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好风光,三晋山河,山西省各县级城市地名由来(二)

 老刘tdrhg 2020-03-24

山西好风光,三晋山河,山西省各县级城市地名由来(二)

太原市

小店区:1954年始设小店区,因小店村得名,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毁晋阳城后,该地成为平晋县城向西通晋阳故城之汾河渡口要地,初有小片客栈,后商贾汇集成村,因店小且多,故名

迎泽区:1954年属南城区,1997年改设迎泽区,因太原古城门迎泽门得名,典出古代《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风吹来了温暖和雨泽,养育了万物,万物和人民都共同迎承着南风的恩泽,故名

杏花岭区:1954年属北城区,1997年改杏花岭区,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明代曾是晋王府的花园,因多植杏树,且地势较高,故名

尖草坪区:1997年由北郊区、北城区析置,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因古时该地区长有一种叶尖且带刺的花草,故名;另说因原多为荒地野草丛生,以菅草最多,由于菅字生僻,习惯写成尖草,故名

万柏林区:1954年始设万柏林区,1958年更名河西区,1997年复名;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因古时该地种植有大量柏树,故名;另说阎锡山曾将陵寝定在汾河西面,因小名叫万喜子,字为柏川,圣人坟墓的叫林,而他自认为是山西在关公之后的又一个圣人,故名;又说他打算在此种满柏树辟建陵寝,名万柏陵,以谐音得名

晋源区:1954年始设晋源区,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因近处有晋水之源,故名;1958年属郊区,1970年属南郊区,1997年复设晋源区

清徐县:隋开皇十六年(596)析晋阳县置清源县,因城西北平泉村有清源水得名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清源县析置徐沟县,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因地处金河、嶑河汇流地,河水徐徐而下,涨冲为沟,城随沟筑之得名;另说说得名涂水,因字形相似,讹传为徐;1952二者合并为清徐县,各取首字得名

阳曲县: 西汉始设阳曲县,治今定襄县,东汉末移太原市东北阳曲镇,汾水至此形成一大弯曲,城设弯曲之北,即汾曲之阳,故名;另据《汉书·地理志》:河千里一曲,当其阳,应劭曰:河(滹沱河)千里一曲,县当其阳;又说城在牧马河北边故名

娄烦县:秦始设楼烦县,以楼烦部族为名,数次存废,写作娄烦始于明末清初,因为楼、娄二字在古汉语中可通用。1971年复置娄烦县,上报文件中错别字娄烦

古交市:1958年设古交工矿区,1988年设市,因原为交城县故治,因名故交,后讹为古交;另据《中国地名辞源》:因大川河、原平川、屯兰川都流向这里与汾河交汇得名;又说因孔河与汾河交汇于此得名


山西好风光,三晋山河,山西省各县级城市地名由来(二)

朔州市

朔城区:1912年降朔州为朔县,沿朔州旧名,据《中国地名辞源》:因地居北方而得名,1988年改设朔城区

平鲁区:明成化十七年(1481)设平虏卫,清初为避胡、虏、夷、狄等歧视字更名平鲁卫,清雍正三年(1725)改设平鲁县,1988年3月改设区

山阴县:辽代设河阴县,金大定七年(1167)因与郑州辖县重名改现名,因县境在佛宿山(翠微山、复宿山)之北得名;另据《中国地名辞源》:以地处恒山之北得名

应县:五代梁由云州析置应州,据《寰宇通志》:以北有龙首、南有雁门二山相应得名,意指“上应天道,下应群萌,实为应地”,1912年应州改设应县

右玉县:明永乐七年(1409)徙大同右卫来治,正统十四年(1449)玉林卫来同治,并右玉林卫,清雍正三年(1725)改设右玉县

怀仁市:辽代析由云中县析置怀仁县。据《大清一统志》:因阿巴齐(阿保机)与晋王李克用会于东城,有怀想仁人之语,故县取名;2018年2月设市


山西好风光,三晋山河,山西省各县级城市地名由来(二)

忻州市

忻府区:1912年忻州改设忻县,据《中国地名辞源》县沿州名,州因忻川水(忻口)得名,另据《魏土地记》: 汉高祖出平城之围还军至此,六军忻然 ,故名;1983年改设县级忻州市,2000年由县级忻州市改设忻府区

定襄县:西汉设定襄郡,下有定襄县(在今呼和浩特东南),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在阳曲县故城设定襄县,因移定襄郡民于此得名;据《史记正义》:按古代谥法,辟地为襄,辟地有德,襄,把和林格尔一带名为定襄,表示这个新建制的地区安定

五台县:隋大业二年(606)驴夷县改现名,因境内五台山(清凉山)得名,据《水经注》:五台山五峦巍然, 故谓之五台山;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阔,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

代县:西汉置广武县,隋开皇五年(585)肆州改设代州,取古代郡为名,据《中国地名由来词典》:以其地原为古代国所在,故以名;十八年(598)广武县更名雁门县,蒙古中统四年(1263)并雁门县入代州,明洪武二年(1369)代州始改设代县

繁峙县:西汉始设繁畤县,金贞祐三年(1215)升繁畤县为坚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州为繁峙县,因“城于山麓,群山环而拱之,故曰繁峙”,实际是对境内高山环绕的地势特征的概括性描述

宁武县:唐朝龙纪元年(889)设宁武军,据《中国地名由来词典》:取北魏广宁郡、神武郡尾字为名;清雍正三年(1725)设宁武府,并设宁武县为府治,1912年废府存县;另说因境内宁武关得名

静乐县:隋大业四年(608)汾源县更名静乐县,据《名胜志》:以边境静乐为名;以嘉言命名,有宁静安乐、安静和乐之意

山西好风光,三晋山河,山西省各县级城市地名由来(二)

神池县:明洪武七年(1374)设置神池堡,因当地有神池得名,清雍正三年(1725)设县;据《文昌祠记》:宁武北距黄花岭,踰岭而下,自巅抵麓十五里地少平,有水一浤,生于源,去无迹,旱不涸,雨不盈,鱼藻不生,名曰神池

五寨县:明嘉靖十六年(1537)设五寨堡,以堡辖东、西、南、北、中五大牧寨得名,清雍正三年(1725)改五寨县,据《方舆纪要》:五寨堡,镇西卫五所屯牧于此,故名

岢岚县:武周长安三年(703)置岚谷县,明洪武七年(1374)改设岢岚县,后又改为州,1912年改设岢岚县,以岢岚山得名,据据《太平寰宇记》:因境东北由岢岚山得名

河曲县:金贞元元年(1153年)始设河曲县,县城西濒黄河,恰当河之弯曲处,因名;取因县“河(黄河)千里一曲”之意;据清同治《河曲县志》:县当河流曲处,故名

保德县:北宋景德元年(1004)定羌军更名保德军,取“民保于城,城保于德”之义命名,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改设保德县

偏关县:清雍正三年(1725)始设偏关县,因城临偏头关,以关名县;据《天下郡国利病书》: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通黄河,与套虏仅隔一水,其地东仰西伏,故名

原平市:秦朝始设崞县,因县治西南有崞山得名;西汉始设原平县,县因地形原隰宽平得名;1958年11月崞县、代县之局部设原平县,以政府驻地原平镇为县名,1993年设市


山西好风光,三晋山河,山西省各县级城市地名由来(二)

阳泉市

城区:1956年阳泉市第一区改站上区,1969年改现名

矿区:1970年设立矿区,因驻地阳泉矿务局得名

郊区:1956年阳泉市第二区更名荫营区,次年始设郊区

平定县: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始设平定军,据清乾隆《平定州志》:宋太祖征河东首下之,置平定军,县因平定军名

盂县:隋大业二年 (606) 原仇县改设盂县,因汉旧名,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封祁氏之田为七(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盂县之名自此始,因“县境山峦回合,中低象盂”得名


山西好风光,三晋山河,山西省各县级城市地名由来(二)

吕梁市

离石区:秦始设离石县,存废频繁,1914年因与河南、广西、江西、贵州等省永宁县重复,因汉为离石县,今州北有离石山(赤洪岭、赤谼岭、赤坚岭),拟定名离石县,另据《元和郡县志》 :县东北有离石水(北川河),因取名焉;或说一说因古有陨石落于县境得名;1996年撤县建市,2003年设区

文水县:隋开皇十年(590)受阳县改现名,因境内有文峪河(文谷水)水得名,据《元和郡县志》:因县西文谷水为名

交城县:隋开皇十六年(596)设交城县,治今古交市,唐天授二年(691)移今址;据《元和志》:取古交城为名,因汾河、孔河交汇于此得名

兴县:明洪武二年(1369)由兴州改设,名称来源于金朝金兴定二年(1218)所置兴州,因其地汉朝为新兴郡的辖地,故名

临县: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置临水县,因濒临湫水河(临水、陵水、龙泉水、秋水),蒙古中统二年(1261)更名临泉县,元至元三年(1337年)升临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州降为临县,据《郡县释名》:临湫水河,湫水又名临川河,县名临者以此

柳林县:1971年由离石县、中阳县析置,因县址驻柳林镇得名

石楼县:隋开皇十八年(598)由吐京县改现名,据《元和郡县制》:因县东石楼山(通天山)为名,山形似三层石楼得名

岚县:明洪武初降岚州为岚县,据《太平寰宇记》:后魏末于此置岚州,因界内岢岚山以立名,今岚县因岚州为名;另说因此地多山风大,常常山间浓雾弥漫,故名岚

方山县:隋大业三年(607)良泉县改现名,因方山为名,存废频繁,1918年3月,析离石县北境,再置方山县

中阳县:西汉始设中阳县,存续频繁,金明昌六年(1195)改平夷县为宁乡县,1914年因与湖南省宁乡县重名复改中阳县,其境内历史地名中阳得名

交口县:1971年由中阳县、灵石县、隰县、孝义县析置,因县人民政府驻交口镇得名因地处离石县、柳林县、中阳县交界处的交通要冲得名;一说因两河在此交会得名

孝义市:贞观元年(627)永安县改孝义县,因邑人郑兴孝行闻朝得名,据《太平寰宇记》:因县人郑兴有孝义,故以名焉,1992年设市

汾阳市:唐武德元年(620)改浩州为汾州,明洪武元年(1368)西河县并入汾州,万历二十三年(1595)设设汾阳县为府治,因县境处汾河之阳得名,1996年撤县改市


山西好风光,三晋山河,山西省各县级城市地名由来(二)

山西好风光,三晋山河,山西省各县级城市地名由来(二)

晋中市

榆次区:1999年由县级榆次市改设,相传榆罔帝统治的榆州地方,其中心是榆社,本县居于其次,故名;另据《汲家周书》:昔烈山帝榆罔之后,其国为榆州,曲沃灭榆州,其社存焉,谓之榆社,地次相接者为榆次。”

太谷区:因县西太谷(今祁县团柏谷)得名;另据民国《太谷县志》:以县南为太行之谷,故名,2019年12月设区

榆社县:隋开皇十六年(596)析乡县始设榆社县,将榆社城定为治所,故县名为榆社;据《汉书·地理志》:昔烈山氏,帝榆罔之后,其国为榆州,曲沃灭榆州,其社存焉,谓之榆社

左权县:曾名轑阿县、轑阳县,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并入乡县,孝昌二年(526)复置并更名辽阳县,后卫辽州,1912年废州为辽县,1942年为纪念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牺牲于此改现名

和顺县:隋开皇十年 (590)梁榆县更名和顺县,因县东北和顺故城为名,取《易经》中和顺于道德理于义;据《读史方舆纪要》:和顺故城在县治东北,或云石勒时所置,隋因以名县

昔阳县:孝昌二年(526)始设乐平县,清嘉庆元年(1796)并入入平定州,1912年恢复乐平县,1914年因与江西省乐平县重名改现名,以古昔阳城为名,据《元和郡县志》:昔阳故城,一名夕阳城,引《尔雅》: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因在太行山以西得名

寿阳县:西晋始设寿阳县,在寿水(白马河)之阳,故名,清光绪《寿阳县志》:旧志云:在寿水(今名白马河)之阳,故名

祁县:春秋晋国始设祁县,因古时有昭馀祁泽薮(长杂草的积水地带)得名。祁古语是盛大、众多的意思

平遥县:北魏由平陶县改设,据《元和郡县志》:魏以太武帝名焘,改平陶为平遥,因避太武帝拓跋焘之讳改名

灵石县:隋开皇十年(590)由平昌县析置灵石县,据《元和郡县制》:因文帝杨坚巡幸开道获一瑞石,以为灵瑞,遂命名为灵石;另传大禹治水在此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因名

介休市:秦设界休县,西晋更名介休,后存废频繁,1992年设市,传春秋晋文公患难,侍臣介子推割股奉君,后介子推隐于绵山并焚身山林,后人嘉其德行,因称绵山为介山,休卫美善也,并以为县名,表示景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