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不强,连小小麋鹿也不能保全 麋鹿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珍稀动物,因其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故被人称“四不像”。在距今约1万年前到距今约3000年时,麋鹿曾经在中国大地盛极一时,数量达到上亿头,人类的祖先也一直将其作为主要捕猎对象,汉朝以后,野生麋鹿数量日益减少。 麋鹿随着清朝的衰亡而消失 到了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善骑射的蒙古皇族把野生麋鹿从黄海滩涂捕运到首都北京,专供皇族子孙们骑马射杀。从此,麋鹿的数量急剧下降,在野外环境下逐渐走向灭绝。清朝初年,曾经遍布长江中下游的麋鹿仅剩下不足3百只,全部被圈养在210平方公里的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靠着皇族的精心饲养勉强维持着生存。 1865年,博物学家兼传教士大卫在北京南郊进行动植物考察,无意中发现了猎苑中的麋鹿,并花20两银子买通猎苑守卒弄到了两只,制作成标本带到国外,让欧洲人第一次见识了这种在动物分类学上尚无记录的可爱生灵。此后的几十年里,积贫积弱的满清王朝天灾人祸不断,留在国内的麋鹿也因此饱经劫难。1894年,北京永定河泛滥,洪水冲毁猎苑围墙,大批麋鹿逃散,被周围的百姓猎食。 麋鹿在英国得以延续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仅剩的麋鹿群也遭到大肆杀戮,还有很少一部分被劫掠回欧洲。很快,麋鹿就在中国境内彻底消失。但散落在欧洲各地的18只糜鹿却很快被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收集到乌邦寺庄园散养,好歹使麋鹿的生机得以延续,并在此繁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小种群。 1985年,中英两国政府共同启动了麋鹿重引进项目,20只年轻的麋鹿从英国乌邦寺庄园被送到了它们1百年前的家——位于北京大兴南海子的麋鹿苑,并专门成立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花费数十年心血对麋鹿的保护生物学、行为学、组织解剖学及疾病防治等进行研究,保证麋鹿种群不断复壮、繁衍生息。 八十年代,麋鹿在中国引进并发展 1986年8月14日,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和中国林业部的共同努力下,来自英国7家动物园的39头麋鹿被放养到大丰麋鹿保护区,在这块总面积117万亩的野生麋鹿种群最大保护区内,由于气候适宜,有着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系统,麋鹿的繁殖率、存活率、年递增率均居世界之首,目前已经超过1300只。 1991年,湖北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成立,并于7年后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3、1994年分两批从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运送64头麋鹿放归保护区内,2003年又再次放归30头,这些麋鹿完全依靠野生植物为食,在野生状态下繁衍生息,现在也已经超过1000头。 截止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建立了近40处迁地保护种群,多处野外种群也都稳定发展。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物种引进指南》中,中国麋鹿是全世界138个物种重引进项目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