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窍的石菖蒲——day 1

 青叶汪海 2020-03-25

选择从“石菖蒲”开始,是因为我最近就需要用到它。儿子和女儿都有鼻炎。儿子天生过敏体质,出生就能每次打个“疫苗”都要发烧一次。真是难为为娘的了。可以说,是儿子逼着我走上了中医药这条大道的。他们目前的症状是每天起床会有一阵子鼻痒,然后打几个喷嚏,流点鼻水。作为一个专业人士,当然不能容忍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所以我想到了----石菖蒲。

开窍的石菖蒲——day 1

望文生义,石菖蒲,自然是生在石头上的。那些生长在水里的,就是水菖蒲啦。功效是有不同的哦,很多造假的,就是拿水菖蒲来冒充的。区别就是:石菖蒲的根较水菖蒲的小一些,而且叶子中间没有一条很粗的“中肋”(叶脊)。当然,既然都叫菖蒲,在功效方面是有共同点的,比如化痰开窍。

开窍的石菖蒲——day 1

名字的由来:《吕氏春秋·任地》曰:“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古人认为,凡天下万物,俱藉阴而生,而阴又必资始于阳,以阴感阳而昌盛。而菖蒲在冬至阳生之后,先百草而生,“昌”又与“菖”相通,故有“昌阳”(《神农本草经》)、“昌本”(《周礼》)之称。

《本草纲目》云:“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曰菖蒲。”

这么好的名字,难怪端午节老百姓有把它插在门口避邪的习俗。当然,还因为它有芳香避秽,驱赶蚊虫的功效。

开窍的石菖蒲——day 1

功效的由来:对于功效,我讨厌死记硬背,喜欢推理。下面是我引用张效霞老师对于菖蒲功效的推理。看完就记住啦。

石菖蒲原产于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的各省份。常生于山涧浅水石上或溪流边岩石缝中,喜荫湿、温暖的半阴环境,性强健,但不耐阳光暴晒,否则叶片就会发黄。相反的是,特别耐寒冷、耐阴湿,在长江流域可露地越冬。生长于气候温暖地带的石菖蒲,却怕阳光暴晒而耐寒湿,且冬至阳生之后,先于百草而生,对石菖蒲这些自然属性稍微加以观察,很容易就会意识到其自身必然含有一定的温热物质,同时“嚼之辛香少滓”(《本草纲目》引《本草图经》),所以《神农本草经》谓其性温、味辛。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

开窍的石菖蒲——day 1

“菖蒲能于水石中横行四达,辛烈芳香,则其气之盛可知,故入于人身,亦能不为湿滞痰涎所阻”(《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换言之,菖蒲的根茎能在水流中茁壮成长,自然含有利水渗湿之物质,否则自身早就被大自然所淘汰。且“辛能散风,温能驱寒,芳燥能除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而“痹者,闭塞不通,风寒湿三种相合而成”(《本草乘雅半偈》),“去此三邪,痹自愈矣”(《神农本草经疏》);“咳逆上气者,此毫窍固拒,肺气壅遏,两相搏击,以致喘咳。菖蒲味辛气温,宣通开发,使一身之气,起亟旋展,郁痹喘咳,当自舒矣”(《本草乘雅半偈》)。所以《神农本草经》谓其“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其原因在于:“凡物之生于天地间,气性何如,则入于人身,其奏效亦如之。盖人者得天地之和气以生,其气血之性,肖乎天地,故以物性之偏者投之,而亦无不应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因石菖蒲含有抗水之物质而能利湿,而脾胃乃人体水液代谢之枢纽,主运化水湿,功能失调则湿浊阻胃,脘痞不饥;燥湿化湿,则其病自瘳。所以后世才谓石菖蒲有化湿开胃之功。亦即“不藉纤毫土气,生于水底碎石之间,隔水能通,以无窍为有窍,自地接天,以不联为联,且其气芳烈,味辛温,有阳华达,有阴悉布”(《本经续疏》)之故也。正如张秉成在《本草便读》中所说:“以其生水石间,故又能散水邪。凡一切心积、伏梁(见注)、癫痫等证,皆可用之。”

  1. 注:心积伏梁,古病名。《难经·五十六难》:“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腹痛,腹泻,右下腹包块为主要表现的积聚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克隆病。治用大七气汤加石菖蒲、半夏,兼吞伏梁丸。

开窍的石菖蒲——day 1

石菖蒲属“水草”类,生境多有虫类伴生,而不被虫所噬,于是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其具有“杀诸虫、恶疮疥瘙”(《本草纲目》引甄权)的作用。石菖蒲全株具有香气,特别是其根茎更是醇香厚冽,闻之沁人心脾,耳目精神可为之一振,于是因“芳香清烈,故走达诸窍而和通之,耳目喉咙皆窍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所以,《神农本草经》谓其有“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的功效。“观菖叶两歧,菖茎盘络,悉从中心透发,故能开人心孔,而心孔为诸脉络之宗主,其挛结屈曲之状俨似之。背阳喜阴,嗅之爽朗,当补五脏之用,非补五脏之体,以用行则窍通也”(《本草乘雅半偈》)。总之,《神农本草经》“首言治风寒湿痹,是取其辛温开发脾气之力;治咳逆上气者,痰湿壅滞之喘咳,故宜搜涤……开心孔,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总取辛温利窍之力”(《本经逢源》)。

此外,石菖蒲之所以能开窍豁痰,还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其“喜生逆水,根茎络石,略无少土颇能活。四时常青,新旧相代,新者从茎端抽发,旧者从茎末退去,一叶一节,节稀茎长,节密茎短”(《本草汇言》)。对此,苏东坡赞曰:“凡草生石上,必须微土以附其根。惟石菖蒲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节叶坚瘦,根须连络……其延年轻身之功,既非昌阳可比;至于忍冬淡泊,不待泥土而生,又岂昌阳所能仿佛哉?”(《东坡养生集》)因此,石菖蒲很早就被古人视为“仙草”,谓其为“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仙经》),甚至认为石菖蒲是天上散落的玉横星(宋王十朋《石菖蒲》诗云:“天上玉衡散,结根泉石间。要须生九节,长为驻红颜。”),并在野史杂记、道教著作中有着众多服食石菖蒲而得道成仙的记载。今天看来,不免荒诞无稽,不足为据。但可以推知,古人看到生长于山涧之间、四季常青、不资寸土、潇洒清雅、甘于淡泊,为山川灵气所钟的石菖蒲,必定会被大自然中这一鬼斧神工的“灵物”所折服和震撼,特别是看到其发达的根茎牢牢地固着在坚硬的石头上,并散发出淡淡的幽香,于是从其根固着力、穿透性强的自然特性上,意识到其可能具有“开”、“透”之功,在“香能开窍”的理论引导下,遂谓其能“开窍醒神”,而“痰”这一病理产物能迷蒙心窍,于是石菖蒲又有“豁痰”之功。

临床用于治疗由于湿气引起的各种不通,比如痰湿阻络的风湿痹痛,动脉硬化,鼻塞,失音,耳聋,视物昏蒙,癫狂,惊痫,痰厥昏迷,胸腹胀闷或疼痛等等。

参考:

1.水菖蒲始载于《别录》。(1)《本草经集注》云:“在下湿地,大根者名昌阳。真菖蒲,叶有脊,一如剑刃,四月、五月亦作小厘花也。”(2).《本草拾遗》称:“昌阳生水畔,人亦呼为昌蒲,与石上昌蒲有别,根大而臭,一名水昌蒲。”(3).《本草图经》云:“菖蒲,春生青叶,长一二尺许,其叶中心有脊,状如剑,无花实,今以五月五日收之。”(4)《纲目》云:“生于池泽,蒲叶肥根,高二三尺者,泥菖蒲,白昌也。”以上所言与今用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