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一年的艰难查找相关资料,遍阅了《历城县志》各版本,又再仔细分析了《西平县志》民国本氏族中的焦氏信息,特别是其中的“奉母避地”。按其中的“避”既有可能是避灾荒,也有可能是避牢狱之灾,无外乎天灾人祸,抑或是隐讳的政府迁民。尽管努力再三,我并没有找到我县志中“历城县丰乐集”这个地名,却找到了几处疑似可能的地名。思忖之下,是先祖的传说记忆有误?亦或是历代传抄有讹?还是乡闾之并设,原地名亦不在流传?今不揣冒昧,本着求实的原则,一一整理出来,以期吾焦氏族谱研究者明示,或供吾侪同仁辨析,不吝赐教。 1、济南市天桥区大桥镇焦集村 明朝以前,该村就有先人居住,村民中姓焦的居多,且当时该村立有二、七大集,故名谓焦集村。崇祯《历城县志》卷三建置里社二十二载:“焦家集,㟙山北十里。东车王庄、南吴家庄、西南孙家庄”。此处的依据:①在历城县范围内,另据道光《济南府志》卷二十·灾祥·十二载:“正统六年秋蝗,十一月免被灾税粮;七年四月免被灾税粮。”由此可见的蝗灾之重,导致两次减免税粮。②焦家集南有一个泺口镇,卷三·建置·街市“集”中:“焦家集、泺口”两个地名均有记载。且两地直线距离约5公里左右。现该地有焦集村、焦家村两个行政村,焦氏人员应该较多。 2、济南市市中区丰齐村 丰齐村地处交通要地,春秋时期为齐鲁交界处,古称“分齐”,即分齐鲁之地也,后随时代演变为“丰齐”,取丰润齐鲁大地之意。元《齐乘》卷四中二十一载:“丰齐城 ,济南丰齐镇南”,可见当时就有丰齐镇了。明时属济南府长清县,康熙《长清县志》卷一·五载:“丰齐铺集,五、十日”。此处的丰齐铺即是今天的丰齐村。焦寨村离此20公里,焦家台村离此25公里,焦庄村离此30公里。此三地焦氏均为明洪武及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此,焦寨及焦庄均为洪洞县焦氏,焦家台为山西省新城县焦氏。 3、淄博市周村区大姜乡丰乐村 该村名以姓氏立庄。相传,明洪武初年迁来定居者,各以姓氏立庄即:杜庄、张庄、王庄、刘庄、边庄、常庄、董庄等,相连16个小庄,后合为一村,以吉祥取名丰乐村。农历每月逢一、六日为集日。此庄位于大姜庄东北1公里。此处明洪武十二年后属济南府,府治即在历城。极有可能是隐去了长山县,移花接木到历城县。康熙《长山县志》卷一·乡图十一载:丰乐村庄,属东路循字约。此处距般阳焦氏之焦家桥(今焦桥镇)直线距离约18公里。 4、安阳县丰乐镇(今安丰乡南丰村和北丰村) 康熙《安阳县志》卷一·地理·四十六中载:“丰乐镇管统二村 丰乐镇,大佛村”。嘉庆《安阳县志》卷十一 ·古迹·九中丰乐镇中载:“金史地理志安阳镇三有丰乐(村)”。可见其历史也很悠久,是否当年先祖们从历城迁来时,可能在安阳县丰乐镇停留过,后代口口相传误将两地合二为一。此种例子在中国移民史有先例,不是凭空臆测的。丰乐镇东南约12公里的焦庄(今属韩陵镇东大佛村民委员会,原归丰乐镇大佛村管辖),明初胡大海在中原滥杀无辜,此村只剩下一户焦姓人家,故村名为焦庄,沿用至今。如果先祖从历城向西,只需跨过当时的大名府和东昌府(两府都是呈南北向狭长地形,实际仅相当于一个府的范围),行进250公里左右,若此,那么极有可能是经过安阳县丰乐镇后再到西平县(约350公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