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困惑问题的区分理解

 王明鹏 2020-03-26


心理问题的理解或者解决要有个架构,这个架构就是大家熟知的生理、心理与社会的“三位一体”体系。

一个人心理出现困惑,常常通过身体表现出来,所谓心理问题躯体化,同时心理问题的出现,一定离不开社会环境因素,即心理问题本质就是人际关系问题。

因此,考察一个人的心理困惑问题,首先是三位一体的架构体系,即生理、心理与社会。

从症状角度看,生理上呈现哭泣、睡眠、饮食等,社会功能上呈现退缩、回避等,心理上则是说话、表情、固执等。

这些属于现象学内容,也就是观察得来的,只不过需要仔细与用心,适当归纳。

从关键点来理解,则是躯体、关系、感受。所谓生理主要是躯体问题,社会则是关系,心理是感受。

原本学习不错但退学的孩子,这个现象并不少见,直接指责没有用处,理解就要从身体不适、关系不良与感受不快来进行。

从动机角度看问题,生理涉及生存,社会涉及名利,心理则是成就。

一个人坚决不上学,或者沉迷玩游戏,做或者不做的后面,有其动机在里面,简单说之所以这样做,一定是有好处的,要么为了更好活着,要么为了自私自利,要么为了个人成就。

我们无法理解别人,只是没有发现或者不敢承认人家的动机需要罢了。

这些动机是表面的,还要看到其后面的深层需要,分别是生理的本能欲望:食色睡;社会的关系需求:归属、权力;心理的理想幸福:安全、价值、存在。

人首先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即吃喝拉撒睡之类,再有继续追求出人头地,获得舒适生活资源,在某个团体中“说了算”,“有好处”,即归属动机与权力动机,最后还要心安理得,也就是追求幸福的理想目标,表现为安全感、价值感、存在感。

从应对方式看,生理需要进行常规满足。社会需要进行环境适应实现,所谓“不能改变环境就要适应环境”,事实上我们遇到的困惑几乎都是无法改变环境的,为此只能是能动的积极适应,好比冬天了我们用御寒衣服抵御严冬,依旧可以快乐生活,只不过社会环境的适应更难一些,因为需要结合心理认知调试,要接受自我合理定位。

而心理需要进行合理认知实现,我们的生活就是不断调整认知的过程,有什么样的态度认知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模式。

为此从态度角度说,生理对应真实,社会对于美好,心理对应善意。

身体无法欺骗,真实是特性。社会关系都希望展现美好态度,人都是积极向上的。心理认知上我本善良,要的是知情达意。从生活态度说我们都是积极乐观的,这就是人性自恋的表现,也是坚信明天会更好今天可以忍受痛苦的根本。

从层次上看,我们的问题要从科学、艺术、人文三个角度看问题的解决也是对应这三要素,科学医学解决身体痛苦,社会关系处理是艺术的,掌握的是平衡之道,最终追求与落脚点一定是人文主义。

亲子关系中有句话说的好,“我是一切的根源,爱是唯一的答案”,这个何尝不是对着所有困惑关系所说的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