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可能比乾隆还牛!写给已经成为“和田玉收藏大咖”的你

 参玉 2020-03-24

在这几年与和田玉爱好者们的接触过程中,参玉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按照常识,大家都认可历史上品质最精良,数量最稀有的玉石藏品肯定是在皇帝后妃、高级官僚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手中,而不少人虔诚地跑到如今保存着这些盛世遗珍的博物馆去,打算一睹真容时,回来时往往会遗憾而不解的抱怨,怎么也就这样一件东西啊?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还是自己被诓骗,逛了假博物馆,真是奇哉怪哉。

  

在这之中首当其冲的自然要数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名宿“翡翠白菜”,它的名气可谓妇孺皆知,可看到实物的人无不大呼上当。“就那么一小只,炖个豆腐都不够,叶子黑绿,菜帮子还好像被冻坏了一样反白。”一位看过这件国宝的东北大叔不无幽默的打趣说。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小实例,大禹治水玉山子上遍布裂痕,乾隆玉玺乌黑一团,杂质无数,他所珍藏并题诗文的高古玉圭绺裂刺眼。见到这些传说中的国宝,很多玉友脑洞大开的问我“是不是它们当年在皇帝手中时,都是一等一的羊脂美玉,只是后来没保存好,摔裂了或者沁进去颜色了?”

  

当然,对于古玉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近乎笑谈。首先历经千百年的古玉才会缓慢沁色,而古人不但不会对其生厌,且会对这种五彩斑斓的沁色大加吟咏歌颂。其次,近百年来华夏大地虽屡遭劫略,但国人对这些祖先遗珍已尽力保存,所以今天我们见到的基本就是它们的本来面貌。

  

另有一些头脑灵光的爱好者们猜测,按照如今盛行的“高手在民间”的规律推理,是不是真正的好东西并没有在各大博物馆中,而是流入到了民间收藏大家的手上呢?但纵观多年来国内外各大拍卖会上以天价成交的古玉藏品,其品相多令爱好者们大失所望,在这之中可是有不少收藏大家的影子哟。

  

为什么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他们的玉石收藏品味如此之差?放着洁净油润的美玉不要,反而净捡些裂纹纵横,沁色斑驳,杂质遍布的和田玉视若珍宝呢?是不是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他们压根就采不到尚好的原料呢?这也倒勉强算是一个原因,毕竟古人没有蓝翔,也不会竭泽而渔。

  

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现代人的和田玉审美标准已经与古人产生了重大的分歧,或者说是“变异”。古时能有机会接触到和田玉的人仅限于少数读书明理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无论对人对物都秉持“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原则,落实到和田玉上这就体现为“瑕不掩瑜”。

  

如果站到一个这样高于众生的视角去看,往往会容忍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身上的诸多缺陷,例如我不小心踩一下拳王阿里的脚,他多半不会怒而大打出手,我俩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嘛!能因为这点与我小人穷戚戚的,可想而知,也成不了什么人物。同理,面对和田玉上的天然瑕疵,古人也同样会看整体,只要总体上是颗美玉,些许污垢也无伤大雅。

  

纵观历史,难道汉武帝不知道田蚡贪财好色?唐太宗不洞悉长孙无忌老谋深算?康熙大帝不清楚索额图心怀二志?凡事从大局出发,看主流,这实非我辈小民百姓所能及。

  

而今的和田玉爱好者呢?虽然没有古代先贤们的满腹诗书和锦绣乾坤,却多是些完美主义者,对和田玉制品苛责至深,非无瑕美玉不能入其法眼。如此一来,真正温润细腻的和田籽玉自然就被弃若敝履,而各种洁白可人的俄料便纷至沓来。当你忽然有一天发现自己高价购得的藏品均非新疆籽玉时,小参劝君不要一味咒骂奸商害人,也多做些自我批评:为什么我看不上地到籽玉?却寻死觅活的专挑偏门假货买呢?
如有同感,请转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