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大咖学讲课6——心理入门标志之一突破视听障碍

 王明鹏 2020-03-26


如何恰当承上启下过渡?

之前说判断行为正常不正常,要看这是什么人以及在什么环境下。说了正常,我们来说健康,一般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二者是对立的。

“其实,健康和疾病都是生命所固有的,它们是生命的两个侧面,两者辩证地共存于生命过程之中,且贯穿生命的始终。当我们这样看问题时便是一体为二,而不再一分为二了。

举例山与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实都是山峰固有的(一体两面,一体多面罢了)。

关于一体为二以后会继续说,看看心理入门的标志之一。

如何理解视听屏障?

1、如何理解视觉是大脑产物的心理本质?

颜色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大脑创造的,这会让人大吃一惊,事实上初中物理告诉我们,光的折射以及光波物理信号知识,变成大脑神经信号出现大脑中。

“看到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之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举例,色觉异常三种情况中,色弱者看到颜色且说的与一般人相同,能说出红色、绿色,甚至春天树枝嫩绿色,依据的是明度判断,而非色调,往往小时候形成,自己都不知道,但是色盲检查时,明度一样色调不同,就无法看出正确颜色了。

眼睛如同照相机,看到东西不取决于相机,而是使用相机的人,照片拍什么,拍的好不好,是否只是摆设,都是人在作用。

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学即是脑理学。盲人中也有摄影家。

2、如何理解听觉是大脑产物的心理本质?

举例,太空中两艘飞船对撞,会有声音吗?答案是没有空气振动。

遥远森林中倒下大树会有声音吗?空气振动不过来。

声音是声波传输到大脑创造的心理现象。

如何理解感觉是创造?

教材定义,注意与记忆区分,特指当前直接作用大脑的个别属性,记忆则是过去留存的,比如脑海中花的颜色。

定义会不断变化,举例教材再版,抑郁症由三低变成现在普遍性诊断定义,“既往将抑郁发作概括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三低”症状,现在却认为这是重度抑郁发作的典型症状,大部分抑郁发作的患者并不具备。目前认为抑郁的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和快感缺失,可伴有躯体症状、自杀观念和行为等。

感觉的津巴多定义,“我们将感觉简单地定义为一种被激活的感受器(如眼睛或耳朵)创造某种神经信息模式的过程,这种神经信息模式在脑中代表了相应的外部刺激,并且能够启动这种外部刺激的初期体验。这个简单定义理解起来不简单,关键词是“创造”,要在基本概念上下功夫。

“你感觉到的一切,不是一种原生态的复制,而是一种创造。通俗地讲,声音、色彩等等,都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你的大脑创造出来的。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学习原文著作而非二传手。

如何理解知觉是换能?

举例讲座时候开头先谈心理现象,如手机铃声是脑的产物。

从传统文化诗词看例证,苏东坡的琴诗,唐诗的水流激荡巨石。

苏东坡:《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韦应物:《听嘉陵江声》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鸣?

引出思考问题,声音依靠的是听觉这个感觉吗?

环节动物蚯蚓有感觉,伸缩动作,脊椎动物鱼有知觉。知觉就是各种感觉的结合,是对感觉的解释,是赋予意义。

“知觉对感觉进行解释。正是具备了知觉,我们才能区分开自己所听到的是水声而不雷声,是有人在弹琴而不是吹号。

换能:物理刺激→神经信号。外界刺激变成知觉就是换能过程。

分享思考很久的问题,怎么做到欣赏飞瀑与琴声的?

有了感觉产生神经信号,有了知觉进行解释,就能欣赏音乐艺术了吗?琴声不是吹号声,不是客观而是主观,但是欣赏美妙取决于心境。

心情好坏不同,感受非常不同,举例,

欧阳修:《赠无为军弹琴李道士》

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

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愁云阴。

结束语,说明、理解、解释有何不同?

抛砖引玉两方面,一是突破视觉屏障更专业眼光看现象,朴素眼光生活可以,但应该有深度有理论眼光,二是用心理学眼光解读传统文化,链接好,理解工作生活。

所有讲解都是围绕“心理是脑的机能”,如同大楼由钢筋混凝土构成不是这些原材料,理论是说明,解释是对说明的理解,努力方向就是进行通俗易懂理解。

“所有的科学结论都是说明,解释只是我对这一说明的理解而已。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对同一个科学结论会有着不同的解释。

解释水平不会超过理解深度。为此,理论之花的绚烂有赖于我们深刻透彻的理解,才能有万变不离其宗但千变万化通俗解释。

你会如何回答下面问题?

1、“我们每个人既是健康的,同时也是有病的,差别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一位好的医生既具有哲学的深思,也拥有合乎情理的常识;他在理论上不把健康和疾病绝对化,而在实践中又能真诚地关注病人渴望得到的康复和实际感受着的疾苦。”请您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每个人都是健康的也是有病的,即一体两面,一体为二,作为医生绝不把病人疾病化,同时也意识到谁都有不甚健康甚至病态的部分或成分,这就达到人文情怀层面。

这种理解病人,就是理解自己,也是深刻理解健康,这个理解发生在大脑中,主观特性。

2、 当我在说“水很凉”时,我是在说我的“感觉”?还是“知觉”?

冷热是感觉中的触觉,水很凉则是比较出来的,带有记忆经验赋予意义,已经是知觉水平。

3、 请您认真思考并回答“感觉”与“知觉”的不同。

“痛”是感觉,“痛不欲生”则是知觉,知觉是把过往经验图式以及未来想象代入到感觉中,是对感觉的加工解释,可以解释为感觉是原材料知觉是成品半成品。

4、 您觉得该如何看待这种变化:既往将抑郁发作概括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三低”症状,现在却认为这是重度抑郁发作的典型症状,大部分抑郁发作的患者并不具备。目前认为抑郁的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和快感缺失,可伴有躯体症状、自杀观念和行为等。

这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视听外界刺激都是如此,千变万化都在主观大脑中。这个诊断变化还说明医疗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疾病危害以及健康防护,会有更多人群受益。


5 、“感觉过程涉及将刺激转变为大脑可以理解的形式(神经信号),就像移动电话将电子信号转变为你能够听到的声波一样。”谈谈您对这句话的理解,并给别人讲出来。

你的手机铃声响起,一般人认为铃声从手机发出来的,但是我们知道手机发出的是声波,自然界有各种波段声波,我们大脑可以接受到的频率是2-2万赫兹,也就是说这范围内的声波到达大脑,才变成我们能理解的神经信号,出现了铃声这个现象,也就是说声音来自大脑,是大脑中出现的心理现象。

作为例证,那些超声波我们听不见,可是自然界存在,但我们大脑中无法形成声音现象。当然,声音是否悦耳动听,这不仅仅是心理感觉,还有知觉以及思维发挥作用,欣赏是全身心、视听脑心等全力而为的系统工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