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图书仍然具有自己的优势。 杨冰杰 摄
王民悦 何泽/文 黄海彬/图表
由温州市图书馆组织实施的2015年温州全民阅读情况调查结果之完整版于日前揭晓,这是我市继2013年后第三次开展全市规模的阅读调查活动。调查于今年1月初启动,历时90天,涉及不同地区、年龄和职业等,共采集有效样本7000个。市图书馆业务服务部主任章亦倩告诉记者:“往年的数据调查都由图书馆完成,今年特地委托第三方调研机构温州中睿市场调查研究有限公司,在数据的采集、分析与比对上会更加科学、准确。”
此次调查主要针对的是温州本地和在温州本地工作生活满一年以上的市民,并根据11个县(市、区)的人口分布、性别比例、身份职业等数据,采用了电话调查和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男性被访者占51.64%;女性被访者占48.36%;城镇户籍占59.01%;农村户籍占40.99%。涉及职业包括企业职工、个体及私营业主、事业单位人员、自由职业者、服务业人员、学生、公务员、离退休人员、农民、其他职业等各行各业人群。
调查结果涉及阅读量、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目的、阅读途径、阅读支出等方面,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当前市民阅读的基本情况。
人年均阅读6.32册 鹿城人最爱读书
去年我市居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6.32册,对比2014年的6.08册,提升了3.95%。其中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9.08册,18周岁以上成年人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82册,未成年人的阅读量接近成年人的一倍。
在人均电子书阅读量方面,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5.50册,比2014年提升了37.16%。其中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的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4.33册,18周岁以上成年人的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6.12册。另外,从温州地区人均纸质书的阅读量排名看,排得靠前的是鹿城(6.94册)、乐清(6.85册)、永嘉(6.76册);从人均电子书的阅读量排名看,排得靠前的是鹿城(6.67册)、永嘉(6.53册)、苍南(6.52册)。可见,鹿城区居民最爱阅读,无论是在纸质书还是电子书方面,阅读量全市最高。永嘉人也很爱读书,两方面都排前三。
相比浙江省,2014年《浙江省居民阅读指数报告》显示,全省居民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7.8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49本;再相比全国,根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去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可见,我市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线,但低于全省人均水平,而在电子图书阅读量上,则均高于全省和全国。
电子书阅读量服务业人员最高
从各个职业来看,学生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最高,达到9.22本;其次是公务员,阅读量为6.31册;而离退休人员的阅读量是最少的,为4.41册。电子图书阅读量最高是服务业人员,为6.87册;其次是事业单位人员,为6.22册;离退休人员阅读量最低,为2.87册。
在学历方面,博士/硕士学历对电子阅读接受能力最高,人均电子图书阅读量为8.54册,纸质图书阅读量则为7.12册。电子图书阅读量最少的是初中及以下学历,为3.98册。
从年龄层来看,0-8岁的未成年人的纸质图书阅读量为9.79册,达到最高;其次是9-13岁的未成年人,为8.88册;纸质阅读量最少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2.93册。18-39岁的成年人的电子图书阅读量为6.69册,达到最高;其次是14-17岁的未成年人,为6.16册。
阅读时间日均42分钟 自由职业者最少
我市人均每天纸质阅读时长为0.70小时,电子阅读时长为0.76小时。其中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的日均纸质阅读时间为0.82小时,电子阅读为0.55小时;18周岁以上成年人的则分别为0.61小时,0.71小时。
从各个职业的阅读时间来看,学生每天阅读时间最长,人均每天纸质阅读为0.94小时;其次是公务员为0.78小时;而自由职业者阅读时间最短,为0.32小时。同时,人均每天电子阅读时间最长的也是学生,为0.87小时;其次是服务业人员,为0.82小时;而离退休人员人均电子阅读时间最短,为0.45小时。
另外,从学历来看,博士/硕士学历是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人均每天阅读时间最长的,分别为0.80小时和0.95小时;而高中/中专学历人均每天纸质阅读时间最短,为0.50小时;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每天电子图书阅读时间最短,为0.55小时。
最爱文学与艺术
调查将阅读类型分为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文化/教育、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生活保健、工业技术、语言等十大类。其中阅读文学/艺术类的人最多,占61.39%;历史/地理类其次占27.84%,阅读工业技术、哲学/宗教、语言三类的人数均不到10%。
市民主要的阅读目的为满足兴趣爱好(48.53%),其次为增加知识、开阔眼界(46.09%)和打发时间、休闲消遣(34.94%),以及提高修养(22.97%)和工作学习需要(22.96%)等。大多数人认为增加与别人交流的谈资(10.91%)不是最主要的,少部分人认为阅读的目的还包括教育孩子,养生与关心国事等。
爱网络下载,也爱实体店买书
在阅读途径方面,45.56%的居民从网络下载书籍阅读,通过实体店买书、图书馆借阅和网上购买的分别占40.33%、36.70%、25.49%,而从邮局订阅或街边报刊亭购买的都不到10%。虽然数字化阅读改变了市民的消费习惯,但传统的实体书店依然还是购书的主要途径。另外,也有一部分读者认为阅读书刊的来源还包括单位书籍、网上在线阅读、公司订阅等。
人均阅读支出125.62元
去年我市人均阅读支出125.62元,其中支出101-500元的占46.73%,支出不到100元的占42.86%,支出超500元以上的占10.42%。
从各个职业来看,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人员人均在阅读上支出最多,分别为198.88元和190.81元。其次是企业职工支出131.68元,而离退休人员和务农农民在阅读上支出最少,分别为84.07元和81.81元,均低于100元。另外,从学历来看,博士/硕士学历的市民在阅读上花费是最高的,人均阅读支出274.19元。其次是本科学历,人均阅读支出174.38元。而高中/中专学历人均阅读支出最低,为93.46元。
居民阅读环境选择性较大
调查显示,去年我市居民去图书馆的次数人均2.88次。其中,有26.94%的市民一年内未去过图书馆;45.74%的市民一年内去过1到10次;27.31%的市民一年内去过10次以上。可以看出,市民去图书馆的意向两极分化较严重,从未去过图书馆的人群将近本次调查样本的三分之一,普遍集中于1到10次区间,另一方面说明市民对阅读环境选择性较广,并没有局限于图书馆。
阅读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还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前途,全民阅读已成社会共识。章亦倩表示,据此次调查显示,我市居民的人均阅读量较近几年有了可观的进步,同时,对全民阅读公共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接下来,图书馆将会从从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设施和数字阅读提供软件内容建设上“双管齐下”,推出更多读书活动,整合更多数字平台,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