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 ‖ 一名37岁退休妇女社交恐怖症治疗历程

 泊恩心理 2020-03-25

01

社交恐怖症

你是否也有这些问题?总是喜欢独处,即使和群体一起行动也躲在角落里不大参与讨论;比起电话更喜欢用打字的方式交谈;不喜欢外出参加集体活动,更倾向于独自在家休息放松等等。不少体验过以上状况的人会说自己有“社恐”,那么这些真的是“社恐”,也就是社交恐怖症吗?

社交恐怖症是一种持续性的,不合实际的对暴露于社交情境中而引起的强烈恐惧感。

患有社交恐怖症的人经常试着回避那些有可能被别人评价的场合或情形,相比害羞的人,患有社交恐怖症的人更倾向于回避社交情境,在社会交往方面感觉更不舒服,在他们的生命中,会更长时期的经历这些症状(Turner, Beidel, & Townsley,1990)

其实通过一定的心理治疗或其他的方法是可以有效治疗社交恐怖症的。以下是一名37岁退休妇女的社交恐怖症治疗历程,为保护个人隐私和其身份,患者的名字和部分个人信息已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

02

案例

王女士(化名)经常担忧“自己脸红的样子被他人看到”,导致她无法和他人正常交流,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就诊后,精神科医生诊断王女士患有社交恐怖症。

在接受了以个体加小组形式的认知行为疗法后,王女士的生活状况得到了巨大的改善。现在王女士已经能够正常社交,生活走向正轨。

 背景

王女士,37岁,是一位提前退休的无职的妇女。她和父母以及大自己四岁的姐姐从小在一个小城市里长大。父亲有强迫症病史,在王女士接受治疗初期时去世。

王女士因为性格害羞内向,从小就不擅长社交。王女士小时候因容易脸红被同学嘲笑,经历过校园暴力,发展出社交恐怖症。王女士非常害怕被他人看到自己脸红的样子。比如在她上学期间,需要在全班面前进行演讲的时候,她会脸红并且感到十分焦虑、恶心,几乎无法开口说话

症状最严重的时候,在亲密的家人朋友面前她也会脸红。对此她使用了大量的安全行为 (Safety Behaviours),比如穿高领衣服用头发挡住自己的脸还会尽量逃避参加任何聚会或进入社交场所

除了社交恐怖(Social Phobia)外,王女士还曾患有进食障碍和强迫症。在12岁的时候,她患上进食障碍,开始反复控制自己的饮食习惯,过度节食。她的父母带她去看医生,强迫她再次进食,如果她不进食,就要被监禁在医院病房里。

在她妥协并重新开始进食后,她开始对自己生活的其他行为产生了强烈的控制感,这也加重了她的强迫行为。

 治疗史

王女士曾在出现过一次精神失常的表现,到医院进行诊断后,被确诊为强迫症,并进行药物治疗(帕罗西汀,Paroxetine)。然而治疗效果并不明显,症状多次复发。

她表示提前退休对她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帮助,因为工作会让她感到焦虑并加重她的强迫症状。除此之外,她还表示在去外地学习期间,自己的症状几乎完全消失,她猜测是因为远离了过去的环境、摆脱焦虑源的关系。然而,在回到故乡后,所有症状又再次出现。

 诊断工具

以下诊断工具在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后续跟踪中被使用:

  • 贝克抑郁量表(第二版)(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 second version, BDI-II)

  • 贝克焦虑量表 (Beck Anxiety Inventory, BAI)

  • 社会交往焦虑量表(Social Interaction Anxiety Scale, SIAS)

  • 社交恐惧量表 (Social Phobia Scale, SPS)

  • 症状自评量表SCL-90R (Symptom Checklist-90-Revised, SCL-90-R)

  • Sheehan残疾量表 (Sheehan Disability Scale, SDS)

诊断

王女士被诊断为社交恐怖症 ,主要症状表现包括害怕脸红、心悸、出汗、发抖或抽搐、恶心、胃部不适、发热、头晕、以及害怕自己会失控。以上症状除了害怕脸红被评估为非常严重外,其他症状皆被诊断为严重(ADIS-IV)。除此之外,王女士还患有频繁性的偏头疼以及神经性头疼。

治疗方法

王女士接受了以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CBT)为基础的高强度个体与小组治疗项目(治疗过程项目安排如表格)。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教育、调整负面思维、暴露疗法、调整功能失调的假设等。

结果

治疗师会在每次单人面谈、小组治疗以及之后的回访中对王女士进行测量评估,测量内容包括她的焦虑、抑郁、逃避性行为以及负性思维。在小组治疗完成后,王女士的临床评估数据有显著改善(如下图所示)。王女士的社交恐怖症和其他精神症状都有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有效提高。

社交恐怖症个人测评结果

王女士本人也表示对本次治疗非常的满意。在问卷调查中,王女士给“治疗满意度“评分打四分或五分(五分满分),在成果测评中全部打五分(五分满分)

03

结论

在本篇案例中,王女士积极的参加并配合治疗,使王女士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她自觉在治疗后持续使用治疗过程中学习到的认知技巧,从而让自己在治疗后也能持续受益,并有效改善自己的症状。

如果您或身边的人也出现和王女士类似的症状,请及时向专业工作人员求助,并主动配合医生或治疗师的工作,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除此之外,患者也可以多注意以下几点:

  • 注意个人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习惯也可以改善心理健康,保持规律的作息,稳定的睡眠和健康的饮食对患者来说也十分重要;

  • 学习放松技巧。除了配合治疗外,在日常生活中患者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活动帮助自己缓解焦虑的神经和身体,例如冥想、深呼吸练习、瑜伽等活动;

  • 学习以积极的态度看待问题。恶性循环的消极想法是让患者产生焦虑的元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积极、可信、可替代消极想法的内容罗列出来,从而建立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困难;

  • 参加互助小组或社群。可以寻找有同样或类似问题的互助社群,与有相同问题的人分享、交流,从而获得信心;

  • 与可信赖的家人朋友交流。如果不敢和陌生人交流,可以尝试与亲密的家人或者朋友交谈,将自己的烦恼向他们倾诉,从而获得支持。

 关于泊恩

泊恩心理PsyBene是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以及循证心理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 EBP)为基础的临床精神心理专科门诊,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临床证据、高度负责的精神为根本,致力于为每一个来访者提供“科学循证”的精神卫生服务。

泊恩心理竭力帮助更多人正确认识精神心理问题,纠正对精神心理问题人群所抱有的偏见,了解精神卫生常识并预防心理问题。

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或困扰,可直接通过下方二维码与我们联系,泊恩心理全力为您服务。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阅览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 (DSM-IV).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Beck, A.T. & Emery, G. (1985). Anxiety disorders and phobias: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USA: Basic Books.

Beck, A.T., Rush, A.J., Shaw, B.F. & Emery, G. (1979). Cognitive therapy of depressio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Campbell, D.T. (1979). “Degrees of freedom” and the case study. In T.D. Cook & C.S. Reichardt (e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evaluation research, (pp. 49-67). Beverly Hills, CA: Sage.

Campbell, D.T. & Stanley, J.C. (1963). Experimental and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 for research. Chicago, Rand McNally & Co.

Elliott, R. (1983). "That in your hands ...": A comprehensive process analysis of a significant event in psychotherapy. Psychiatry, 46, 113-129.

Kazdin, A. E. (2007). Mediators and mechanisms of change in psychotherapy research.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3, 1-27.

Kazdin, A.E. & Nock, M.K. (2003). Delineating mechanisms of change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therapy: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research recommendation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4, 1116-1129.

Strupp, H.H., Horowitz, L.M. & Lambert, M.J. (eds.) (1997). Measuring patient change in mood, anxiety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s: toward a core battery. Washingt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Twaites, R. & Freeston, M.H. (2005). Safety-seeking behaviours: fact or fiction? How can we clinically differentiate between safety behaviours and adaptive coping strategies across anxiety disorders? 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Psychotherapy, 33, 177-188.

Weems, C. F. & Silverman, W. K. (2006).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control: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ysregulation in childhood anxiety. Journal of Affecive Disorders, 91, 113-124. 

〓 泊恩声明 〓 

深圳泊恩临床心理专科门诊部对于该文章拥有著作权及其他相关权利,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改编、转载,该文章由北京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担任法律顾问。

医疗建议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人士或前往医疗机构。对这篇文章有任何的疑问或者建议,欢迎通过公众号联系在线客服提交反馈。

✨一次分享,帮助每一个有需要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