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極拳勁法之祕

 派护林人 2020-03-25

shenlongtaiwan / 2019 年 04 月 22 日

謝進富 2019.4 /

前言

歷來,太極拳的習練者,其拳式進展到有少許熟練後,總熱切想早點習得真功夫,而他們的認知是能發勁就是會太極拳真功夫,並認為推手就是學習真功夫的階梯。因此,他們漸漸對拳架或基本功法失去鑚研的熱心與耐心,對推手則趨之若鶩,然而卻由於對太極拳理的體會不足,或對太極拳的基本動作未達精熟程度,或對內家氣的涵養也不足,貿然勤練推手發勁,就誤入了力大勝力小的鬥牛情境中,而離太極拳之本旨越遠,惜哉!令人浩嘆也!。

太極拳祖先前輩對太極拳勁法留下許多寶貴的論述與口訣,例如:
《張三丰太極拳論》:「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而行於手指」。
《王宗岳太極拳補論》:「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須知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

鄭師爺《曼髯三論》:「余旋得山西左祖師萊蓬之秘曰:『力由於骨,勁由於筋』,乃恍然大悟。」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於(別程序第十一)分太極拳為三階九級,其中第一階為舒筋法;第二階為行氣法;第三階則為勁法,勁法又分為聽勁、懂勁及階及神明三級。

其他各種論述甚多,限於篇幅,不及一一詳載。然而內家勁法甚為深奧,習者即使遍覽所有論述,仍將有迷惘之嘆,因此,作者興起以自身體悟及以現代人的眼光與知識,並以較易懂的語彙,試圖闡釋勁法的奧妙,若讀者因而受益,則幸甚也!

本文以闡釋太極拳的勁法為主軸,至於力方面只做簡要的論述,以作為與勁的對照之用。對力的相關資訊有興趣的讀者,如若因本文論述過於簡略而感到不足,筆者在此表達歉意。

一、勁與力的區別

在鄭師爺《曼髯三論》及《鄭子太極拳十三篇》皆言及「力由於骨,勁由於筋」,所以非常清楚勁與力的區別在力由於骨,勁由於筋。但為甚麼力由於骨,勁由於筋?力如何從骨出?勁如何從筋出?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感到迷惑的。

(一)力由於骨:
在一般武術裡有一句用勁(其實就是這裡所稱的力)的名言,就是「尾閭提,百骸一」,百骸係指身體裡所有的骨頭,骨頭是身體裡最堅硬的組織,是身體裡主結構物,身體裡有兩百多塊不同形狀的骨頭。一般武術家在打人時,用大力蹦緊肌肉,從而把所有的骨頭緊結,好像變成一塊骨頭,再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這整塊骨頭,試圖以最大、最剛猛的力量擊人,因為力量是整合在骨骸,故稱做力由於骨。力由於骨係將諸多骨頭結緊,其實結緊骨頭亦係筋的作用,只是因為骨節結緊後,以骨頭直接的推擠,顯現出剛強的力量,然而雖有大力,卻失去靈活性,其力量的傳導性類似木棍,木棍剛硬卻易折。

(二)何以勁由於筋、及勁的內涵:
鄭師爺說:「勁由於筋」。這是勁與筋相關的第一線索。何謂筋?以狹義來說就是筋膜。以維基百科的詮釋:「筋膜是貫串身體的一層緻密結締組織,它包繞著肌肉、肌群、血管、神經。筋膜有好幾層,分別叫做淺筋膜、深筋膜與內臟筋膜,它們延綿不斷貫穿身體上下。筋膜包含緊密規則排列的膠原纖維,膠原纖維的方向是順著拉力的方向,所以筋膜具有很強的單向抗拉性能。一般認為筋膜是被動傳導機械張力的結構,有些研究提示筋膜可以獨立收縮(註1), 故能影響肌肉的力學性能,筋膜還可以減少肌肉的摩擦,允許肌肉與肌肉之間相互滑行(註2)。

以太極拳運動功能結構及同是結締組織來說,筆者認為筋還有廣義的解讀:亦即,筋涵蓋了筋膜、肌腱與韌帶,此三者都是結締組織,並且是膠原蛋白組織。筋膜是緻密結締組織,主要是連接肌肉與肌肉;腱類是堅韌的結締組織,通常連接肌肉與骨頭,與肌肉一起產生作用;韌帶是單數、可彎曲的彈性結締組織,它或附著於骨的表面或與關節囊的外層融合,是連結骨與骨,以加強關節的穩固性。另外韌帶還支持內臟,使內臟固定於正常位置或限制內臟的活動範圍。

脊椎是人體的主要支撐結構,它是由眾多的脊椎骨及椎間盤組成,藉由數條韌帶連接一起,包括1、前縱韌帶,2、後縱韌帶,3、黃韌帶,4、上脊韌帶,5、橫密間韌帶,6、椎間韌帶,7、小面關節韌帶。這些韌帶與髂肌、腰大肌、腰小肌、背肌、菱形肌、背闊肌、肩胛提肌、斜方肌等之肌腱與筋膜,並與神經共同支配脊椎的結構與運動功能作用,產生所謂的膂力。

勁由於筋是要求,在氣遍周身的狀態下,將全身骨節鬆脫,鬆脫之骨節間隙注之以氣,且部分氣會凝結成黏液,除潤滑骨節外,亦使力量之傳導純粹從筋,包含筋膜、韌帶、肌腱三者協同肌肉傳導,顯現出來的是柔韌的特性,如同鞭子一般,其性雖柔,卻能傳導極大的力量而不折。如同灌滿氣的輪胎或灌滿水的消防水帶。

通常運動時,控制筋的作用是以意來主控神經的作用,從而控制各種不同的筋膜、韌帶、肌腱群的收縮而達成所欲求的運動作用。太極拳是氣功拳,除了上述神經傳導作用外,它尚十分關注並具有內氣的作用。此現象在拳經拳論及先輩大師的論述中都有相關的論述,舉例並加註解如下:

《張三丰太極拳論》:「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一氣」。意為氣遍佈周身後由鼓盪產生的波,能帶動全身從最下面的湧泉到接觸點,完整一氣的一動全動。

《王宗岳太極拳補論》:「虛靈頂勁,氣沉丹田」。意為下行實腳湧泉的氣藉地力,以無形波動的方式同時上傳頂心(虛空靈動,無形無象亦可稱為清氣),與清虛的天氣接榫,形成一絲似有若無的中脈;丹田為無形氣的中心,故宜氣沉丹田,相守於丹田,而丹田所處位置為小腹,屬水,其上的腎臟是水臟,亦是藏精之所,心屬君火。氣沉丹田,心氣相守於丹田,可收煉精化氣及水火既濟之功。

《十三勢行功心解》:「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歛入脊骨」。意為心生,心是人體的主人翁,故係以心來行氣,但這心是要非常沉靜虛極及蘊住的,不可有些許的浮動,才能達到煉精化氣、氣歛入骨之功;當行氣運身,需順遂的穿入周身筋膜,而無任何阻滯,有如莊子〈庖丁解牛〉說的以無厚入有間,如此達成氣遍周身,便可周身一氣,身隨氣使,氣隨心使,毫無阻滯;身體有無數的骨節,有更多的筋膜、肌腱與韌帶,氣在其間通行,就像九曲珠穿行一般,甚至也許更複雜,要能便利從心,無往不利;氣需要持續不斷涵養,不要放縱它,戕害它,更要心與氣相守於丹田,須臾不離;勁既然是由筋膜內貫串為一體的氣所產生,勁所產生的能量應與氣的深度或厚度有關,從湧泉到接觸點經過無數的筋膜、肌腱與韌帶,其間的運行曲曲折折,其所積累的氣的厚度,不知凡幾,只要有效運用其深厚的蓄能,用勁必然能輕鬆有餘的達成;牽動往來氣貼背解釋如同以心行氣及以氣運身,不再贅述。

《十三勢歌》:「氣遍周身不少滯」、「腹內鬆淨氣騰然」、「意氣君來骨肉臣」。氣遍周身不少滯,於前有說明,不再贅述;腹內鬆淨氣騰然,是五臟六腑皆能鬆淨、鬆透,則氣能騰然,騰然喻行之速也!五臟六腑亦皆有筋膜包裹,此諸筋膜充氣與全身形成一連貫氣囊,透過氣的波動,其傳動能量之速度極快,比用意識來行氣還快,幾乎是全身整體同動。在此,筆者要釐清一個用勁時氣行的概念,即是用勁前,需已然氣遍周身,用勁時要如老師曾說的,從起點湧泉到終點的接觸點,是一體同動,如同房子內水路,從水塔經管路到水龍頭皆已充滿水,用時水龍頭一開,水立即流出來,管內水也同步流動。而非從水塔流進水管內繞行良久,再從水龍頭流出來。前者快速如騰然,後者緩不濟急;意即心思也,心是屬君火,骨肉即有形的身體,如臣僚,以心行氣,氣動形體隨之動,這是太極拳運動的模式。

《體用歌》:「妙在二氣分陰陽,、、體用相兼豈有他,浩然氣能行乎手」。所謂陰陽二氣即黃帝內經所說的營衛之氣,營氣屬陰,衛氣屬陽,陰陽二氣運用之妙在於「分」字。分不是分開,而是分辨,能分辨陰陽二氣之變化,並加以運用,庶幾能聽勁,懂勁矣!在太極拳來說,浩然氣即全身筋膜充盈且貫串為一體的氣。

《黃帝內經》云:「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是指營氣,亦即血氣,屬陰。衛是指衛氣,屬陽。營行脈中(血脈之中)易於理解,衛行脈外則較難理解。脈外指血脈之外,究竟在何處呢?古今典籍均未見詳細說明,而成千古之謎。雖有奇經八脈之說,但奇經八脈究竟是脈中或脈外?

吳老師所傳檀香丹功之敲還魂有謂:檀香棒輕輕敲擊還魂穴,以震字訣,震開皮膜,並藉檀香木氣補身體五行之木氣。老師親授時曾說此皮膜是如五花肉,皮與肉連、肉與肉連及包覆臟腑之包膜,鬆開之後可以充氣、可以行氣,充氣之後可以增加彈力及耐擊力,且當全身如同充滿氣的氣球,能一動全動,增強聽勁的靈敏度。由老師的說法推敲,這皮膜無疑便是全身的筋膜,這皮膜內的氣無疑就是黃帝內經所指,行於脈外的衛氣(防衛身體之氣)。千古之謎於焉揭曉。

二、勁與力之生成與應用

在以上勁與力之區別裡所述的都是個體本身的勁與力,可做為習練者較清楚分辨出是用力或者是用勁,以及了解勁由於筋的由來,使自己的習練之路較不易走錯路。然而這些體認就聽勁、懂勁、接勁、發勁來說還是不夠的。太極拳是武術,其勝負除自己的功力外,還牽涉到對手的虛實及當下的環境狀態。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充實自己與了解自己,是問己與知己的功夫。在知己的功夫的基礎上,還須對太極拳理的深度體悟,與對聽勁、懂勁的體驗積累,以及對萬事萬物的觀察,來增進知彼的能耐。

(一)力之生成與應用:
力量也就是體力,一般武術是著重鍛練體力及動作速度的訓練,並以強健體力的基礎上學習招式運用的攻守技巧,因此一般武術習練有成者,其外觀,全身肌肉明顯粗大。臨敵以快、狠、準為攻擊之鑰,並以穩固的步伐、穩定的心緒,及堅忍的耐力以增進持久力。在體能鍛練方面,有負重、拍打、站樁、騰跳、擊刺等,也有些有配合呼吸、住氣、運氣等所謂硬氣功方面的訓練,但這些氣功旨是在強化氣力方面的輔佐;在招式運用方面,各家有各家的著重處,不外乎節、拿、抓、閉、衝、點、刺、擘、摔、踢、掃等各種以招制招的技巧,但其本質仍不脫以力大勝力小,以快勝慢的格局。這在《王宗岳太極拳補論》已有述及,且認為是非關學力而有為,亦即不是學習而能的太極拳。

(二)勁之生成與應用:
太極拳勁法奧妙無比,可說是結合數千年文化的結晶,窮個人短短數十年之勉力學習,亦難窺其全貌,古之習者倡所謂財、侶、法、地的條件,至今仍然適用。其中之「法」至為重要,涵蓋明師指點、拳理拳法的充實與正確體悟、知識見識的旁通與增進。有關太極拳勁的生成與應用在《張三丰太極拳論》、《王宗岳太極拳補論》、《十三勢行功心解》、《十三勢歌》、《體用歌》,及吳老師日常的教導中,都有精闢的論述。本文擬從體用及知己知彼的角度,剖析相關拳理,嘗試做較深入的闡釋。

1、美人手—鄭師爺的真知灼見,看似平凡無奇,其實暗含著生理學的學理、鬆的哲理與粘的原理。美人手是指腕關節及掌骨關節與指關節俱要鬆開,使腕關到指尖呈似直非直,腕背帶點美麗弧形,此時,其各部關節的主縮肌與撷抗肌都呈最小應力狀態,此狀態的特點及功能有:

(1)關節近似中正,不偏不倚,主縮肌與撷抗肌如天平之平衡,有中定之作用,促進聽勁與懂勁。

(2)關節鬆脫,骨隙注之以氣,於活動時關節兩端的骨頭不會直接接觸摩擦,起保護作用。

(3)關節鬆脫,僅以韌帶,筋膜,肌腱連結,韌帶,筋膜,肌腱是在放鬆舒張的狀態,此即氣行最暢通的狀態,行氣鼓盪了該關節的相關韌帶,筋膜,肌腱,並同步與全身一體之氣連結,太極勁因此而連通。

(4)韌帶,筋膜,肌肉放鬆,氣行血行,氣血所挾帶的營養物質可直通手的末梢,增進血流的循環功能。且關節外面的皮膚皺折最小、最為平滑美觀,此即美人手名稱的由來。
(5)以小喻大,以舒腕的美人手為始,進而全身關節亦相同此理,則不僅太極勁可以生發,健康的促進,亦順帶而得。

2、行氣與氣到:鄭師爺曾說:「太極拳37式,行氣而已;太極拳發勁應用,氣到而已」。在前段「勁由於筋」裡,已說明了由於筋膜的鬆開,以致內氣有了暢通的通路而氣遍周身,從而生出完整一氣的內勁。太極的拳架及部分功法,即為了鬆開全身筋膜,打通氣的通路,使氣遍周身為主要目的。至於發勁應用,氣到而已的「氣到」二字,簡單來說是指內氣暢行所挾帶的勁,透過接觸點傳達到對方。然而細究之,「氣到」二字不只於此,內氣必須穿透對方中軸到達遠方形成一線之勁,這內氣在己方體內如行九曲珠的完整一氣,如何輕觸彼身而黏住彼身?又如何能尋得彼中軸而穿透之?這完整一氣又如何能不丟、不頂、不斷、不抗?知曉這些,就是所謂聽勁,若進而能善用這些聽勁,就是懂勁。知曉自己體內行氣及行動準確狀況,是知己功夫;知曉借用天地及其他外部能量,及探清對方體內的虛實狀況而拔其根摧毀之,則為知彼的功夫。氣的迴旋內斂是知己知彼的橋樑之一,通過細微迴旋內斂,使己方鼓盪之氣得到反饋,對方的虛實、輕重、緩速、順逆得而知之。另一知己知彼的橋樑是「黏」,黏是輕黏彼方皮毛,從而接榫己彼,皮膚之下有筋膜,此筋膜又貫通全身並與肌骨連結,筋膜有滑動作用,所謂的交點九宮與九宮移位,與此相關。用勁時,是利用筋膜有滑動作用,黏連皮膚不變,由膚下的接點變化,而能隨對方的虛實變化而綁住對方,並維持完整一氣而得機得勢發送之。

3、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借天地萬物之能量:老師引述鄭師爺的話說:用自己的力量打人是傻瓜,要不用己力能夠打人,還要能克敵致勝,第一重要的是向天老爺借氣及向地藏王借力,借得到與否?端看自己有否具有足夠的誠心與毅力。本門相傳的純道家功法,就是練得吞天之氣、接地之力的終南捷徑,只要我們誠心向學,認真體會,虛心遵行道家的「為學日益與為道日損」的哲理,所謂心誠則靈,天老爺和地藏王都會同意借用的。至於吞天之氣,接地之力的細節,藏在許多老師傳授的功法裡(例如:養丹、小乘法、大乘法、橐籥功、九轉玄功等),就請誠心的從小乘法開始尋找吧!

4、牽動四兩撥千斤,借彼力:除了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外,老師還引述鄭師爺的話說:要牽動四兩撥千斤,要借用對方的力量。牽動四兩撥千斤之語源於《打手歌》,其義鄭師爺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之述口訣十二,已釋之甚詳,讀者可自行參讀,在此不再贅述。至於借用對方的力量,其語甚簡,其理卻甚玄。「兩力相搏,力大者勝」,是常人的認知,力小勝力大是反常人之能,唯有借用對方的力量,彼消己長,方能以力小勝力大。雖然,如能「勁由於筋,氣遍周身,氣能鼓盪,由腳而腿而腰完整一氣」,已得發勁之契機。但如不能借用對方的力量,面對體型、體重遠大於己的對手,還是會有膽怯吧!如何借對方的力量?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之勁與物理第七,有精闢論述,請讀者詳參。筆者僅於此引申一物,俾讀者易於理解。相信大家有見識過公園的旋轉門,其中心門柱外圓周約五等分各焊有把手,把手與把手的空間容人順勢進出。當遊園者欲進入園時,進入兩把手間,推動前面把手,此把手不受而退轉,帶動全部把手同動,遊園者必須跟著並順著前進,否則後面的把手將從後朝遊園者擊來。這旋轉門就是借遊園者之力而還之。若門軸越輕靈,阻力越小,還擊之力也越大。此旋轉門實已含中定、輕靈、不受、圓轉及借力使力之太極之理於其間,希讀者細心悟之。

5、得機得勢,空間時間搭配,掌控發勁時機:《張三丰太極拳論》有段: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所謂得機得勢,除了對陣者的相互空間之變化外,時間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而所謂時間,是指每一動作的應變時間,吳老師曾說,一個拳擊高手,這時間大約0.2秒到0.3秒,雖然很快,但其速度仍無法滿足太極拳得機得勢的需要。太極拳要用「完整一氣」,完整一氣是一動無有不動,幾乎沒有時間差。也就是全身筋膜已積滿氣,連貫成氣遍周身,全身宛如一氣囊,觸動其一點,則整個氣囊的氣是同時波動的,氣動形隨。時間準點了,空間時間準確搭配,方能掌控發勁時機。

6、不可忽略的「著熟」:在《王宗岳太極拳補論》有段: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可見著熟是懂勁與階及神明的基石。何謂著?就是所有拳架招式及功法的動作以及推手的動作皆屬之。因此,著熟就是所有的有形動作,都要演練到正確與純熟。吳老師曾說:太極拳動作要練熟到成為自然反應的習慣。而吳老師又曾說:有形的動作拆解至最後,剩移位與換形。因此,移位與換形更是著熟的基石。很多同道雖熟知發勁的方法與技巧,但一經發勁,其動作的缺點卻暴露無遺,此乃移位與換形的基礎功夫未完成也。所有拳架及功法的動作,以及推手的動作,有許多不同模式的移位、換形,可構成太極拳的硬體;所有道家內功所修練的精、氣、神的運用,可視之為軟體。在相容硬體的平台上,軟體才能通暢運用。硬體的進步可促進軟體的功能,軟體的不斷開發應用亦可增進硬體的完善。這和現代資訊的原理是相通的。移位、換形看似簡單,嬰孩學會走路後,就能移位、換形;但能作為太極拳勁法應用的移位、換形,其實是非常精微深奧的功夫。簡單來說,移位是兩腳虛實的交替,其樞紐在尾閭,其形體要求是鬆、平整、均勻、中正安舒,其內在是行氣自然、運而後動;換形是內氣帶動身體的旋轉,其樞紐在中脈,其形體要求是鬆、中定、圓活、旋、虛實分清,其內在仍是行氣自然、運而後動。此外,兩者都要求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全身完整一氣。

三、結語

學太極拳時,老師常講要鬆,要虛實分清、虛靈頂勁;練太極拳內功時,老師要我們首先要虛極靜篤:練發勁時,要求我們要輕,不要用力。然而我們從小到大,所有教科書或師長,都要我們務實不要務虛,即所謂:君子務實,小人務虛。務實與務虛是兩種全然不同的觀念,太極拳要我們要鬆、要輕、要虛靈頂勁、要虛極靜篤、要不用力。這都是務虛,這全然和我們的受的教育與生活習慣相反。老師常說,他的太極拳得一「反」字。老子《道德經》云:反者道之動。可見,如要學好太極拳要用反,首先要改習慣,否則,如果固執舊習,一味主動攻擊,運用己力打人,拳理拳法懂得再多,恐也無能氣遍周身,無能借對手之力,更無能借天地之力,而無濟於太極拳的進步。

四、後語

走筆至此,筆者剖肚刮腸,已然精疲力盡,但猶有一語,如鯁在喉,不得不說。漢文字語言是很有深意的,即使語言文字表現得再清楚,聽者、讀者是否能洞悉得真意?仍然成謎。有關太極拳的書,吳老師寫了二十幾本,猶常有不知如何清楚傳達之苦。有關太極拳的拳論、歌、訣也至少流傳百餘年,皆是經典之作,但真正明白有幾人?誤解者何其多?率爾望字生義是誤解文意的要因。常有同道問筆者:在《十三勢行功心解》明明說「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為何你們成天一直在強調氣?又問:《十三勢歌》明明說「屈伸開合聽自由」,為何你們成天一直在強調不動手?如果要向他們解釋,真是對牛談琴。但仔細想,這是對文字誤解的最好範例,所以在此加以剖析。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的重點,在於一個「在」字,在是存在,是有,是固著。太極拳崇黃老之術,重在無為,亦如吳師常說的:似有若無。如固著於「在」即是固著於「有」,即失行氣之自然。亦即若執意氣在某處,氣即將滯在某處。且《十三勢行功心解》幾乎通篇都在講行氣,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行氣如九曲珠、牽動往來氣貼背…等等,怎可忽視氣的作用?

「屈伸開合聽自由」的關鍵,在於一個「由」字,由是由來,亦是源頭,也就是屈伸開合須聽由源頭來決定,這源頭在《十三勢歌》前面已清楚寫明:「命意源頭在腰際,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動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及「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淨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並要讀者仔細留心推求,才能屈伸開合聽自由,因此自由不是任意,更不是隨便。雖然要求很多,但重點源頭在腰際或腰間,腰際或腰間是指下丹田,也是存心氣的所在,心氣是君火之氣,故由心氣來主導屈伸開合。

刊登於 2019 年《原幾》雜誌 03

註一:筋膜不會獨立伸張,肌肉韌帶亦同,當主縮肌縮收時,另一側撷抗肌相對鬆開,但仍維持適當的收縮使之與主縮肌撷抗,使主縮肌力略大於撷抗肌力,並且相關的穩定肌與協同肌共同協調作用,而產生骨骼關節的屈伸作用。當主縮肌力等於撷抗肌力,骨骼關節處於停止狀態。

註二:筆者認為筋膜亦允許肌肉與皮膚之間相互滑行,這點和黏勁相關。老師說:搭手接觸對方要如冬天的衣服,夏天的皮毛,就是要利用這個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