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洪漠如:从溪上浮梁走过的,多是安化茶业人

 坎谈黑茶 2020-03-25

洪漠如:从溪上浮梁走过的,多是安化茶业人

安化永锡桥

下午赶去永锡桥,去那里见一个老人,凯哥说那个老人手上有50年代白沙溪茶厂用工的旧资料,并且那位老人的父亲就是50年代被彭先泽聘用的一位老工人。聘书还在,上面有彭先泽的签名。

我相信,在安化,只要你潜心下去深挖,还会找到很多这样的资料;还会遇见很多这样的历史亲历者;还会听到很多官方视线之外的叙述与那些年的茶故事。

从白沙溪茶厂出发去往永锡桥,永锡桥在洞市,去往安化的“茶马古道”景区会经过那里。安化“茶马古道”拷贝的是云南茶马古道的故事——马帮运茶。这从侧面体现了茶马古道从文化概念到产业运作上的成功,就像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然后大家抱着各自的目的起来响应一样。很显然,茶马古道并不能完整的将安化茶产业的背景故事叙述出来。这几年“万里茶道”申遗启动,我内心里认为,这个和安化要更贴切些。

永锡桥也是“万里茶道”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点,文物保存很完整,现在还能使用。安化的很多宣传片都在这里取过景。今天到永锡桥,刚刚下过一阵雨,山色空蒙,桥梁连接两岸,如梦似幻。

永锡桥内的景观

安化类似于永锡桥这样的风雨廊桥还有很多。当我们把安化作为“万里茶道起点”时,这些廊桥构建了茶路起点的内在空间形态与社会生态。廊桥是交通要道,本身就是运输茶叶的基础设施;廊桥也是公益舞台,茶商及贤达乡绅捐资修桥以利乡民。廊桥的结构,展示了中国古典木结构桥梁的瑰丽,从功能形态上看,桥上可避雨,可遮阴,可饮马,可歇脚。廊桥修筑完备以后,乡绅还会继续捐资运营,所谓运营,就是在桥上设茶亭,煮茶免费供往来客商取饮。

当年修桥时茶商捐款的碑

早期很多朋友在问隔夜茶的问题,实验室的科学家给了很多解释说明,不过在安化乡里,特别是风雨廊桥上,这个问题不需要解释。因为放在茶亭里的茶,往往不仅仅是隔不隔夜的问题,时常放一个星期,依然可以饮用。一个木制桶里,量身放置着一个挖罐子,旁边有碗,渴了走过去拿起碗,提着木桶上的提梁,微微倾斜桶身,茶汤流出用碗接着,就可以用作解渴的饮料。

2019年夏天,我在谈安化与万里茶道申遗的问题时,有云南的学者朋友在我朋友圈留言声称:“你那里很多地方都还只是县级文保单位,怎么申遗嘛!”事实上这就是不来安化之误!

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永锡桥在2013年就已经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了。2019年1月份,经过了一次修缮。这次修缮水平很高,修旧如旧。因为永锡桥为木结构,又横跨在水面上,安化的湿气很重,这样会加速木材的老化。修缮中,给予木材采取了很多防护措施。历史的沧桑感依然在,文物的寿命也因之延长。

在永锡桥上有一幅对联,很长,受这幅对联的启发,我当即发了一个朋友圈,自己拟了个上联,顺便征集下联。上联是:

“溪上浮梁卖茶去”

安化的溪确实有很多,所以你看到很多茶叶品牌都是一条溪两条溪的名字。浮梁,既是指永锡桥,水上搭建的如木梁般的廊桥建筑,事实上浮梁也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茶产区,位置在江西。因为白居易的一句诗而有名。“商人重利轻别离,前夜浮梁买茶去”。

有一次和一帮朋友喝醉了,聊起白居易这事,说老白不厚道。人家茶商做生意赚了钱买的船,讨的妾,停驻在江上。他喝得醉醺醺的闯进去,让人家给他弹琵琶,蹭吃蹭喝,还背后说人家“轻别离”。他哪知道做茶人的辛苦啊!大半夜原本也可以在船上搂着美女听音乐消遣,但人家有职业精神,还在为了美好生活而忙碌。老白一上来就给人家戴个帽子!

也许正因为这样,做茶人在后来的历史上感觉地位都不高了。宋元明清,很多喝茶的人比做茶的人有名。所以早期中国茶文化才复兴那会儿,很多做茶人都扭扭捏捏的,不承认自己是卖茶的,而更愿意说自己是茶人。20世纪40年代初,彭先泽将做茶人定义为“茶业人”。安化历史上多“茶业人”,永锡桥是“茶业人”出资修建的,最大的受益者也是“茶业人”。历史上收益于贩茶的交通往来,如今这个遗产已然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成为安化黑茶的历史标志,让很多人透过这个画面,回到马帮驮茶的历史场景。

今天,我们从桥上经过,去瞻仰一个50年代“茶业人”留下的历史资料。

彭先泽签字的报道凭条

陈老谈起他的父亲,就有一种荣耀感

那户人家姓陈,资料收藏者的父亲陈国汉是在1950年被彭先泽聘为茶厂收购站的工作人员的。报道凭条的末尾确实是彭先泽的签字。从老先生收藏的其它老旧资料来看,他的父亲陈国汉在茶业岗位上干了一辈子。从收购站的员工,到后面从事茶叶机械工作,成为茶叶培训教员,担任相关报社的通讯员,乃至最后成为一个地方的主要产业领导。1983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给他授予了一个“农技推广荣誉证章”。

农林牧渔部颁发的奖章

一个平凡的“茶业人”

一片以茶为业的土地上就是这样,每一个平凡的角色,都曾经充当过产业的螺丝钉。当年茶产业的这两巨轮向前开动的时候,你很难去评估哪一个个体创造的价值更大一些。很多人的名字都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也许我们只需要记住这样一个群体就行了,他们就是“中国茶业人”。不再担心被那些酸腐的文人嘲笑了,可以大大方方的告诉别人你是做什么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溪上浮梁卖茶去”说的是安化历史上的茶业人,这个下联还真有点不好对了!(资料来源:光阴夜归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