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菜鸟系列之十三:梦想不是用来实现的,是用作激励的

 王明鹏 2020-03-26

有需要,有动机,有梦想,才可能有行动,意志行动既取决于人格差异,还取决于“即时满足”“边际效应”等人性特点。在遵从人性特征基础上,才可以讨论合适方式促进行动。

我们说知道做不到时候,中间隔着情欲需要,当我们有了欲望需要时候,还会迟迟不去行动,针对这个进行解释,我们认为知行合一的困难有如下三点(参见菜鸟系列之十二:“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但我从来不走!”这是为什么?

一是情欲不够强大,无法达到时不我待坚定行动程度;

二是“边际效应”现象,低层级需要容易激发行动,高层级需要性价值较低;

三是人性可以吃苦,但是不乐意吃眼前看不到回报的苦。

这里所说的情绪需要,更专业的心理学术语是“需要”与“动机”,需要是指我们内心不平衡状态,特指缺失的那部分,动机是指需要基础上,为了实现既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动机、意志、能量、目标、梦想其实一回事儿,都是心中有追求,努力去行动,这样的一种心理活动现象。

理解个体需要动机与行动的差异性,还可以从下面两点来看。

一是个体人格差异。

面对同一件较为困难事情,个体态度以及行动力差异是明显的,我们常用意志品质来形容。因此才有《闻香识女人》经典台词引起共鸣,我们知道对错,同时知道选择对的路太难走了。

这反映的就是人格差异性,事实上,需要与动机被心理学家归属为“人格的倾向性”,说明了需要与动机的人格属性 。

有个故事很形象,一个懒汉与一位富翁海边晒太阳,富翁告诉懒汉可以给他一笔钱,这样就可以做生意挣大钱,然后可以像他一样悠闲海边度假,懒汉立即反驳说,“我现在就在晒太阳啊”。

懒汉虽然不乐意去劳动致富,可是一样有愉悦需要,虽然这是寒号鸟一样的即时满足。

需要人人都有,梦想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我潜能实现的动力,有需要与梦想是一定的,是否愿意用行动去实现则是另一回事。

一般来说,成就需要促使人们投入某种感兴趣活动,权力需要强烈的人会追求担责,归属需要的人会参加集体活动,这就是需要促进行动的内在驱动力。

二是必要非充分关系。

“涸辙遗鲋,旦暮成枯;人而无志,与彼何殊”,人生没有梦想,与咸鱼何异,即便“哀莫大于心死”,也是感受到悲哀不尽希望可以缓解,可见只要活着就有需要,有想法,有愿望。

因此,小米有句话很励志,也很煽情,“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我们都希望有所成就,成就需要在激励我们,可是遇到困难我们会望而却步,人性懒惰也会导致于此,这毫不奇怪,如果人人都可以知道能做到,这个世界也就没有个体成就差异。

不能因为没有行动,或者没有收获,我们就否认需要、动机、梦想等存在。换句话说,梦想只是行动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有需要未必行动,没有需要一定不动。

因此说,需要是用来激励行动的,不是一定要实现的,如同梦想是行动指南与方向。

有需要,有动机,有梦想,才可能有行动,意志行动既取决于人格差异,还取决于“即时满足”“边际效应”等人性特点。在遵从人性特征基础上,才可以讨论合适方式促进行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