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中西医之别

 tjboyue 2020-03-26

浅谈中西医之别

一.文化之别

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分别依附的是东方文明和西方科学体系;然而文化是他们的载体。

西方和中国的原始社会是没什么差别的,两种医学都是文明初期原始点低端医学。随着发展中国出现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医哲体系,西方希波克拉底提出四行体液学说,可以说都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然而两种文明就像两支从原始点发出的文明之箭,经过数千年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演变,在言语,制度,经济,教育等体系发生巨大变化差异。这就促成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中国哲学文化遵阴阳强调"天人合一"事物对立统一。

西方哲学文化则秉承"天人二分",强调事物绝对对立。

二.思维方式之别

中医是建立在经验类比模型形成的辩证思维体系。从神农尝百草,黄帝岐伯岐黄之术,到仲景伤寒论辩证思维体系,再到卫气营血,三焦辩证思维方法,形成完整多样的思维体系。

浅谈中西医之别

浅谈中西医之别

中医生命规律:天人合一,五位一体。生命观: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命本质: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医学是建立在抽象逻辑思维模型,先提出假说,通过反复实验论证得出结论,并且结论可重复性。

中医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从人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原子逐渐细分。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更注重于从微观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浅谈中西医之别

浅谈中西医之别

三 .诊疗模式之别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辩证论治原则;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四诊合参辩证施治!如仲景之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有固有的自主调控能力,而这种自主调控能力是由其平衡状态决定的。阴阳平衡、气血平衡、经络平衡、体液平衡、脏腑平衡时,人体处于健康状态。平衡态被打破,就引发疾病,因此,中医治疗是系统治疗,其目的是恢复人体平衡状态。

浅谈中西医之别

西医:从整体医学、分科医学逐渐转变心里-社会-生物医学模式。通过采集病人症状病史,结合视,触,叩,听四诊体征以及各项辅助检查,进行确诊治疗。临床常用分系统进行诊治。

四.病因之别

中医病因

浅谈中西医之别

《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病因分为三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外所因、内所因、不内外因。 近代则将病因分为五类: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继发病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 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医过。中医学对病因的认识,是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推求而得来的,并能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之为审证求因或辨证求因。按照症状、体征、证候来建立病因概念,是中医学确认病因的特殊标准和主要特点。

西医病因:

西医病因主要从病原微生物,化学环境变化,饮食生活习惯,人体解剖生理变化寻找病因。

五.病机生理之别

中医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的机理,又称“病理”。 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 内生五邪,包括: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 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脏腑传变等 病性转化,包括: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等。病程演变机理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一般规律的学说,包括病位传变、病理转化、疾病转归与复发等。

西医病理生理:主要研究细胞分子变化,引起组织器官功能改变,进而造成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症。注重于从解剖结构微观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论证问题的本质。

六.诊断之别

浅谈中西医之别

中医诊断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四诊诊法,结合症候分析病位病性,根据辩证体系八纲辩证、六经辨证、三焦辩证鉴别确立证型。诊断证型往往不分系统。具体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西医诊断根据症状分析分系统,进行现代科技检查证实初步诊断。诊断可分解剖诊断,病因诊断,病理生理诊断。

七.治疗之别

中医治疗:根据证型,进行确立法则治法。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治疗手段,包括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又有内服和外用之分;非药物疗法很多,包括针灸、推拿按摩、食疗等。在选定治疗手段的基础上,依据治法的要求,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如选用药物疗法(治疗八法汗,消,和,下,吐,温,清,补)。祛除病因,根据证型开具方药。应开出符合治法要求的方剂及其药物组成,并注明剂量、制作方法、服用时间等。

若选用针灸疗法应开出符合治法要求的穴位配方以及针灸手法、刺激量、刺激时间等。

西医治疗:

一般治疗,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吸氧,心电监护,体位变化,饮食调理。

药物治疗:针对病因治疗,病理生理治疗,对症治疗。

非药物治疗:如外科手术,介入治疗,放射疗法,呼吸机,血液净化,人工心肺机等治疗。

八.药物之别

中药:

浅谈中西医之别

四性:药物有温、热、寒、凉、平四性,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五味——辛、甘(淡)、酸(涩)、苦、咸。根据药物四气五味属性,归经浮沉,确立药物功能。如寒凉药材多具有清热泻火、利尿通便、化痰开窍的作用,适用于热性病症;温热药材一般都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的功效,适用于寒性病症等。

西药:

浅谈中西医之别

根据病理生理,运用现代科技化学分子合成药物。特点纯度较高,靶向性强,治疗精准,副作用较多。

九.预防之别

中医预防:

浅谈中西医之别

中医学历来注重预防,早在中国古医籍《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醒世名言,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预防,对于健康人来说,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病者而言,可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原则。养生方法:1.顺应自然2.养性调神3.护肾保精4.体魄锻炼5.调摄饮食调摄饮食主要包括注意饮食宜忌及药膳保健两个方面。6.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西医预防:

西方医学提出三级预防策略,即病因学预防、发病学预防、临床预防,并将其贯穿在医学实践的始终。

西医的第一级预防是针对致病因素对环境和机体采取的预防措施,这和中医“未病先防”基本一致;西医的第二级预防即是“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这种状态类似于中医所称的“欲病”;西医的第三级预防指的是对已患某些病的患者,及时治疗,防止恶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