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村温州平阳仙口古村,千年古县发源地,横屿船屯神山寺

 闲庭斋阁 2020-03-25

浙江温州,平阳,仙口古村。

位于海西镇宋埠社区,一个浙南东临大海枕靠青山的静美古朴村落,被称为是平阳千年第一古村。

仙口村因山得名,地处万全平原东南方,旧属七都,东临大海,南枕仙口山。民国《平阳县志》载:“仙口山,东枕大海,本名横屿”。相传晋代葛洪炼丹的仙坛就在仙口山上。清代平阳诗人张綦毋《船屯渔唱》云:“赤米尝新六月中,登场最怕雨兼风。纵无百亩礁头闪,仙口须防挂破篷。”

仙口村是平阳县的发源地,系平阳第一古村,平阳置县之初,县治是设在仙口的。据《乾隆·平阳县志·沿革》载:“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析安固(瑞安市旧名)之南,横屿船屯之地,置县曰‘始阳(今仙口)’,四年(283年)改横阳县,乾化四年(914年),始改名平阳。”

平阳县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从这个背靠神山,东濒东海的仙口村开始。仙口,是一个在温州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地方,早在平阳建县之前的三国东吴赤乌二年(239),孙权在这里设置船屯,驻扎水兵训练水军,并聚集停泊众多的船舶,北联沪宁,南通闽粤,对促进温州地区海运发展和经济交往起到了一定作用。

三国东吴时,浙江横屿、福建温麻、岭南番禺曾被称为三大造船屯。平阳县原名横阳县,取此横屿、阳屿之名。明洪武元年(1368),为防海患,仙口村建过仙口城,洪武二十年,迁往墨城。当时仙口港“可泊万船”,造船业盛极一时,所造之船舶除供政府官员使用外,还有大量船只驶往沿海及长江沿岸各地,承载了商业和交通的双重使命。

岁月砥砺,沧海桑田,一千多年过后当年繁荣的造船基地、大港口现已难辨容貌,横屿逐渐积淤成陆,形成“万全”水乡,万全便是由“万船”谐音而来。

如今的仙口村,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古老的村落傍着群山,守望田野;粉墙黛瓦,石臼木椽,如果不是有记载,极少有人能猜出它们的年龄。

村落中幽静古朴的老街,始建于明末,走了数百年的时光,如今要凭着两旁的老屋才勉强拼凑出它的轮廓。老屋均是木质结构,雕花隔栏古朴精致。

仙口村西边的一条溪流,据说这是一条护城河。这条沿山而下的护城河,养育着仙口村世世代代的儿女。护城河静静的从门前淌过,在不远处仙池畔的无味书屋则为这儿增添了不少书卷味。

仙口村的村后,有神山禅寺,始建于唐朝乾符年间,明弘治《温州府志》载:“神山院,在仙口叶岙,唐乾符二年(8745)开山,久道者建院,后有石洞、葛仙丹灶、石棋盘尚存。”。神山寺原在神山山麓,后迁建村东。几经盛衰,曾在清康熙、宣统年间重建过,后又衰落。是平阳古老的寺庙之一。寺后还有仙人洞、仙人脚印、晋代葛洪炼丹灶、仙池、石棋盘和仙人板罾基等遗址。特别是仙人洞,非常有名气。《重建神山禅寺碑记》写道:“石洞遗有晋葛仙之炼丹灶、石棋盘而名之”。

南宋从政郎林景熙避寇乱寄居仙口时曾到神山寺访僧,后来还专门写了一首《神山寺访僧》诗:“独客无清伴,高僧住别村,空山卓锡影,断石系舟痕,风细松生籁,沙虚竹走根,小亭闲坐久,日落啸孤猿。”流传至今。

另外,仙口村还有一条风门岭古道,因最高点是风门头,山势形成一个隘口,正好面临东海,背向飞云江,长年海风嘶鸣,故得名。它作为仙口和外界联系的重要道路,是古时西湾通往平阳的主要通道,也是海鲜等货物入平阳的主要通道。相传三国西晋时期已建成,是平阳历史最为悠久的古道。古道上的石板也许是就地取材,其形状各异,比较原生态,古道两旁种满枫树,沿路有助福亭、风门头宫、伏龙寺、龙王禅寺、樟木潭、明代烽火台等历史遗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