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術、太極與我

 派护林人 2020-03-25

henlongtaiwan / 2014 年 01 月 28 日

熊琬 教授 1999 年/

由於自幼即好動,最喜愛看武俠小說(當時只差沒有上山尋師學藝罷了)。尤其景仰武俠人物之超群武功,路有不平拔刀相助,而毫不猶豫。鋤強扶弱,劫富濟貧,披肝瀝膽以義氣交天下豪士,以無負平生相期許。如此豪邁之俠骨柔情,常令此心為之魂牽夢繫。於是在建中高一時就毫不猶豫地参加國術社。跟李老師學長拳,老師為當時國術耆宿韓老師門下。架子大,把式高而開展。入門初練武,本門功夫當頗適合。由連步拳、功力拳、一路埋伏、二路埋伏、十字趟、三路炮、小虎燕、四路奔打等,及一些基本刀法(七星刀、八卦刀)、棍法、槍法與劍法等(三才劍)。練武自此有些許底子了。記得高一進去報名時,頭一天大約有百人來。不到期中,幾個基本動作操下來,只剩二三十人。等到期末,又減到十來人。下學期又有新同學報名,情況依然如此。三年下來,每年只有個位數能堅持到底。上了大學,由於每人學校各異。原來人馬自然就星散了。在台大國術會,分為兩組:一組為螳螂拳組、一組為太極拳組。我先參加螳螂拳組,先後隨螳螂名師,蘇老師學,(蘇老師曾隨張詳三、衛笑堂、劉雲樵等學。所學頗廣,舉凡螳螂、地螳、八極、披掛、形意、八卦甚至太極無不兼學,尤精於螳螂)、衛老師學。如刀擘、奔步、摘盔、摘要等拳,以及燕青刀、瘋魔棍、三才對劍、空手奪刀等。螳螂拳號稱集十八家武學之長。手法密,招式緊湊,注重連環招式,令對手,應接不暇。尤其蘇老師又加上八極拳的發勁法,威力更是驚人。

後來經多年之體會,得一經驗:(一)、拳腳功夫再厲害,終受限於體力。(二)、凡拳術一到高級,包含摔角、柔道在內,終離不開聽勁二字。而據我所知,太極拳最重沾、黏、連、隨、其聽勁功夫可說無出其右者。(三)、當時有一想法,擬選擇一種可以終身學習的運動,而不必拘於年齡。認為太極拳無此缺憾,於是就選擇了太極拳。跟隨王老師,從十三式(掤、履、擠、按、採、挒、肘、靠、左顧、右盼、前進、後退、中定)著手,拳路共一百零八式。並有推手、大履等。民國七四年,又隨熊老師學陳家太極拳。但始終覺得,所習太極,就推手而言,仍受限於體型;或只強調養生而已,已失「拳」(既名為拳,它至少應兼俱養生與武術二種功能)的根本精神,更無法滿足當初學拳的動機。民國八七年,由內兄周家權之介,又跟鄭子太極拳傳人吳國忠老師學鄭子太極拳。迄今近一年,體會頗多。

吳老師出世於武風極盛之浙江溫州;生於武術世家,武術根底極深厚。一生鑽研武學,於武林名家接觸頗多,眼界頗廣。於所謂外家拳法,最為深闇熟悉。過去曾任蛙人隊隊長,是早期從事蛙人隊之教官;實戰經驗很多。各種技擊(包括西洋拳、空手道、跆拳道、摔跤、擒拿等),各門武術,靡不研究,是真正從戰場上,生死搏鬥中親身體驗而來者。但一觸及鄭師爺之太極拳法,據其自云,竟毫無還手餘地。從此五體投地,心服鄭子太極拳法,終身服膺有不能盡焉。當吳老師於我往日所學,見之輒曰:「所練都是筋骨皮功夫。」雖是一語道破其蔽。但乍聽之下,無異冷水燒背,如聞獅子吼,將其所學,平生據以自信者,摧陷廓清,無足復存。吾知老師所言,乃是其心路歷程,亦是他當年所以拜鄭師爺門下之經驗談。

除了上述個人因為自來好武外,又因生長在一個文學氣氛極濃的家庭。先父翰叔公曾隨經學大師劉師培先生學,古文從桐城名師,如:林琴南、馬通伯、姚叔節、姚永樸兄弟學。後又歸宿於義理之學,從先秦諸子歸本於孔子。並遵奉程朱諸子之學以為圭臬。先母謝韞芝女士,出生名門世家,自幼善於詩詞。琬天生魯鈍,聞道也晚,惻聆緒論,略窺一二。及長亦於佛道更有所偏好,並在善知識座下,聽經聞法。深知不論文章、詩詞義理以至於佛道思想,若不得其門而入。恐終身未能窺其堂奧。

今夫拳術亦然,尤其太極拳,可謂集易理、道家、經絡學、心理學、兵法、內功、佛學、道德修養等之大成於一體,固不僅限於武術一端而已。此理雖已知之,雖費盡心力,苦思力索,終不得其要領所在。今幸經吳老師解開此謎團。目前所學尚有限,已有琳瑯滿目,應接不暇之感。 茲僅就短短不足一年所學而言,其觀念思想已多所突破了,亦知如何著力。如太極拳經所謂:「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一氣。」,「勁起於腳,主於腰間,形於手指,發於脊背。」「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凡練太極拳者,無人不知此理。但何以一搭上手時,卻全使不出來呢?所謂「根在腳」或「勁起於腳」。倘不知關鍵在湧泉帶動。則往往錯認為,用腳支撐之力發勁了。所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都是在借意念的內功心法運用。所謂「全是用意不用力。」「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太極拳之精妙處,應全在意。所謂理、氣、象。象是外表,是可以言說、可以表顯的。「由外而內」則是其內涵了。就放鬆一端而言,放鬆不只是就身體各關節而言,尤重在意念之放鬆。又如所謂「美人手」,是本門用手很特別的手法。合乎「曲中求直,蓄而後發。」的道理,不論勁與氣都能綿綿不斷。其妙在若有若無之間。所謂有笑之意思而無笑之外形。正如文學所謂含蓄吞吐而出之。又如女性美,有含羞半斂眉之嫵媚。其守丹亦在有無之間,令我想起法融禪師:「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不可不著意,又不可太著意。太著急,則似乎落於有;不著急,又似乎落於無。二者過猶不及,俱不自然。

一般功夫只強調工夫、工夫、就得多下工夫,才能成事。而本門強調「作得多,不若做得對。」不以多取勝,而以對為可尚。此不僅拳理然,凡此等原則施之於古文詩詞又何莫不然。又如「流微汗,不可大流汗。」之語,亦合乎老子節吝之道。以上拉雜言之,不成章法,何足當大雅之目,雖只是目前所得之一二,而太極拳之深奧概可想見矣。所謂「太極雖小道,而有天地之大道存焉。」今逾研究逾有此感,於此亦可見中國文化之高深矣。

刊登於 1999 年砂勞越(古晉)神龍太極學會會所落成啟用紀念特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