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刚十二柔

 老阿更 2015-02-18

八刚与十二柔

 

 

八刚与十二柔

八刚与十二柔
七长八短

七長

取上打下,打下取上,裡外返車。是谓一长

賣勢欲走,轉身回取。是谓二长

双封砍掌,牛之鞭。是谓三长

迎面衝拳,或单或双。是谓四长

兩手合緾,双掌直取。是谓五长

側身摆步,扭身疾入。是谓六长

彼出我出,後發先至。是谓七长

八短

頭者短,肩者短,肘者短,臂者短,

臀者短,胯者短,膝者短,脚者短。

[转载]【七长八短】之论说

以上即是七星螳螂拳之“七长八短”。

 

在昇宵道人的『重訂羅漢行功全譜 短打諸條歌論』谱中有【七长八短手法縂論】,其内容为:

七长八短手法縂論

取上打下,打下取上,裡外返車。務要身法活,手法利快,忽起忽落,開合無定。提步入手不分先後,拳出而步隨之。長短拗顺,無不曲中有直,直中带曲,所謂之身手步相合也。故短打以手足相合為之苐一。

顺步倩手者,彼已出手進步,吾即顺手打之,如彼来自救,吾錘故曰倩,以逸待劳之法也。

摇步入手者,将前腿往後一摆,後手前出十字成步,扭身以入也。

緾封雙掌者,兩手合緾雙掌直衝也。

迎面捅錘者,或出或倩,兩錘直捅,前後相接一時齊到也。

绞手破掌者,行捆空纒,如牛之鞭旋擊也。起手是绞,落手即砍,反正交互,中外齊舉。

翻身疾入者,賣勢欲走,轉身回取,所謂回馬拳也。再者,取此打彼,打彼取此,翻身倒步,左右連環。用轆轤之手,雖四面受敵何惧哉。

通背者,韓通展雄,俱肘骨一根,穿背而用。後學之前伸後曲,前出後应,突入直撞,亦名通背,是谓七長。頭錘、臀錘、俱係側用,若入叢圍,貼靠周密,亦可正用之。

膊者肩膊也,胸者挺胸也,膝者起膝也,粘拿貼靠,手脚無措,此等宜用之。

合兩肘四錘而为八短,我大丈夫也,彼丈夫也。耳目官骸,有生同俱所争者,不遇眼精手快,追赶不及耳。漳苌袼僮兓叱ぐ硕蹋瑴喩硎鞘帧km彼善招,豈能脱哉,故曰短打有招却無招也。

附:『重訂羅漢行功全譜 短打諸條歌論』封面及部分内容截图

[转载]【七长八短】之论说


十八家拳法

以太祖長拳起手  韓通之通臂拳長

鄭恩之緾封粘黏  温元之短拳精奇

馬籍之短打奇快  孫恒之猴拳活靈

黄祐之靠身難近  綿盛之面掌疾飛

金相之搕手捅拳  劉興之抅搂探手

譚方之滚漏贯耳  燕青之粘拿跌撲

林冲之駌鴦脚强  孟甦之七勢連拳

崔連之窝裡砲捶  楊滚之捆掳直入

懷德之摔捋硬磞  王郎之螳螂總敵

 

十八羅漢功

第一路    仙人拱手

第一势  雙手直舉  兩足並立

第二势  翻手舉鼎  聚氣一口

第三势  曲膝下腰  伏底施禮

第四势  仰面朝天  凹腰腆肚

第二路    霸王舉鼎

第三路    左右插花

第四路    枯樹盘根

第五路    夜叉探海

第六路    推窗亮格

第七路    韋陀献杵

第八路    老僧入禪

第九路    鐡牛耕地

第十路    青龍摆尾

第十一路    左右骗馬

第十二路    燕子啅水

第十三路    虎奔人身

第十四路    陳搏大睏

第十五路    父子請禮

第十六路    鯉魚打挺

第十七路    張遼献袍

第十八路    金鈎掛瓶

第一势  偪身交脛

第二势  迭身存腎

第三势  擎天玉柱

第四势  仙人拱手”

【技术遗法】非范旭东所著

排功终歌

行功全是要修飬 勤學操練撞捶掌

鎖住心猿按意馬 作起筋骨神氣爽

踏破鐡鞋迷人處 起定子午分隂陽

若還積成全身力 奥妙無窮非尋常

七星螳螂拳及其以前螳螂拳的傳承
王云生创七星螳螂拳以前师从李之剪学八肘、摘要、螳螂手等都是螳螂拳,他在【初祖说略】中说在创七星螳螂拳之前,云生学李公义春之华山派长拳及李公之剪之螳螂拳,吾以螳螂拳为主,综几家拳法,创出七星螳螂拳,原先之拳不叫七星螳螂拳,而这些师傅是吾当初学拳的师傅,而吾不能没有师承,也不能自己创派而忘其祖师,所以把几位师傅尊为七星螳螂拳初祖,王郎、升霄为鼻祖

在七星螳螂拳历代祖师谱中王云生写了【螳螂拳考】,大致内容为:

王郎(字法明,山西太原郡)入茅山隨師陶弘景學煉丹術,兼習佛道及拳脚,陶隐居傳狸拳於王郎。

梁武帝年間王郎創螳螂拳,第一法为雙螳螂,第一套拳名为蹦捕,其手法有三十六招,因王郎原習狸拳,故此拳中还留有狸拳手法。第二套拳名为螳螂捕蝉,最后一套拳是亂接的一套拳,称亂接或拦截。

王郎傳螳螂拳於少林寺僧三年,三年后隨師在茅山隐居修練不出。武帝大通二年正月十四日昇仙,出太宵經,並有拳術刀劍録等著作。

福居禅师(宋末时期)删集了拳術刀劍録,又增集了十八家拳法,撰写了少林衣鉢真傳羅漢短打秘钥,即所谓之少林螳螂拳。

升霄道人(山東茶縣西北蘆郷雲花觀,乾隆末年,)与少林寺僧関系頗好,學得螳螂拳,後又重集了少林短打秘钥,並有增補。

玉清(京都城西直门外白雲觀)遨游大江南北求師訪友,得昇宵傳以螳螂拳法。閆傳螳螂拳於旗人项思准,项思准傳直隶滄州白兔莊杨俊谱

李之剪(山東平度人)道光十二年經项思准介绍拜昇宵為師,學得螳螂拳。

光緖十四年至福山煙臺傳螳螂拳於王云生郝顺昌二人,傳短小柔拳於郝顺昌,傳摘要等剛拳於王云生。

三年后,李之剪北上盛京,傳螳螂拳於西門外某小之王店主

王云生郝顺昌學螳螂拳後相互交流,潜心研悟。王云生於光緖十八年初創出七星螳螂拳,隨後郝顺昌創出鸳鸯螳螂拳

 

附1:

七星螳螂拳及其以前螳螂拳的傳承

附2:
七星螳螂拳及其以前螳螂拳的傳承

 

螳螂拳的八势:骑马势、登山势、玉环步、拖趿势、悬鸡势、寒鸡势、八蹅势

【技术遗法】非范旭东所著

【技术遗法】非范旭东所著

【技术遗法】非范旭东所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