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高达6%。建筑业是中国传统行业,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长期处于主导地位。 传统建筑业由于产业链和服务周期长,涉及多个相关行业,如房地产、设计、总包分包、设备劳务、监理等上下游产业链,容易引发行业内的诸多问题。 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建筑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发展模式粗放,工业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偏低,管理手段落后;建造资源耗费量大,碳排放量突出;多数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较低,专利和专有技术拥有数量少;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一线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建设单位违反法定建设程序、规避招标、虚假招标、任意压缩工期、恶意压价、不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范等情况较为普遍;建筑企业出卖、出借资质,围标、串标、转包、违法分包情况依然突出;建设工程各方主体责任不落实,有些施工企业质量安全生产投入不足,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有些监理企业不认真履行法定职责,部分注册人员执业责任落实不到位,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建筑业人才匾乏。目前, 在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口3400多万中有2300多万是农民工, 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3%。加之,近年来企业效益大多不理想, 人才外流严重, 庸才增多。 技术开发资金投人少。我国企业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资仅占销售额的0.3-0.5%, 而发达国家一般占5-9%左右, 有的超过10% , 一般企业也达3%。 制度上尚未形成良性创新机制。以技术创新为例,我国建筑业的技术贡献率仅为25-35%, 而发达国家为70-80%;国家每年专利受权6万余件, 但形成生产能力的仅1万多件, 大约有80%的专利技术被闲置。这主要由于目前技术创新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学和政府机构里, 企业虽说是创新主体, 但却缺乏一流技术创新人才。长期以来, 没有有效机制解决科研和生产两层皮的问题, 导致社会智力、物力等资源的大量浪费。 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无论是总体还是个体, 无论在技术、管理,还是在资产规模上, 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竞争力都很弱, 这与建筑市场国际化趋势很不适应。我国建筑企业尚未形成规模经济, 走出低利润率的境况。故与国外建筑企业相比, 我国公司无论在资产规模、营业收人、劳动生产率, 还有是获利能力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 政府监管有待加强。建筑市场、质量安全、标准规范和工程造价等法规制度还不完善,建筑业发展相关政策不配套;监管手段有待改进,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诚实守信的行业自律机制尚未形成。 虽然建筑业容纳了5000多万的就业人口。但是这一部分人群长期以来从事低水平的重复劳动,而且效率不高,客观来说建筑业传统的建筑生产方式需要变革。 当今世界,互联网是一个大平台。建筑业在面对严峻的新形势、新要求下面临调整。以互联网为平台,构建专业、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是建筑工程行业健康发展、优化升级的必经之路。 据《2017-2022年中国建筑行业并购重组趋势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未来装配式建筑则是推动建筑行业劳动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当下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普及率还非常低,还不到5%,而欧美、日本等已经达到了50%-70%。因此,我国发展装配式建筑有很大的进步发展空间。 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将会是全球化、地域化;大型化、多元化;工业化、自动化;高强化、优质化;生态化、节能化;智能化。 建筑业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生产部门。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建筑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产业结构优升级, 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建筑业要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