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鸿门宴后,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是项羽和刘邦人生的分水岭,一个走向衰败,一个走向强盛。假如历史重来,项羽怎样重新分封,保住自己的天下之主的地位呢。今天小编带来自己的见解,欢迎拍砖。 一、项羽和刘邦的恩怨简史在反秦初期,项羽和刘邦曾并肩作战,但随着刘邦攻破咸阳,率先进入关中后,两人开始产生隔阂。 在刘邦左司马曹无伤的挑拨下,项羽差点率领四十五诸侯联军消灭刘邦。在危机时刻,刘邦听从张良计策,亲赴鸿门宴向项羽请罪,侥幸骗过项羽。 鸿门宴后,项羽撕毁“先入关中者王”的约定,自封西楚霸王,将天下分封为十八路诸侯。此时的项羽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天下都惟其马首是瞻。 但从分封诸侯这一刻开始,项羽开始由盛转衰、刘邦由弱变强,最终经过四五年的楚汉战争,刘邦逼得项羽乌江自刎,建立大汉王朝。 回头来看,分封是项羽的鼎盛时期,假如历史可以重新来过,他如何分封、如何做,才能保证自己长治久安、号令天下呢。 基于这个假设,小编从项羽真实的分封、分封漏洞和分封最佳策略三个方面回答。 二、项羽真实的分封情况在灭秦后,项羽及各路诸侯将领的共同利益由消灭秦国,转变为瓜分土地的诉求,项羽基于以下三个方面,必须进行分封。 首先,从身份上看,项羽及各将领只是各自诸侯国的大将,比如项羽名义上要听命于楚怀王。而这群人是灭秦的功臣,可以称之为新军功集团,客观需求是裂土封侯,但臣子的身份是个制约。 其次,从价值观看,项羽和多数将领是分封制度的维护者,主张恢复为战国割据的状态,当然这符合他们现实的利益。 最后,从当时形势看,楚怀王有“先入关中者为王”的誓约,项羽和多数将领分封的诉求受到了限制。按照约定,只有刘邦有资格做王,但这只符合刘邦的利益,不符合大多数的利益,而刘邦又不是最强的,最后只能是打破。 基于以上三点,项羽代表的新军功集团必然进行全国分封。项羽佯尊楚怀王为义地,自封西楚霸王,继而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将旧秦国、齐国、魏国、赵国、韩国、燕国一分为二或为三,表面形成了“西楚独强、诸侯皆弱”的局面。 三、项羽分封的巨大漏洞项羽的分封实际上考虑了自己如何制衡其他诸侯,但表面合理,实际漏洞很大。 1.舍弃关中,定都彭城。在冷兵器时代,基本是得地利者得天下。关中阻山带河,土地肥沃,易守难攻,但项羽却因思家的小情,而舍弃成就帝业的基础,定都彭城。彭城基本无险可守,又是四战之地,直接将自己暴露在攻打范围内。这是项羽最大失误。 2.低估刘邦,高估秦将。项羽对刘邦心存疑虑,本将其分在巴蜀,后因项伯接受贿赂,在项羽那里争取到了汉中,但项羽将关中分封三个秦朝降将,本意是锁死刘邦出关。但刘邦任用韩信、借助东归士兵的气势,从汉中一鼓作气平定三秦,具备了统一天下基础。这是项羽第二大失误。 3.分封不公,怨声四起。项羽因个人喜好和军功标准的不公,有意无意的漏掉了三个豪杰田荣、陈余和彭越,这三个人有能力、有军队,不分封肯定是搞事情的。结果三人串联,直接使项羽陷入征战泥潭,为刘邦还定三秦创造了机遇。这是项羽的第三大失误。 4.迁徙义帝,陷入被动。项羽分封诸侯后,不仅借口迁徙义帝到蛮荒之地,更是指使临江王等人杀死义帝,使自己失去道德制高点,陷入楚汉战争的被动局面。 三、项羽分封的最优选择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项羽是必须分封的,从他的漏洞可以推论中最优选择。 首先,占据关中,众建诸侯。项羽必须要占据三秦之地,得到最大的地利,同时广泛施恩,扩大分封范围,有大功者大封、有小功者小封,诸侯越多,自己控制越容易。分封之后,大家肯定为了利益相互征伐,而项羽独占地利,实力最强,其他诸侯肯定惟项羽马首是瞻。不听话的就灭了,听话的就留着。 其次,佯尊义帝,号令天下。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项羽的最佳策略。楚怀王为天下名义的共主,需要牢牢控制在手中,凡是不义之举推到义帝身上,凡是施恩之举自己占有,则天下慢慢归心于项羽,义帝的价值也就没有了。将来随时可取而代之。 最后,选贤任能,治理国家。基于问题假设,需要将项羽视为一个政治家,那就需要选拔人才,重建国家制度,任人唯贤,治理国家了。 如果真是这样,项羽可能成为千古一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