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证机概要: 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治法: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 桑杏汤加减 本方清宣凉润,用于风燥伤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证。 常用药: 桑叶、薄荷、豆豉疏风解表;杏仁、前胡、牛蒡子肃肺止咳;南沙参、大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生津润燥。 随证加减: 津伤较甚,干咳,咳痰不多,舌干红少苔,配麦冬、北沙参滋养肺阴;热重不恶寒,心烦口渴,酌加石膏、知母、黑山栀清肺泄热;肺络受损,痰中夹血,配白茅根清热止血。 凉燥证: 临床表现: 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 用药原则: 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 代表方: 杏苏散加减。 常用药: 苏叶、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温润止咳。 随证加减: 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以解表发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