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鹮快灭绝时,人类对它仍一无所知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20-03-25
去年年底,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朱鹮的遗言》中译本。这本书和环保议题息息相关,很多读者第一时间写下评论,记录自己阅读后的感想。

今天发布的这篇书评,来自读者曾雅雯,她目前正在上海一所高校攻读生态学硕士学位。在忙碌准备毕业论文的间隙,她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抽空写下了这篇文章,既有对自然科学的反思,也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朱鹮快灭绝时,人类对它仍一无所知

文 / 曾雅雯

《朱鹮的遗言》封面上的鸟儿,有着夕阳一般颜色的双翅;封面上的文字,预示了它当年如同夕阳一般的处境。想让朱鹮继续存在于日本这个国度,这是仅凭人类的意志就可以决定的吗?

我们不能否认日本民众为了保护这个物种所做的一切努力。热心民众的野外观察保护,和政府主张的人工养育繁殖,都不失为是挽救这个濒危物种的一种方式。日本本土朱鹮的消失,不能说是因为哪一方行为的绝对错误,面对它的消逝,人们永远是遗憾而心痛的。但为何,我们总让自己不得不去面对这样一种遗憾?

记得很多人都说过,爱一朵花就让它在枝头绽放,而不要把它摘下,可人们选择了以“摘下”的方式来对待朱鹮。当朱鹮还随处可见时,日本民众很喜爱它;等意识到这种曾经数量众多的鸟不再频繁出现,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需要做点什么来保护它们了。这时候人们才发现,一切都太晚了。不知道它的习性,不了解它的喜恶,甚至连分辨雌雄都无法做到。人们口口声声说要去保护一种自己并不了解的物种,这让保护工作面临艰难的挑战,且容不得失误;一旦失误,就意味着永远失去。所幸,中国朱鹮保护事业的成功,让日本民众得以重新见到朱鹮的那抹红出现在天空,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

读完整本书,最让我痛心的莫过于人类对于自然的无知。从朱鹮的粪便中分析出它的食谱,通过严密的伪装观察朱鹮的日常从而掌握它们的生活规律,对死后的朱鹮进行解剖才能识别雌雄,都是人类为认识这个珍稀物种而作出的努力。可我们万万没想到,除了了解朱鹮本身,我们还需要了解并尊重它们生活的环境。“环境”二字包含的内容,是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了解的,或者说,我们是无法完全掌握的。人为影响,直接的如对朱鹮生活的干扰,间接的如使用农药、破坏栖息地等;非人为因素,如恶劣气候、天敌、疾病等,都会对朱鹮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影响。

自然科学由来已久,却永远有解答不完的疑点,人类知道得越多,未知的领域也就越大——我们真的了解自然吗?伤害动物且不论,就算热心保护动物的人,都无法坦然地说:我们了解它们。

生物科学可以给我们提供部分知识。生物课上,我们学到的东西,很多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而实验,是为了从一遍一遍的重复中找到统一规律,尽量去解释我们不理解的存在和现象。实验中出现差错和意外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无法完全避免的。从实验设计开始,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大大小小的漏洞,最后看到自己的实验结果一头雾水也是经常有的。有时候,一个理论在这种情况下是对的,在另外一种条件下就无法证实了。这并不是在质疑自然科学研究的作用和意义,因为原本科学,就是一个不断推翻不断证实的一个过程;这只是在说,自然科学研究提供的知识,究竟是有限的。

作为生态学的学生,我需要完成一定量的野外工作。当我站在森林之中,我不知道头顶是否有鸟曾飞过,我踏过的那一块石头可能见证过多少岁月的变迁,我脚边的一颗芽可能历经千辛万苦才探出头,我扶着的一棵树上不知道存在着多少昆虫,侧头看见的蜘蛛网可能会成为无数蚊虫的坟墓,或许在哪个角落伏着一条蛇,当它静止不动时,人类很难发现它。我抬头能看见树叶之间的缝隙,伸手能感受到树干的粗糙,脚下有泥土的柔软,而我却不可能完全了解它们的故事。每一寸空间,都发生过人类可能无法想象的曲折故事。

我们用双脚去丈量,用各类仪器去勘测,却永远只能得到大自然呈现出的冰山一角,光这些就会耗费我们极大的精力。我们用数据,实验,模型,用我们能想到的一切高科技去设计课题,去探索科学问题,却永远都会遇到各种人力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客观问题,野外试验永远有着数不清的漏洞,不付出岁月和辛苦甚至是生命,我们无法对自然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而作为一个普通人,面对这样庞大的未知,我们何来的自信呢?

读过“译文纪实”系列的另一本书《大灭绝时代》。自地球上存在生物以来,速度最快、数量最多的一次大灭绝就是现在,或者说,就是人类造成的。不论是出现冰川融化、森林大火,还是病菌爆发,都会有人说:“这是大自然的报复!”可是,“报复”在我看来是个带有情绪和目的的词语。大自然生气了吗?或许说是我们害怕了更贴切吧。切尔诺贝利的村庄至今都有无数动植物生活着,当人类离开,一切会回到最初的样子,并且速度很快。记得有科学家说过,我们不要一直说“保护地球”,地球不需要我们的保护;有没有我们地球都会存在的很好,需要保护的是我们自己。请保护好人类,就算人类聪明、好奇、有思想、有创造力,对于整个地球来说,失去人类,也不是什么多大的损失;反过来,人类失去地球呢?人类便无法存在。

如果你了解过,一个小小的细胞里有多少精巧却神秘的“零件”一刻不停的工作着;一片树叶是怎样让太阳能转变为所有生物所需的最基础的能量;人类每一个细胞又是如何密切精准的合作使我们健康存在;一条小溪流牵动着多少物种的繁衍发育、生老病死;一片森林储存了多少未知的希望和危机;我们只是自然中多么渺小的一部分,了解所在世界的未知,明白自己的能力有限,对眼前的一切保持敬畏,或许就是对大自然对好的保护。

不打扰,是对生命最好的保护。

感谢“译文纪实”系列提供一个渠道,让没有选择自然科学作为主攻学科的人也能看到,钢筋水泥以外是怎样的世界,一个物种的消失可能是不可逆的,病毒面前血肉之躯如何渺小,生死之下人类又是多么倔强。我们凭着求知欲不断探索,但也希望我们能敬畏,这个未知的世界,我们并不完全了解,现在所做的一切在以后,是否会带来灾难。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