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商西周历史发展中备受关注的重大问题

 星河岁月 2020-03-24

                    摘编自《历史学习》

西周史的研究与国家起源文明演进等重大史学理论密切相关又受到一系列考古成果的推动故特别引人注目

(一)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国家“九五规划”重中之重的历史年代学攻关项目。它酝酿于l995年,启动于1996516日,各个专题研究成于19999月,20009月夏商周断代工程验收工作顺利通过,志着它的完全结束。《夏商周断代工程l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的出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10),把工程的主要研究成果与数据公布于世。

断代工程的任务,是为夏商周三代确立一份可信的历史年表。中国文明历史悠久,而且绵延至今未曾中断,这是举世公认的。但中国文明早期的夏商周三代却没有完整可信的年代学标尺。古代文献记载中最早的可信年代是公元前841年,即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记载的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自此以下有逐年记事之文,自此而上的《三代世表》有世而无年。古史渺茫无从稽考的困惑,因年代不明而更加显著。这是我国上古史研究中的重大缺憾。为夏商周确立年代学标尺,具备多方面的意义。

“工程”设计了九个大课题39个专题,几年间直接参加断代工程的专家学者200余人,涉及考古学、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古文字学、天文学、测年技术科学等众多领域。它是多学科相结合、集中了全国学术精华的世纪工程。

根据各历史阶段研究条件的差异,“工程”提出了不同的具体目(1)西周共和元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2)商代后(商王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3)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4)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经过四年多学科合作、联合攻关,以上设定的目标都已达到。在《成果报告》中开列了三代年表的主要数据:夏王朝的年代框架是公元前20701600年;商王朝的年代框架是前l6001046年,其中作为划分前后期界标的“盘庚迁殷”,被定为前l300年,盘庚以下各王在位年代一列出;商周之交的“牧野之战”的年代确定为前1046年,武王以下各王在位年代全部列出。

除了上述具体成果之外,夏商周断代工程更可以提供方法论上的意义和启示:对重大的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由国家统一组织、调配全国的人力、物力,做集体攻关式的研究,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与结合,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

需要稍加说明的是夏商周断代工程意义重大影响所及已经超出了学术界的范围,但招致了许多尖锐的质疑与批评。有关对“工提出的不同意见可以参见刘《缺席的对话——夏商周断代工程引起的海外学术讨论记实《中国文物报200166E1)张立《面对面的对话“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美国之旅《中国文物报2002524E1)针对来自海外的质疑李学勤等人发表了《美国之行答问“夏商周断代工程”》一文(《中国文物报2002816),正面阐述了相关问题。表明对“工程”的讨论还有待展开。

()“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讨

进入近现代以来有一部分国内外的著名学者对夏王朝的信史地位产生了怀疑由于传世文献中有关夏王朝的记载都出于后人追记就使得怀疑论有了依据于是他们把夏王朝归入“传说时代王国维先生利用了安阳殷墟所出甲骨文的材料讨论《史记·殷本纪所载商王朝建国之前“先公先王的可信性并进而分析商的“先公先王是生活在夏王朝时期的那么同出于司马迁之手《夏本纪就应该有写作的依据不可能出于虚构这就为重新恢复夏王朝的信史地位提供了与考古学相联系的思路1959著名学者徐旭生先生根据上古文献所记夏人活动中心在晋南豫西的线索亲赴该地进行了影响深远“夏墟调查当年秋天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开始两件事标志着拉开了依靠考古学探索夏文化的历史序幕。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县(今为市)1981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这里设立了里头工作队组织了数十次考古发掘取得r大批震惊学术界的成果《偃师二里头一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大科全书出版社l999)为人们了解和利用这些成果提供了便利

二里头文化的年大体介于河南龙山文化——郑州早商文化之延续时间约为400年以上在二期遗存中出土了大中型夯土建筑基址铸铜基址墓葬在三期遗存中发现两座大型宫殿基址大型铸铜遗址其中的一号宫殿基址坐北朝南总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以上。布局严谨,主次分明,从平面结构而言,它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此外,还先后出土了许多制作精美的玉器、青铜器。由于二里头文化所处地域、延续时间均与文献记载中的夏王朝相符,出土遗址遗物又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赞同它是夏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现在学术界存在的主要争议是,有人认为它包括了夏王朝的全部历史,多数学者相信它只是夏王朝晚期的都城,早期夏文化应该到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中寻找(参见赵芝荃《简论夏朝的断代问题》,《中原文物》19991)

夏文化的考古学探讨,除了以二里头文化为主体展开之外,在其它地区也有重大收获。l97711月,国家文物局召开了“河南登封告城遗址发掘现场会”。在告城遗址的第二期遗存中,发现了两座相连的夯土城堡遗址,经测定为距今四千年左右,相当于夏代早期。有的学者推测,此地就是文献所载“禹都阳城”所在地。l983年在河南省偃师市发现了一座商代早期城——尸乡沟商城。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之后,认定其中的内城修建于夏商之交,由此确定了它的特殊价值——它标明了夏文化的终止年代。

(三)甲骨文的发现与晚期殷都的确认

甲骨文的发现l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考古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不仅提供了研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还打开了安阳殷墟这座商代晚期都城的大门,使商史研究进入全新的阶段。

清朝末年,带字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城西北约3公里处的小屯l899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在北京发现了带字甲骨即以高价收购王懿荣山东省福山县人博览经史尤以精通金石学而著称他以金文相印证判定这是殷代的遗物和文字王懿荣成为最早发现甲骨文的学者l899年也成为甲骨学史的开端金石学家刘字铁云是王懿荣的好友曾参与了甲骨判识的工作l903鹗选拓l058片龟板《铁云藏龟一书出版这是甲骨文的第一部著录之作。

甲骨文被发现已逾一个世纪累计出土数量约l5万片出现的单字不足5000已被释读的约l700多个其中被多数学者所认可的释读文字仅l000字上下甲骨文的出土是一个联绵不断的过程

其中有三次集中出土(1)1936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小屯东北地发掘出带字甲骨l7096片;(2)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在小屯南地发掘出带字甲骨5335(3)1991年安阳工作队在花园庄发现一个甲骨坑,共有甲骨l583片,其中带字甲579它的数量虽较前两次为少但意义重大——珍贵的大版卜甲集中出现完整的刻辞卜甲达到300多版为此前所未见依据地层关系和卜辞内容,推测其年代当为商王武丁早期。

甲骨卜辞,是商代的占卜记录。商代“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占卜之风极为盛行达到“事无不卜的程度也正因为如此卜辞所反映的内容极为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祭祀始宗教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张光直先生《商代文明一书中把甲骨规定“通向商代文明的五道门径之一(其余为传统历史文献青铜器考古学理论模式)足以说明对研究商代历史而言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关于甲骨文的著录之作可谓不胜枚举《甲骨文合《甲骨文合集续编两部集大成之作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至于对甲骨学的综合性研究之作以王字信先生《甲骨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l989年版)最负盛名。

甲骨文对商史研究的推动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小屯村一带作商代后期都城的确认就是其中之一l928-1937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进行了l5次发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在这里进行了20多次发掘。先后发现了宫殿宗庙建筑基址、西北岗王陵区祭祀区妇好墓铸铜作坊制骨作坊壳分显示出殷墟文化内涵之丰富在这里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一是罕见的青铜重器,是体现商代青铜文明水平的典型器物。妇好墓共出土文物1928别是有铭文的青铜器多达l9‘件并且半数带“妇好的自铭它被誉为商代的文物和艺术宝库妇好又屡见于甲骨记载她是武丁的配偶之一,还多次主持大规模的祭祀和征伐活动。.

安阳殷墟作为商代都城始于哪一个商王?学术界还存在不同看传统之《史记·殷本纪·正义《竹书纪年的材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把安阳殷墟当作自盘庚至帝辛时期的都城所在地。但有学者对传统之说提出了异议,认为所见甲骨的最早年代是武丁时期,而此前三王(盘庚、小小乙)时期的甲骨未见于殷墟此外结合考古材料来看所发现的宫殿基址墓葬最早的年代也是武丁时期特别是在安阳市西北郊的三家庄董王度为中心的洹河以北地区考古发掘所出青铜器的器型文饰皆有从郑州二里岗早期商文化向小屯武丁期文化过渡的特综合宫殿墓葬青铜器甲骨文的分期研究近年间学界已经倾向认定殷墟作为都城应始于武丁而非盘庚(参见杨锡《殷墟的年代和性质问题《中原文物1991年第l《殷墟王陵问题之再考察《考古l994年第l0)特别是l999年年底在安阳洹河北岸发现一座占地4平方公里的城址经专家鉴定命名为商代中期城址据推测这里可能是盘庚等三王的都城《光明日报200018)。由此看来,安阳作为都城始于武丁时期的可能性居多。

()西周分封制所确立的等级隶属制

分封制,古籍多称“封建(“封藩建卫”的简称)之制,为了与作为社会形态的“封建社会”概念相区别,中国大陆学者采用了这一习惯性称谓。

分封制与宗法制同为支撑周代政权的两大支柱,在《诗经·大雅·板中有明确表述“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把经由分封制而建立的大国尊为周王室的屏障,这就是周人心目中对分封制的定位。分封制确实为巩固、维持周王室的统治,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情况大致是:京城周围的一定区域被规定为“王周人称之“邦畿千里由天子实施直接统治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天子分封诸侯立国,使他们在封地内行使管辖权。诸侯分封卿大夫为下级贵族也是分封制的重要内容《左传·桓公二年概述了分封制下的等级制:“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皆有等衰《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有十等”之说。《礼记·礼运》集中表述为“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可见,分封制造成了土地和政治权力的层层分割。封君中的下一级要对上一级承担义务与责任,如:诸侯对天子有述职、纳贡、勤王、助讨、献俘等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职责。而且,如果越级实施有关义务和责任,并不符合礼制的规定。最明显的例子见于春秋后期: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独掌权柄之后,标榜要替鲁君整肃跋扈的大夫,此举不仅得不到知礼之士的赞成反而受到批评《左传·定公八年~十年》)。此例反映出等级隶属制的严格规定。,

分封制所造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而且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之中《国语·楚语下记载了贤大夫观射父论祭等级的一段话其中涉及食物等级制大夫以上食肉士食鱼炙庶人食菜散见于先秦典籍而与此暗合的材料不在少数《诗经·豳风·七月“采茶薪樗食我农夫之句孟子则“七十者可以视为惠民德政《孟子·梁惠王上)由此看来除去耄耋高年之外庶人是只能食菜而难以食肉的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兮,食无鱼《战国策·齐策四)虽说是牢骚之语却不是无理取闹他所求的恰恰是士人应有的待遇“士食鱼炙春秋时期“曹刿是著名典故曹刿是士人有劝阻者“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是作为大夫以上级别的代称而出现的正因为他们的无能,才需要曹刿以士人而为国君出谋划策。

我们可以推论即便是经历了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激烈冲击由分封制所强化的贵族等级秩序及其意识依然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顽强地显示着它们的存在。

地址:安徽省界首市齐舜高级中学历史组      邮编:236500      张祖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