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看待这句话:“学心理的人自己就有毛病!”

 王明鹏 2020-03-26


有朋友知道我业余时间学点心理学,就打趣道,“听人家说学心理的人自己都是有毛病的啊!

一时间竟然无话可反驳,因为在心理学视野下,人人真的都是“心理病人”,区别不过性质与程度不同而已。

当然,这样理解可以,但让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承认自己“有病”,还是勉为其难,不好接受。

前几天听闻一个故事,于心有戚戚然,欣喜的是,突然解决了“咨询师也是病人”这个不是悖论的悖论。

有老人进城去儿子家看孙子,看完回老家后,儿子顺便给换了个新电视,结果这老人家惴惴不安了,接连很长时间,还多次问老伴和女儿,“你说这买电视的钱我还给不给儿子啊?

最后被女儿一顿训斥加抱怨,“我过去给你买的电视冰箱太阳能,咋也不见你说过给我钱!”“儿子给买点东西就要给钱,闺女买的东西就不化钱了!”

对此有人问我如何看待这事,我说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比如老人是否属于老年性大脑器官退化导致,因为大家惊奇这事情说明之前老人不这样。

当然,最好是带着老人去医院做个专门检查,权当是健康查体得了。一旦确定是生理性的器官问题,也就容易理解老人言行了。

如果进一步说,如何与这样的老人相处呢?我的建议是采取心理方式打交道。

具体点说,就是把老人看做心理不太健康的人,我们要用心理不健康的理念与之解释言行,并相应交流。

为此,当老人再次问闺女该不该给儿子买电视钱时候,闺女要理解这是老人家大脑退行引起的心理正常现象,不合常理反而是正常的,如同我们正常人言行要符合常理才是正常的。因此怎么回答都可以,只要不带着情绪,比如“可以给啊,我没有意见,您老人家直接给就行”,也可以说“不用给,儿子给买东西天经地义,要是不放心直接问问”。

当然,更加心理的是,可以多与老人聊天,问问这样纠结的到底是什么呢,担心儿子不是心甘情愿的,还是觉得没给孩子帮大忙愧疚,或者还是担心儿媳妇会不高兴等等,这样可以解决深层困惑。

更具有深度的是,可以假设自己变作老人角色,即自己心理已经不太正常了,人老人了,没有多大用处了,孩子买楼房养孙子还有贷款,花孩子钱觉得不坦然,觉得儿媳妇还会因此生气,自己不想被别人看得没有价值,反正是自己想证明价值感与尊严感。知道最好直接与儿子说说,可是又觉得真的问儿子儿媳妇,万一不识好歹真要自己的钱,自己又会觉得舍不得,只好故作高尚的和别人说说了。

这其实,不知不觉中把自己作为“病人”,才有同理性。

回答文章开始那个问题,咨询师一定程度上就是“有病的”,尤其在面对“病人”时候,只有与对方处于平等位置,也即主动降低思维水平,采取与对方类似思维言行,才可以真的理解对方心理世界。

这源自一个公理:正常人能和正常人交流,病人能和病人交流,但是正常人不能和病人交流,起码交流不会顺畅!

既然想要具有同理心,要能和病人交流,就要化身为“病人思维”“他人思维”,这就是所谓的“咨询师就是病人”的另一种解读。

事实上,想让自己化身为“病人思维”不是简单事情,甚至非常非常困难,只有深厚技术加上人文情怀才可能做到。

作为例证,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的那个“蘑菇故事”。病人住院后,举着一把伞蹲在大厅,不吃不喝不说话也不回答任何问题,后来有位医生过来了解情况后,也拿了一把伞挨着蹲下不说话,就这样过了很久,病人开口说:“你也是蘑菇吗?

这个故事给予的启示就是,当我们主动调整思维与对方“平等”衔接时,也就是所谓的“学心理的人自己就有毛病”,意味着问题开始得以解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