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迷時師渡悟時自渡

 派护林人 2020-03-25

師爺說:我一句話代表我五十年經驗,我不告訴你,你三輩子都不知道。

老師說:我把師爺的話當聖旨

同理心
課堂上,聆聽老師深入淺出講解太極拳之理,多年來我默默的接受,不管聽的懂或聽不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偶而,師母會半開玩笑的調侃老師:「你上課內容講了又講,我早就會背了。」雖然如此,我們還是百聽不厭。

當年透過聯合報一則小小的報導與老師結緣,與太極拳結緣,對於即將接觸的未知的領域,興奮中夾雜著些許徬徨,來不及細細欣賞太極之美,只能像一塊海綿般吸納老師的教誨。在學習的過程,我沒有自己的意見,只是專注的聽,此時此刻的小天地,內心是喜悅的,豐富的。老師說:「我們好像一張白紙,可以任由他在我們身上作畫。」

迷途的羔羊是需要被引導的。小時候,大人們總會在你身邊一再叮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逢人只能說七分。」這樣的觀念早已習以為常。老師以無比的耐心在我們心靈深處著上「無為」的色彩,在課堂上演練拳架時,經常提醒我們要順其自然,像「夢遊」一般,不要進行人為的干預。

想時不練,練時不想
處處設防,處處失防

學習傳統太極拳,始終保持單純,簡單的相信他

「忘掉你過去學過的,聽過的,看過的,甚至連作夢都不可以」

雖然有很長一段時間,不了解背後的意涵,陷入瓶頸,原地踏步,並未影響我堅定的信念。台灣是多元化的社會,太極拳百家爭鳴,在平日早晨練拳的中正紀念堂、親子公園,天天都有練習太極拳的音樂在我身邊響起,這音樂來自於隔壁的一個太極拳的團體,他們練習的拳架涵蓋了13式、24式、37式、42式、簡易太極拳、太極劍、太級扇等,引不起我的興趣去觀察或比較,我只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換個角度想,也許我比較懶,我的小天地裡只存在37式傳統太極拳,十年如一日,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如今回首,焉知非福。

上課時,總是看到這樣的畫面,一群學生圍繞在老師的周圍聚精會神的聽,人人一副「心領神會」的表情,每個人很認真的去瞭解老師想要表達的意思,在尋找的當下,自我的意識不見了。「路上的石頭被移開了」,「不丟、不頂、不斷、不抗」,此時,老師的話語似仍「餘音繞樑」,若有所悟,這不就是心連心的感應嗎?有了「彼此認同又能相互理解的心」慢慢地去培養、呵護,時機成熟時,自然有老師在觀念上、方向上加以指導、點破。

恭敬心
閒來與小孩家教或任教於大學的師兄聊天,深深覺得現在大學生求學態度很糟糕,自動自發的精神也很欠缺,生活又散漫。近來在報章上偶然看到一位大學講師投稿,他這樣形容:「上課時,黑板常常沒擦,老師在擦黑板時也沒人主動幫忙。學習成績不理想時,多數不知反求諸己,嫌課程內容太多,嫌考題太難,嫌東嫌西,就是不問自己過程中付出多少。但要拜託老師寫研究所推薦甄試用的推薦函時,卻急如燃煤的當天或第二天就要。」看了不禁感慨時下大學生的讀書風氣。

老師拜師爺為師,接受的是非常「傳統」的教學方式,他的學習心態是全然不同,他特別提到:「我是以當年在大陸不同時空背景下,學生對老師必恭必敬,有事弟子服其勞,這種很傳統的方式跟隨師爺學習太極拳。」

原來「尊師重道」,人人皆曉的傳統觀念,所呈現出來的內涵,差異如此之大。過去被視為『常態』的侍奉老師的種種作為,在現今的社會可能立刻被冠上『虐待』學子的罪名。過去的教育是『不打不成器』,如今是主張『愛的教育』,禁止體罰,只可以「言教」,不可以「身教」。

心中的想法與觀念,影響著人的起心動念,『改習慣』這個動作不只是針對拳架或拳理而言,更應在對待老師的觀念上起了作用。神龍山莊的存在提供了能讓大家『身歷其境』回歸從前的修行道場,在老師內心深處也許有著某種深深得期許吧!

其實,接受新時代的觀念,並不意味著舊時代的觀念是錯的,只是你要懂得擺對位置,選對邊。傳統太極拳,非知識的傳遞,是道統的傳承。非技法的訓練,是心法心傳。懷著感恩、謙卑的這顆心,誠意正心請求老師傳道、授業、解惑,觀念上自然能體會順而不逆,柔而不剛,恭敬而不隨便,反求諸己而不惡意批評,惜福而不忘本。在潛移默化中與太極拳之理相應、相合。

耐得住寂寞
春節過年,他鄉的遊子紛紛返回家鄉與家人團聚,除夕夜晚,家家戶戶圍爐吃年夜飯,熱鬧滾滾迎新年。這時一些無家可歸的單身漢就顯得份外寂寞冷清,往往會強烈地懷念起那些充滿年節氣氛的聲音與味道。

學習傳統太極拳,每個人目的各有不同。有的人為了健康,有的人為了興趣,有的人為了防身。初學者,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因為白紙一張,缺乏經驗,往往不知錯在哪裡,如何改錯,只知一再的被糾正,造成很大的失落感。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當拳架動作有了「遊」起來的韻味,頓時覺得真理「近在眼前」,當拳架動作不順時,真理又「遠在天邊」,真是求之不得有求不得苦,若求得了哪天失去了,也是一種苦,這顆心起起浮浮,反反覆覆,如洗三溫暖。

從小喜歡看武俠小說,常見書中男主角,因仇敵追殺,深陷險境,眼看難逃殺身之禍,卻絕處逢生,遇高人搭救傳授絕藝或巧得武功秘岌練成絕世武功。雖然只是小說情節,頗能滿足自己青春時期的憧憬。後來因緣巧合接觸了「純」道家傳統太極拳,練了內功心法,才知所練功法皆為道家密傳,數千年來,代代相傳,獲此殊勝機緣之歷代祖師都是萬中選一之奇人異事。若時光倒流,憑我的資質哪有此福份可享。幸得老師題察時代背景不同,慈悲開放門戶,小子因此僥倖學得一二,親身體驗祖師爺修道之艱辛與超乎常人之智慧,今生能與太極拳結緣,得聞正法,是何其有幸!想及此,祖師爺常伴左右,又何來寂寞之有?

生命中,有太多「不能自主」的經驗,當我們面臨困境的時候,總會渴望出現轉機,「老」「病」「死」是人生無法避免之事,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年青時,一場不知名的怪病引發長達十多年的病痛艱熬,親臨生命逆境時才體認健康的重要,服完兵役,逐漸認命必須承擔生命中不可知的宿命,此時一位老中醫師的藥使得病情出現轉機,當時心中升起另一個念頭,若能改變體質,不再為病魔所困,可能只有太極拳才辦得到,因為它既稱內家拳,理論上應是由內而外的功夫。師爺說:

太極拳最好了,能吃、能喝、能睡、能玩,下一分鐘要走,前一分鐘還在進步。

師爺稱許練太極拳是一種享受,一種快樂。然而,太極拳有它調皮的一面,夢裡尋它千百遍,醒來仍是霧裡看花摸不透;也有體貼的一面,在你窮途末路之際,以熱情撫慰你的心靈,帶給你溫暖,信心,希望,啟示,所以他一直是我的良師益友。時至今日,太極拳已成為我身心最有力的依靠,早不知寂寞為何物。

有則執著,無則落空
在一次神龍聚會中,有一位師兄問起:「練拳時有雜念,無法平靜下來,該怎麼辦?」我直覺的回答:「自已改拳架都來不及了,那有時間胡思亂想。」後來據告改變觀念後已大有改善。

煩惱人人都有,看看莊子的哲理能不能化解這惱人的雜念,現在讓我們進入這則小寓言:

大馬之捶鉤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大馬曰: 「子巧與?有道與?」 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鉤,於物無視,非鉤無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長得其用,而況乎無不用者!物孰不資焉!」(知北遊篇)

楚國大司馬家中,有一位製作腰帶帶鉤的老人,他已經八十歲了,功夫卻沒有絲毫差錯。大司馬問他:「你是技巧好呢,還是領悟了祕訣?」他回答:「我有自己奉行的原則,我二十歲時,就喜歡做帶鉤,其他東西都不看,對其他外在事物,什麼也看不到,對於帶鉤卻沒有不仔細觀察的,這是我用心的結果,對其他東西都不用心,所以能一直用心於帶鉤,我都能夠如此,何況是無所不用心的人,萬物怎麼會不幫助他呢!」

莊子達生篇有一則動人的故事:
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痀僂者承蜩,猶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有道也……,吾處身也,若厥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 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 」

孔子去楚國時,經過一片樹林,看到一位彎腰駝背的老人,這老人用竹竿向樹上黏蟬,好像在地上撿東西那麼容易。孔子請教他:「您技巧這麼高明,有什麼訣竅嗎?」老人說:「我有訣竅。我站穩身體,有如斷木;舉起手臂,有如枯枝;天地雖大,萬物雖多,我只知有蟬翼 我不胡思亂想,不看萬物而只見蟬翼,怎麼會黏不到呢?」 孔子回頭對弟子們說:「用心專一,可以通神,說的正是這位彎腰駝背的老人家吧!」

老人,是這麼的專注,他的眼中只有蟬翼,他已忘了有形的身體,蟬的眼前只見斷木,只見枯枝,他化身為天地,與蟬共舞,蟬本來就是棲息在樹上,樹是它的安樂窩,生活在樹上,是再自然不過的一件事,蟬失去了戒心,它以為老人是一顆樹,它相信樹不會侵犯它的身體,它覺得生活在樹上是多麼的幸福安全,可以安渡此生,只是當它知道時,驚覺不對時,它已經離開了樹,蟬已經被拔了根。

多年前有一次在老師家中茶室喝茶聊天,我談起早晨與師兄在公園練習推手,學生與老師的對話:

學生:「我似乎體會到不動手的滋味了!手好像完全不動了,只是隨著身體動,記得當時我是很專注的。」

老師:「對了,你專注,所以鬆了。」

這是一個奇怪的答案,專注與鬆有何相關?雖然老師的回答,讓我的腦袋一時「連」不起來,但是這一點一撥的幫助非常重要,莊子達生篇說:「當心是正確的,讚成與反對就被遺忘了。」我想藉莊子的話說:「當心是專注的,有與無就被遺忘了。」

問己的功夫:吃虧就是佔便宜,不吃虧就不佔便宜
一般我們談到吃虧,不外是明虧與暗虧,很多人說的好聽,我寧可吃明虧,也不吃暗虧,實際上是明、暗虧皆不吃,但是老師是這麼說的:「太極拳是走陰柔勁,是徒手博鬥的最高謀畧。」換言之,它專門教人吃暗虧的,所以才會應了師爺這句話:「打人的叫救命。」

練拳要依理如法,聽老師講理,經過日積月累,自己可以如數家珍,也可以對人指指點點,是自我陶醉吧!棋高一著,笨手笨腳,一旦與人搭手推理(推手),卻處處受制,有行不得也之苦,說來說去,這還是眼睛的功夫,大夢初醒時,一切仍停留在「聽功夫」的階段。

禪宗師父曾說:「過去有許多人研究禪的語錄、公案,甚至講出許多名堂,好像很懂,開悟是怎麼回事,其實了不相關。」

你跨出去了嗎?推手第一步是「學輸、學吃虧」,師爺是這麼說的,一路跌跌撞撞走來,前前後後看到許多同門進了門又自動離去,有的人肯下苦功,但只重發勁;有人天資聰穎,悟性很高,唯遇到推手技不如人,推兩三下就喊停了,顧左右而言他;有的再怎麼用功,還是不得其門而入;有的雖已摸到了門,卻停滯不前;另有一種人,以為掌握到了竅門,自我膨脹,過河拆橋。

一般而言,有二種人,一種人遭遇挫折,失去信心,起了疑心,有了分別,因此意志動搖,以為老師不肯教;另一種人急功近利,走投機路線,只想得,不肯捨,最後鑽牛角尖,就此想不開而步入歧途。

多年來眼看許多人在老師門前進進出出,有的人「忙來忙去」,有的人「盲來盲去」,到底是為誰辛苦為誰忙啊!楊師兄與我在這股洪流中,也無法自外於他人,除了了解別人失敗的原因,也不忘檢討自己。正如「上半夜想想別人,下半夜想想自己。」

佛說:「奇哉?奇哉?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中國人很愛面子,我們都戴了一頂「假面具」在臉上,不肯以「真面目」示人,這種微妙的心裡使我們執著於虛幻的面子,牢牢不放。每逢練習推手發勁時,往往因面子作祟而僵持不下,最終演變成很無聊的「鬥牛」。

當你企圖保住面子,你流失了太極拳之理。
當你縱容自我意識,你摒氣了捨已從人。
當你一心想贏時,你忘了問已的功夫。
當心有罣礙時,一切都走樣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前人的教訓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我們誠懇的面對自己的缺點,約法三章,放下身段,學習「吃虧」的精神,有錯先問自己,不計較得失、勝負,只在乎太極拳之理有沒有被遵循,改正錯誤的習慣,努力發掘背後潛在的原因,不厭其煩提醒對方,互相鼓勵打氣。

小捨小得,大捨大得,取和捨何時發生。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當什麼都不計較、不在乎時,還有什麼能擾亂你的心呢?你肯捨得「有力不用力」、「有手不用手」,你將發現得到更多-「足欲向前先挫後」、「退步原來是向前」。當下一念取捨,你取的是「道法自然」、還是虛幻的「面子」。

關關難過,關關過:機會是留給做好準備的人
突如其來的一個意外,你被挑中挨老師三拳、三肘、三腳,當下的你,是惶惶不安,心裡感覺噩夢一場?還是像中了樂透頭獎一時熱血沸騰,衝了出去呢?這樣的場景可遇不可求,不是經常看得到,一年出現一次已是大飽眼福。老師心血來潮,考驗一下學生的「接勁」能力,也是試試你「鬆」了沒有?幸運的話,其中一拳、一肘、一腿頓時打開你的瓶頸,使你若有所悟。但是,在這之前,問問自己準備好了嗎,可以隨時「披掛上陣」了嗎?

如果你準備好了,老師會知道的,「你一進門,有沒有練,我已知道了」。既然逃不出老師的法眼,那就趕緊下功夫吧!功夫人人會下,各有巧妙不同。學習傳統太極拳,老師教的東西很多,感覺很幸福,只知不斷的追逐、擺盪在拳架、推手、內功、發勁之間,看似有效,其實疲憊。一段時間之後,老師很失望的說:「你們都練皮了」。

問題出在哪裡?僵局必須打開,否則,愈練愈是「皮皮剉」,更別提那年那月才等到那神奇的三拳、三肘、三腿。我已經等不及了,還是回歸源頭,務實點吧!經過歸納再歸納,篩選再篩選,得到的理由是簡單的「知道的太多,練到的太少」。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楊師兄與我開始了「練功夫」的歲月,我成了早起的鳥兒,兩人約好每天公園相見,面對全新的開始,太極拳「不變,不易」之理合法的成了「第三者」,因為它是公平的,它是無私的,它是客觀的,它也是最佳顧問,練習中,我們必恭必敬請問它:「這個動作對嗎?可有冒犯之處」?如有「失禮」,趕緊互相檢討,一改再改,努力累積得來不易之經驗,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學問,卻相當管用。

機會送上門,不可錯過。上課時,老師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手勢,可能暗藏玄機;示範動作時,找你往牆上摜,有時推推手,有時要你摸他一把,(體會裡邊的自然蠕動),雖然摸了仍是似懂非懂,摸得到自己卻做不到,心裡有點沮喪,「管他的」,不會讓你白摸的,種子已經埋了下去,對的感覺流進了,繼續做好準備工作吧!時機成熟時,火花自然會蹦出來。

春節過年,給老師拜年,閒談中老師再次提到道家有一句名言:「不怕入迷,只怕覺遲」。距離上次聽到這句話,相隔多年,這次聽來另有一番感受。太極拳本身就是要我們去落實、去體會,把追求、執著的念頭放下,老老實實「依理如法」的練,在「小地方、看不到的地方」討消息,消息自然會出現。它不曾離開你,一直都在你眼前,只是你自己看不到,還在問東問西。讓你寧靜的心去覺知它,只怕覺遲,更不可「不知不覺」。

靈雲志勤禪師看到桃花而悟到,寫了這首禪詩「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這意思是說他三十年來一直尋求開悟,可是都失敗了,一直到那天驀地看到桃花,終於悟道,再也不迷惑了。

我很喜歡這首詩的意境,禪師尋劍的過程,有如我學拳的體驗,多年來尋尋覓覓,一次又一次遇到無情的打擊,心裡非常悲哀失落,雖然如此,一次又一次的看到枯木抽枝,感到消息的出現。幸而有楊師兄與我作伴,互相加持,堅持到底,路再怎麼難走都不放棄,學習「烏龜精神」,一天一張紙,一步一腳印,雖然關關難過,還是期許自己關關能過。

刊登於 2004 年首屆國際神龍日特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