,因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水体浑浊,故名;另说因源于浑源,流经浑源县城,又是浑源县最大河流,故名浑河;据《浑源州志》:以当地浑源川之源得名

左云县:明永乐七年(1409)设大同左卫,正统十四年(1449)移云川卫于此,清顺治七年(1650)合为左云卫,雍正三年(1725)设左云县;据《中国地名由来词典》:县因卫得名,左云为左云川卫的省称,由大同左卫与云川卫合并取名


山西省各县级城市地名由来(一)

长治市

潞州区:2018年6月由长治市城区以及郊区合置,北周宣政元年 (578) 始设潞州,据《元和志》:州得名,因潞子之国

上党区:隋开皇十六年(596)始上党县;明洪武二年(1369)并入潞州;嘉靖八年(1529)析原上党县地设长治县,取意长治久安;2018年6月长治县改设上党区,因其地甚高,古有与天为党之说,故名,据《括地志》:郡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

屯留区:春秋时称留吁,因当地赤狄族之一支留吁得名,西汉始设屯留县(纯留县 ),据《中国地名辞源》:取义中外皆善(纯)的留吁(留)唐朝避宪宗 (李纯)之讳更名屯留县,2018年6月设区

潞城区:西汉初设潞县,以古潞国(潞子国)为名,据《水经注·浊漳水》:(潞)县故赤翟潞子国也;隋开皇十六年(569)潞县更名潞城县,以潞氏国为名;天祐二年 (905) 改为潞子县,五代唐复名,1994年4月改设县级潞城市,2018年6月设区

襄垣县:西汉置襄垣县,因襄子筑城于甘水之北得名;据《元和郡县志》:赵襄子所筑,因以为名

平顺县:明嘉靖八年(1529)析潞城县、壶关县、黎城县始设平顺县,取“长治久安、太平顺化”之意;据嘉庆《一统志》:明镇压青羊山农民暴动后就地置县,取义太平顺化

黎城县: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设刈陵县,意指西伯戡黎时黎民被杀戮之地;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现名;因曾为古黎国都城得名;另说以黎侯古国为名

壶关县:秦始设置壶关县,因山形似壶,于此置关故名,以境内壶口关(壶关)为名;另说因壶山有关,以置名焉;另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关因地形得名;两峰夹峙而中虚,状如壶口故名,关以山名

长子县:秦朝始设长子县,传尧长子丹朱受封于此而得名,取意尧之长子丹朱受封于此;另据《中国地名辞源》:相传县城最早为丹朱所筑,而丹朱乃尧之长子,故以名县

武乡县:西晋武帝泰始年间始设武乡县,因境内有武山和武乡水得名;据《水经注》:以城濒武乡水得名

沁县:隋开皇十六年(596)设沁县,县沿沁州之名,州以境内最大河流沁水(少水、涅水、沁河、洎水)得名,据《山西旅游名胜大词典》因流经沁源、沁水得名,似取浸润之意

沁源县:北魏建义元年(528)设沁源县,因沁水为名,另说因处沁水源头而名,据《中国地名辞源》:以黄河支流沁河发源于境内,故名


山西省各县级城市地名由来(一)

晋城市

城区:1985年设区,据《中国古今地名》:因以原县城为中心得名

沁水县:隋开皇十八年(598)由永宁县改现名,以纵贯县境的沁河(沁水)得名

阳城县:北魏永安二年(529)由涅县改现名,县治原为濩泽县阳陵驿,因以名县;据《郡县释名》:今县治古阳陵驿也,县名以此;又说因县城位居濩泽水西南得名;或说以当地有阳阿故城得名

陵川县:隋开皇十六年 (596) 有高平县析置陵川县,以县多陵阜而名,另据《山西历史地名录》:以县有陵阳水,故名

泽州县:曾名高都县、丹川县、县级晋城市、晋城市郊区,隋开皇初年建州改设泽州,据《元和郡县志》: 盖取濩泽(菏泽水)为名;唐武德三年(620)于高都故城始设晋城县,1996年由晋城市郊区改设泽州县

高平市: 北魏析置高平县,1993年设市,因境内四面皆山,中为平地得名,据《方舆胜览》:四面皆山,而中有平地,故曰高平;另说取于原长平和原高都之名


山西省各县级城市地名由来(一)

临汾市

尧都区:古称平阳,因在平水之阳得名,隋开皇元年(581)平阳县改平河县,三年(583)改临汾县,2000年由县级临汾市改设,相传这里是尧帝建都的地方,故名

曲沃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设曲沃县,因境内沃泉得名;另据《元和郡县志》:县因晋曲沃为名;又说因古曲沃城为名,古曲沃得名于境有沃水并萦回盘旋,极其流域沃饶而得名

翼城县:隋开皇十八年 (598) 北绛县改设翼城县,因县东古翼城为名,据清雍正《山西通志》:旧治在翔皋山下,以山形如鸟舒翼,故名

襄汾县:1914年因与江苏、安徽、浙江、四川等省太平县重名改汾城县,以汾水(汾河)为名;襄陵县东南有晋襄公陵,因以为名;1954年由襄陵县、汾城县合并,取首字为名;据《中国地名辞源》: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皆是 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此河向南流,故名,意为分离;另说汾河之名源于定居其地,崇拜凤鸟的凤方氏族之名

洪洞县:隋末杨县改设洪洞县,因县北故洪洞镇为名;另据《山西省通志》:县北五里有洪崖古洞,县以洞名;又说因为此地靠近汾河,形容波涛澎湃得名,洪是大水,洞是疾流;又说因县北之洪洞岭得名

古县:1971年由浮山县、安泽县析置,因原古县镇为县治故名;另据《中国地名辞源》:因历史悠久而名

安泽县:北魏建义元年(528)禽昌县置安泽县,以地处安吉岭和泽泉之间得名;隋大业二年(606)更名岳阳县,因其在霍太山(太岳山)之南得名,1914年6月因同名而改现名

浮山县:唐武德二年 (619) 由襄陵县析置,因浮山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浮山在县西六十里,相传洪水时,此山随水消长,县因以名

山西省各县级城市地名由来(一)

吉县:金明昌元年(1190)设吉州,1912年改设县,县沿州名,州因吉山得名;据清雍正《山西通志》:吉山在州旧城,半枕山麓,相传古不被兵,县因吉山为名

乡宁县:北魏延兴四年(474)设昌宁县,取昌盛安宁之意;五代唐因避庄宗李存勖祖父李国昌讳而改现名;又据《郡县释名》:盖合吕乡、昌宁之名为名也

大宁县:北周保定元年(561)始设大宁县,取义大吉大宁;另据取 《周易·乾》中“万国咸宁,谓之大宁”之意为

隰县:隋开皇五年(585)龙泉郡改设隰州,以州带泉泊下湿得名,据《太平寰宇记》:以县南有龙泉而地湿,因名;1912年隰州改隰县

永和县:北周大象元年(579)设临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现名,据《元和郡县志》:以县西永和关为名,永和典出永履和乐语

蒲县:隋大业二年 (606) 由蒲子县改现名;蒲子山在隰州东北五十里,世传尧之师蒲衣子隐处,汉取以名县;另说蒲子山似当以盛产蒲草为名;另据《中国地名辞源》:一说源于古蒲子国;一说认为以黄河支流蒲水而得名

汾西县:隋开皇十八年(598)由临汾县现名,县在汾河之西也故名;据《元和郡县志》:县名取义城当汾水西岸;另说以地当汾河之西得名

侯马市:以原侯马镇为名,据《新修曲沃县志》:因明时曾在此设马驿候过往官员和公差得名;又传明末李自成经此,因天寒夜中难眠遂伺候起自己的马来,众人见情则效仿,事后百姓感于主军秋毫无犯,则将此地名为候马以志纪念,后演变卫今名

霍州市:隋开皇十八年(598)永安县改名霍邑县,因霍山为名;金贞祐三年(1215)于县置霍州,明洪武初霍邑县入州;1912年降州为霍县,因霍山(霍太山、太岳山)在县东南得名;1989年改设霍州市,据《中国地名辞源》:市沿古霍州之名,州则因古霍国得名


山西省各县级城市地名由来(一)

运城市

盐湖区:2000年6月由县级运城市改设,因为政府所在地古为盐贩之泽(盐邑,苦城、潞村)得名

临猗县:春秋末鲁国人猗顿在此以盐致富,西汉始设猗氏县,西魏恭帝二年(555)更名桑泉县,唐天宝十三载(754年)改桑泉县置临晋县;1954年由临晋县、猗氏县合并设县,各取首字命名

万荣县:唐武德三年(620)稷山、安邑、猗氏、汾阴、龙门五县析置万泉县,以城临山涧、地多涌泉得名,据《元和郡县志》:县东谷中有井泉百余区,因名;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荣光溢河,体气四塞,光为五色,人称祥瑞,宝鼎县改荣河县;1954年万泉县、荣河县合并,由二县各取首字为名

闻喜县: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刘彻去河南缑氏巡幸,途经左邑县之桐乡,闻汉军破南粤之喜讯,遂为闻喜县;据《元和郡县志》:将幸缑氏,至此闻南越破,大喜,因立闻喜县

稷山县:隋开皇十八年 (598) 由高凉县改现名,因县南稷山(稷神山、稷王山)以为名;据《水经注》相传周之先祖后稷教民稼穑于此,古有稷祠与稷亭,故名

新绛县:北周武成二年(560)东雍州改绛州,1912年5月改现名,为与绛县相区别,取咸与维新之义

绛县:西汉始设绛县,因县北绛山(紫金山)为名,因草木不生,土色俱赤,以此取名;据《中国地名辞源》:因境内绛山、绛水而得名;绛水因源自绛山,故名

山西省各县级城市地名由来(一)

垣曲县:西汉始设垣县,因“周围皆山,中垣如曲”得名;另说(王屋)山在县东,状如垣,县因此得名;另据《中国地名辞源》:以王屋山和黄河而得名;垣指境内状如垣的王屋山;曲指黄河之曲

夏县:北魏太和十八年 (494) 北安邑县改设夏县,据《元和郡县志》:因夏禹所都为名

平陆县:西汉置大阳县,北周大阳县改名河北县,唐天宝三载(744)改现名,据《旧唐书》陕郡太守李齐物开三门以利漕运得古刃,刃有篆文曰平陆,因以县名

芮城县:北周明帝二年(558)移安戎县于此,寻改芮城县,因此地古代属芮国领地得名,另据《中国地名由来词典》:春秋时芮伯万在此筑城居之,故名

永济市:清雍正六年(1728)蒲州直隶州升为蒲州府,并设附郭永济县,以境内隋代开凿的永济渠命名,寓意恒久通渡;或说与黄河津渡有关,1994年1月设市

河津市: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皮氏县改龙门县,因境内龙门(禹门)得名,据说每年三月黄河鲤鱼会逆水而上得渡者可为龙故名;北宋宣和二年(1120)更名河津县,因境内有黄河古渡得名;另说因地处滨河要口,当黄河要津,故名;据《读史方舆纪要》:城盖滨河要口矣,宋因改曰河津;1994年设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