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府逐瘀汤的临床运用探讨

 天涯浪子虎 2020-03-25
摘要 目的:通过使用血府逐瘀汤临床指征对于因气滞血瘀而导致的各种疾病起到“异病同治”之功效。方法:对符合是实证、里证有瘀血者均宜用血府逐瘀汤,包括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科疾病。结果:只要是由于瘀血而致各种疾病均可用血府逐瘀汤。结论:血府逐瘀汤对各系统的实证、里证有瘀血者均有“异病同治”之功效。
  关键词 异病同治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是王清任《医林改错》中应用最广泛的方剂。血府逐瘀汤虽源于桃红四物汤、四逆散的结合,但效用有别,并高于两方。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桃红、红花活血袪瘀;牛膝袪瘀血、通血脉,并引瘀血下行,为方中主要组成部分。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枳壳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生地凉血清热,配当归又能养血润燥,使袪瘀而不伤阴血;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次要组成部分。本方不仅引血分瘀滞,又能解气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袪瘀又能生新,合而用之,使瘀去气行,则诸症可愈。
  用血府逐瘀汤制作的静脉注射用针剂,在试管内无缩短复钙时间、凝血酶元时间和凝血酶凝固时间的作用,但有抑制ADP诱导家兔血小板凝聚和促进血小板解聚作用,有复活肝脏清除能力作用。实验研究报道活血袪瘀药有增强吞噬细胞功能作用,以及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氧化作用,所以血瘀逐瘀汤主要作用可能与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功能有关,使促凝血物质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等抗凝血物质及时被清除,而全部或部分的消灭形成本症的触发因素,在此基础上,使病情逐渐逆转而获治愈。
  口服血府逐瘀汤可使颅压下降,症状改善明显,同时防止凝固点的血液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而发生梗阻性脑积水。另外,还可减轻出血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对颅内大血管的刺激,有效预防和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特别是对Ⅲ、Ⅳ脑室积血效果较好,注入生理盐水可保持颅压稳定的及正常脑脊液循环,又能稀释血性脑脊液,预防出血后蛛网膜其他、减轻脑水肿及抗自由基的作用[1]。
  使用本方的诊断标准:①色素改变:颜面口唇巩膜色暗有瘀斑,舌有瘀点,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有紫癜。②疼痛:痛有定处,夜痛甚,拒按,有灼热感。或久痛不愈。临床凡患者病症为实证、里证,而又具上述主要指征者,即可诊为瘀血,治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主之。包括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疾患,皆有疗效。
  治疗方法:①心血管疾病: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等症,见心胸刺痛、头痛、气短烦躁、口唇发绀、脉沉或结,舌有瘀点,适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本方主要作用活血袪瘀,配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强通阳散结作用,肺心病宜加萎皮宽中散结,薤白通阳散结,水蛭以逐瘀散癓通经。本方主治高血压,脾肾阳虚加地黄饮子。肝肾阴虚加一贯煎,肾阴虚而肝阳上亢者加六味地黄丸。②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肝炎如见面色黧黑,肝脾肿大,痛如针刺,唇暗,舌有瘀点,脉弦细,可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本方为活血袪瘀的主方,但缺清肝热祛湿之药。故使用时加绵陈、夏枯草、车前草以清热袪湿治疗慢性肝炎。本方加丹参、内金以加强活血袪瘀作用,鳖甲以滋阴潜阳,治疗肝硬化也有一定疗效。本方加香附、乌药、枳壳等疏肝行气止痛药,治疗慢性肥厚性胃炎。③外科疾病:最常见脑震荡后遗症,其表现为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手术后长期发热伴有局部疼痛,面色不华,消瘦、疲乏、便秘、尿赤、脉弦细,属血瘀发热,宜用本方加北芪,党参等以达到扶正袪瘀作用。④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头痛、偏头痛见有疼痛顽固,部位固定。常用本方加全蝎、蜈蚣以加强息风镇痉。能收到满意疗效。胁间神经痛可加入郁金、香附、旋覆花行气解郁止痛。⑤妇科疾病:月经不调其色紫黑或有瘀块兼小腹胀痛。本方配温通下焦之小茴香、肉桂、干姜。加入丹心调经清血热。桑寄生补肝肾养血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多为冲任虚衰、天癸枯竭所致。每以补益肝肾、调和阴阳为辨证治疗之常法,然本病例上法而无效。唐容川《血证论》篇云:“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行,故以发渴。”是故瘀血阻滞,津不仁承,清窍失养则口舌干燥、两目干涩。《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证目》:“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瘀逐瘀汤。”⑥五官科疾病:慢性咽炎见咽后壁黏膜充血胀痛,舌紫,脉沉数,属心血瘀热型可用本方治疗;口苦咽干,眩晕加黄芩、胆草清肝胆湿热。滤泡性咽炎者加入浙贝、玄参、牡蛎以软坚散结。
  本研究选用2010年3月~2012年1月收治患者,入选年龄30~60岁,不分男女,服药疗程7~10天。每日1剂水煎服。症状消失半年无复发为痊愈,症状明显好转但有反复为好转,症状无明显好转为无效。各类病证治疗情况,见表1。
  血府逐瘀汤自《医林改错》介绍以来一直为医家所常用,使用本方取得疗效的临床报道屡见发表。用本方为主治头痛、胸胁痛、流产后腰痛或身痛、或下肢疼痛、流产后胎盘残留出血等属于血瘀气滞者,均有良好效果。由此可见,只要掌握血府逐瘀汤的临床使用指征,善于灵活加减运用,对许多气滞血瘀而导致的各科疾病,均可收到“异病同治”之效。
  但是,由于本方活血袪瘀之力甚强,故凡虚证,久病体虚者慎用。故应中病即止,毋使过量。
  参考文献
  1凡克.CSF置换抢救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J].临床神经学杂志,1995,8(3):139.
论文来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年第28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m./6/view-3824092.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