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卑、自信与自负,你能拎得清楚不?

 王明鹏 2020-03-26

自信是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自负是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自卑则是既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别人。


我们知道自信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自信满满总是我们目标,也总是令人神往,只不过或许心有疑惑,那就是如何把握自信与自卑、自负的关系呢?
自信过了头就是自负,自信不足就是自卑,真是这样吗?
当然,从语言上这样说,当然可以,因为符合常识逻辑,自卑——自信——自负,似乎就是这个样子,见怪不怪,问题在于这是真的吗?
戴上心理学眼镜审视一番,求异思维,细化,具体化,境况就有了大不同。


  • 首先这种常识说着好听可是没有可操作性

这个逻辑推理看似很对,可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可操作性,什么是自信过了头就是自负,自信不足就是自卑,该如何衡量呢,无法操作!
假如人家来咨询,问孩子自卑,如何变得自信些,又说孩子看着很自信,可感觉又自负的很,如何引导教育呢,我们该咋应对,让人家信服又可以去做。
为什么说道理是无用的废话,就因为道理总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可就是不能拿来具体操作使用,“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一旦实际操作就立马现了原形。
其实这不是道理的错,道理是没有错的,错的是不懂道理而只会说教的人,好比同样是一份食材,人家能做出一顿大餐,自己却只会做的一塌糊涂,甚至只能用嘴巴说出来一顿美餐,错的不是食材,而是自己。
又好比每天跟着人家喊“我很棒”,自我激励,自我赋能,人家喊完了口号就去行动,而自己则是喊完了口号就觉得万事大吉。
心理学最看重的是具有可操作性,换句话说,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试着去感动别人,只有自己能做到,才能要求别人做得到。
为什么很多人说话没人听,因为别人知道这个人自己都做不到,还来要求别人做到,这不是瞎扯淡是啥!为何换个人说的同样话,别人听得进去,无外乎大家相信这个人自己做得到!
只有自己做得到,再要求别人去做到,明白这一点就会觉察,为何道德是用来要求自己的,而非用来要求别人的。凡是挥舞道德大棒,比如指责别人自私、小气、胆小、懦弱等等,皆是自己的投射,其实就是自我暴露,贻笑大方。
说了这么多,还没扯到正题,我也算是扯淡。


  • 接下来说说区分自卑、自信、自负的标准

其实很简单,不要固执的从自己心里区分程度,而要从关系角度来区分差异。
自信是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自负是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自卑则是既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别人。
我们如何对待别人的态度,恰恰成就了什么样的自己!
我们表现自信是针对外在人事物比较得出的,比如演讲流畅、考试优异、学会游泳、克服困难,这些都是在和另一个人或者过去的自己比较。这种比较是为了自己有点进步,由于进步而喜悦,而不是为了超越别人而沾沾自喜。
自负者看似是自信过了头,其实是瞧不起别人,眼里只有自己的那点漂亮,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在外人看来就是好笑,给个称呼叫自负。好比明明用车子来拉东西多轻松,可自己非认为身体很棒可以负重前行。
自卑者更是如此,不相信别人,比如上班路上,人家说顺路捎一程,自己害怕不敢坐,看似不自信的背后是不相信别人。
能否相信别人是真假自信的试金石!
这种相信别人的态度,就是人格特质理论中的“开放性”与“宜人性”,开放性即一个人的开放、包容、宽容等程度,专业说法是“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宜人性即一个人的为善、信任、欣赏、赞同等程度,专业说法是“具有信任、利他、直率、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 简单的应对小建议

有个说法可以作为佐证,“帮别人就是帮自己”,这也提供了解决自卑或者自负问题的钥匙。
我们从日常小事上,先学着接纳别人,信任别人,帮助别人,起码可以对人微笑练习,做到把别人看作与自己一样不完美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人。
这样持之以恒,自卑者可接受犯错的他人与自己,看到光明与美丽,就会自信一点点,而自负者可接纳别人的才能与潜能,接受自己的无能与脆弱,就会自信真实一点点。
进一步说,自卑、自信、自负,本质上不是三种东西,而是一个本体,每个人都有这些心理活动,就是心理状态的不同呈现而已,如同阴晴圆缺、春夏秋冬,要做的是适应、适宜、适合,如此就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