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海藻
别名:大叶海藻 采收加工:夏、秋季由海中捞取或割取,去净杂质,用淡水洗净,晒干。 药用部位:藻体 产地:辽宁、山东的黄海和渤海沿岸 科:马尾藻科 原植物:海蒿子 植物情况:多年生褐藻

暗褐色,高30-100cm。固着器扁平盘状或短圆锥形,直径可达2cm;主轴圆柱形,幼时短,但逐年增长,两侧有呈钝角或直角的羽状分枝及腋生小枝,幼时其上均有许多短小的刺状突起;叶状突起的形状,大小差异很大,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和线形均有,长者可达25cm,短者只2cm,宽者可达2.5cm,有不明显的中脉状突起,并有明显的毛窠斑点,狭者只1mm,无中脉状突起,也无斑点,全缘或有锯齿。 
在线形叶状突起的腋部,长出多数具有丝状突起的小枝,生殖托或生殖核即从丝状突起的腋间生出。气囊生于最终分枝上,有柄,成熟时球形或近于球形,顶端圆或有细尖状凸起,表面有稀疏的毛窠斑点。 生殖托单生或总状排列于生殖小枝上,圆柱形,长3-15mm或更长,直径约1mm。 海藻药材性状:皱缩卷曲,黑褐色,有的被白霜,长30~60cm。主干呈圆柱状,具圆锥形突起,主枝自主干两侧生出,侧枝自主枝叶腋生出,具短小的刺状突起。初生叶披针形或倒卵形,长5~7cm,宽约1cm,全缘或具粗锯齿;次生叶条形或披针形,叶腋间有着生条状叶的小枝。气囊黑褐色,球形或卵圆形,有的有柄,顶端钝圆,有的具细短尖。质脆,潮润时柔软;水浸后膨胀,肉质,黏滑。气腥,味微咸。 

优等品以色黑褐、盐霜少、枝嫩无砂石者为佳。 海藻药性: 【本经中品 海藻 味苦寒。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症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水肿。落首。】 味咸,性寒,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而泄痰,软坚而消痞。 《伤寒 》牡蛎泽泻散(方在牡蛎)用之,治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以其利水而清热涩也。 海藻咸寒下行,走膀胱而通水道,善疗奔豚脚气、气鼓水胀之疾,而软坚化痞,尤为擅长,且凡瘿瘤瘰疬、㿉(疒贵)疝症瘕,一切痈肿坚顽之病皆医。 【本经原文】味苦,寒,无毒.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症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水肿。生东海池泽。一名落首。 【产地】产海岛中,为藻类之产于海中者,种类颇多,入药用马尾藻。 【性味】味咸,性寒,无毒。 【主治】海藻为除热软坚要药,主瘿瘤瘰疬,治瘫肿老痰,通血脉,利小便。 【别录】疗皮间积聚,暴溃瘤气,结热,利小便。 【甄权】辟百邪鬼魅,治气急心下满,疝气下坠,疼痛卵肿,去腹中幽幽作声。 【用量】普通一钱至三钱。 【禁忌】脾家有湿者忌。 【纤雪堂】 亳州实体中药店铺,9000多种中药材,道地无硫品质保证,出售各类冷背奇中草药。 【容川】海藻昆布皆生于水中,味微咸,又具草之质,是禀水木二气而生,故能清火润肝。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稍凉,切段,晒干。 【性味】 苦、咸,寒。 【归经】 归肝、胃、肾经。 【功能主治】 软坚散结,消痰,利水。用于瘿瘤,瘰疬、睾丸肿痛,痰饮水肿。 【用法用量】 6~12g。 【贮藏】 置干燥处。 【注意】 脾胃虚寒蕴湿者忌服。 1.《本草经集注》:反甘草。 2.《本草经疏》:脾家有湿者勿服。 3.《本草汇言》:如脾虚胃弱,血气两亏者勿用之。 【各家论述】 1.张元素:海藻,治瘿瘤马刀诸疮坚而不温者。《内经》云,咸能软坚。营气不从,外为浮肿,随各引经之药治之,无肿不消,亦泄水气。 2.《纲目》:海藻,咸能润下,寒能泄热引水,故能消瘿瘤、结核、阴肿之坚聚,而除浮肿、脚气、留饮、痰气之湿热。使邪气自小便出也。按东垣李氏,治瘰疬马刀散肿溃坚汤,海藻、甘草两用之,盖以坚积之病,非平和之药所能取捷,必令反夺,以成其功也。 3.《本草崇原》:海藻,其味苦咸,其性寒洁,故主治经脉外内之坚结。瘿瘤结气,颈下硬核痛痈肿,乃经脉不和而病结于外也。症瘕坚气,腹中上下雷鸣,乃经脉不和而病结于内也。海藻主通经脉,故治十二经水肿,人身十二经脉流通,则水肿自愈矣。 4.《本草新编》:海藻,专能消坚硬之病,盖咸能软坚也,然而单用此一味,正未能取效,随所生之病,加入引经之品,则无坚不散矣。予游燕赵,遇中表之子,谈及伊母生瘿,求于余,余用海藻五钱,茯苓五钱,半夏一钱,白术五钱,甘草一钱,陈皮五分,白芥子二钱,桔梗一钱,水煎服,四剂而瘿减半,再服四剂而瘿尽消,海藻治瘿之验如此,其他攻坚,不因此而可信乎。 5.《本草便读》:海藻,咸寒润下之品,软坚行水,是其本功,故一切瘰疬瘿瘤顽痰胶结之证,皆可用之。然咸走血,多食咸则血脉凝涩,生气日削,致成废疾不起者多矣。 6.张寿颐:海藻,咸苦而寒,故能软坚散结。瘿瘤结核,皆肝胆火炎、灼痰凝络所致,寒能清热,固其专长,而阴寒凝聚之结核,非其治矣。痈肿瘕,多由血热淤滞而生;腹鸣水肿,更多湿热停顿之候,凡此诸症之属于阳实有余者,固可治之,而正气不及,清阳不运诸症,不可概施。《别录》特提结热二字,最当注意,非谓阳虚血疯之瘤痈肿,及寒水泛溢等病,皆可以此统同论治也。十二水肿,盖以十二经而言,诸经积水,固皆有湿热不利之一候,此类寒滑泄水之药,固可用之。又甄极谓治心下满,疝气下坠疼痛,卵肿;李《海药本草》以治奔豚气,脚气,水气浮肿,皆当以热壅有余一面而言,正与肾水泛滥之奔豚,及寒水凌心、寒疝结痛诸症,两得其反,此皆读古人书者,不可不辨之门径,非谓凡此诸病,不问虚实寒热,皆以此物一例通用也。 7.《本经》:主瘦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瘕坚气,腹中上下呜,下十二水肿。 8.《别录》疗皮间积聚,暴,留气,热结,利小便。 9.《药性论》:治气痰结满,疗疝气下坠,疼痛核肿,去腹中雷鸣,幽幽作声。 10.孟诜:主起男子阴气,常食之,消男子疾。 11.《海药本草》:主宿食不消,五鬲痰壅,水气浮肿,脚气,奔豚气。 12.《本草蒙筌》:治项间瘰疬,消颈下瘿囊,利水道,通癃闭成淋,泻水气,除胀满作肿。 13.《现代实用中药》:治慢性气管炎等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