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常在郁郁不得志时,往往会选择隐逸在酒中,寄情于酒,陶渊明便是如此。他爱琴、爱酒、爱诗书等等,一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他将自己的魂魄从官场上招回来,心接万古,在酒中寄托了一段清醒闲适。
王弘是东晋、刘宋之交的大臣,他的曾祖父就是东晋开国功臣王导。王弘想给陶渊明送酒,以便结识他,但考虑到自己身居刺史职位,担心陶渊明不愿接受。同样也是文人雅士,并且身居高位,想要礼赠一介布衣,心中却犹豫着抱有愧意,这可谓是真尊重。想送又不能直接送,该怎么办呢?王弘找来一位二人都相识的朋友庞通之,精心安排他在陶渊明必经之路的亭子里摆了一桌酒席。陶渊明路过,庞通之迎上他说,这么巧遇上了,我这里有好酒好菜,一起过来喝酒吧!于是,三人就在亭中对饮。远见王弘走过来,庞通之又说,这个人也是我的朋友啊!请他过来一起坐吧。借着这样貌似偶遇的安排,王弘得以结识陶渊明。这份小心翼翼,包藏着一份谦卑的恭敬。 陶渊明有一个好友叫颜廷之。有一次颜延之到陶明家做客,临走时给陶渊明留下两万钱,陶渊明分文未留家用,而是将这笔“巨款”悉数存入酒铺。这样一来,呼朋唤友一起喝酒,就可以底气十足,随时划账了。
还有一次,陶渊明去看人酿酒。谷物发酵后,要将酒槽过滤掉,一时找不到滤酒的布巾。陶渊明情急,摘下自己的头巾用来滤酒,就为了能立即品尝到这一口素舌绕齿的美味。随后,他将滤完酒的头巾不经意地带回头上。这就是“葛巾漉酒”典故的由来。酒给了陶渊明一份安顿,给了他生命的支撑。辞官归田之后,渊明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分辞》和《归园田居》,以明心志。
其实陶渊明喝的也许并非佳酿,即便是普通浊酒也不见得能有保障,但他的微醺灿烂了千古田园,他的斜阳温暖了一丛丛带霜的菊花。他一生困顿,却安贫乐道,堪称“酒中圣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