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乐奀

众所周知,现代的“尺”是长度单位,公制的一米等于三尺。那么你知道“咫尺之间”、“咫尺天涯”的“咫”又代表什么呢?今天乐奀就与你咬文嚼字解读一番,且待慢慢道来!
《说文解字》中记载:“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体为法。”古代的“尺”作为象形文字,其意就是用手来测量物体。远古时代,人们在最初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依靠自己的手、脚、肘等来判断物体的数量/长短与大小。男人伸展手从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即我们通常说的“一拃”)称为“尺”(大约是现在的
20厘米),女人伸展手从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则称为“咫”,因而稍短于尺。
所以说,咫尺[ zhǐ
chǐ]同是指长度,接近或者刚满一尺。周制的八寸为咫(约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十寸为尺(各位看官注意啦,古代的尺寸要小于现在的哟!)。用来形容距离很近,就在眼前。出自东汉·徐干《答刘公干》诗:“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
又如二月河《乾隆皇帝》中有云:“近在咫尺,人尽敌国,匹夫一怒,五步流血;。”(其意为:距离得特别近的话,那么眼前的这个敌人比起与一个国家为敌更可怕。)咫尺之间[
zhǐ chǐ zhī jiān ],比喻很近的距离。近义词:方寸之间。例句:我们就在咫尺之间,却不能见面。

“咫尺”与“天涯”互为反义词!咫尺天涯[zhǐ
chǐ tiān yá],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像在很远的天边一样。出自《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一念起,天涯咫尺;
一念灭,咫尺天涯。千般念,散尽天涯;万般忆,远近相安。”又如:唐·李中《宫词二首》:“门锁帘垂月影斜;翠华咫尺隔天涯。”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二十二卷:“左右如今也不容相近,咫尺天涯一般,有甚舍不得处?“
带有“咫尺”与“天涯”的古今诗词中出现的还是蛮多的呀,如:咫尺似天涯远(宋·史浩《永遇乐·鄞有壶天》),翠华咫尺隔天涯(五代南唐·李中·《宫词二首》),相望咫尺天涯(金·段克己《临江仙
寿周景纯》),咫尺天涯作许愁(宋·胡仲弓《闺怨》),怀人咫尺是天涯(宋·胡仲弓《过莆城怀别刘后村中书因以奉寄》),只应咫尺便天涯(宋·李流谦《送计祖仁雒县丞》),咫尺天涯梦里家(明·叶纨纨《秋日偶题》),天涯咫尺(明·唐寅《月来高》),咫尺天涯间(近代·萧红《致方曦》。
另外,上面提到的寻、常、仞的对应关系分别是:八尺为寻;一丈六尺为常,仞同寻(见:《说文解字·人部》:“仞,伸臂一寻”;但也有研究者认为“仞”指的是“一人高”)。如果把这些长度单位连同现代常用计量单位一起尝试排个序的话,从小到大应该依次为:公分(厘米)、寸、咫、英尺(呎)、尺、米、仞、寻、常、丈。
(以上内容又博爱慎行-乐奀根据史籍文学资料收集整理而成,图片与文中内容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