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自己有说不出烦恼”

 王明鹏 2020-03-26

冯唐在文章《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说,“不可避免的事儿是,一夜之间,活着活着就老了,我们老成了中年。”于是乎,“更能消几番风雨,最可怜一堆肉躯”。

人到中年,最感慨的是什么,有位中年朋友说,“上有老,下有小,自己有说不出的烦恼”,想一想,这正是如我油腻中年人的真实写照。

1、赡养老人,做好不容易

曾有独生子女这样感慨,小时候放学回家,自己可以独享整个大西瓜,而那些弟兄多的小伙伴只能吃到一小快,那时候感觉好幸福。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双方有四位老人需要照顾,只要家里有点事,稍有风吹草动,忙的团团转,这才知道,当年一个西瓜的幸福要承受如此之大的代价。

北京卫视有个节目叫“我是演说家”,有期演讲题目说的很好,“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表白自己对于父母的感恩之心,着实令人感动。

只不过,真实永远比演说要严峻的多,现实要比信心严酷的多。中年人的养老,不是年轻时候想象的那般美好与轻巧。

首先是有没有能力养老。

我国自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41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7.3%。

中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直接导致“未富先老”压力,这意味着作为子女的中年人,平时生活看似尚可,一旦老人身体不好或者其他事情出现,首先表现为经济上的捉襟见肘。

有位医生说过一件事,有老人就诊检查出致命肿瘤,但是患者尚无感觉,两个选择,要么住院治疗要么出院回家,说白了有钱可以延长生命,没钱只能回家等死。家属们只说商量商量,可是一天天过去没有回音,医生很明白家属真正等待的是医生一句话,那就是“别治了回家去吧”,这样子女也就少了很多内疚。

有一天,这位医生看到这位老人还是出院了,老人自己拿着脸盆衣服,跟在子女后面,踽踽独行,真是痛心又无奈。

中年人对年迈父母的养老,除了钱的问题,还有时间。毕竟这时候中年人处于工作时段,养家糊口或者干事创业,工作是不能耽搁的,有了业余时间,还想自己做点事情,轻松一点,多找时间陪伴老人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其次是有没有心思养老。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过现实生活还有很多警句,比如“久病床前无孝子”。

曾经看望过农村一位远亲,两位老人七十多了,住在村头的一间土屋里,压抑窄小,这让我非常诧异,我知道这是过去打麦场用来放工具的,老人精神还好,我也无话可说。知道老人家儿子就有四个,每个都给盖了房子娶了媳妇,即便这样也无法说怨与悔,因为农村有句话,“能让儿气死,不让儿盼死”。

村子里还不少老年人,孩子不管不问,能躲多远算多远。这种情况绝非村里如此,我知道城里有退休老人,子女因为家产闹纠纷,互不上门,最后老人患有痴呆症,被锁在别墅里,时间不久死去了。

这样的例子当然极端一些,但是并不少见,折射出的问题是我们对待老人家的心思到底如何。谁都会说“尊老爱幼是美德”,爱自己孩子不难,难的是尊敬孝顺自家老人,除了要有钱,花时间,还要有这份心思,有心则是最难得的。

所谓“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天下无孝子”,有心才会努力找时间,提供力所能及帮助,否则自己再有钱再有能力,对于老人又有何益呢。

再看养老问题中的老人自己。

老人家身体好,生活自理,倘若还能有点个人兴趣爱好,这就是最好的状态,也是中年子女最大的福气。

网上报道过某地两位老人,高级职称退休,退休金很高,培养出两个儿子很有出息,名校毕业留在北京,可是老人没法去京城生活,买不起房子,儿媳互不待见,就按照居家养老模式请过许多保姆,可是没有一个满意的,最后去了养老院。这其实反映出一些老人问题,比如无法与每个保姆相处,是否也有老人自己的问题。

岁月无情,让人年老变得弱势,岁月也有情,让年轻人变得成熟有力,而中年不过是我们都要经历的阶段而已。

2、家庭教育,不得不说的焦虑

中年人的孩子大都处于中学阶段以及大学时期,所谓“下有小”,反映的正是家庭教育问题。

这里说的家庭教育更多是指孩子个体成长,不仅单纯是学业问题,还有孩子正常社会化问题,也即成人与成材同样重要。

有句很尖锐的话这样形容家庭教育,“任何成功都比不上家庭教育的成功,任何失败都比不上家庭教育的失败。”这里折射出的,正是中年人教育孩子的感受,除了喜悦与期盼,更多有焦虑、迷茫与无奈。

对比中年人自己的求学时代,现在孩子所处的环境以及内在成长,有了完全不同的变化,对比之下,会发现家庭教育困惑之所在。

一是环境天翻地覆。

现在是网络时代,手机、电脑、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递与接收方便快捷,只有想不到没有找不到。比起中年人读书时代,那时候只有课本与可怜巴巴破玩具,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放到今天看就是笑话。人是环境动物,环境诱惑的增多,孩子被影响到,就是“光学习干什么”,而家长“光着急有啥用”。

所谓代沟的存在,反映的正是时代巨大变化带来的理念差异。

二是孩子成熟更早。

对于家庭教育的挑战之一,就是家长早早被孩子“下架了”权威角色,孩子掌握的信息要比父母多得多,“为什么要听家长的呢”?

我们说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现在的孩子信息了解更多,阅人无数,懂事更早,父母所谓那些成人秘密,很多在孩子看来毫无神秘可言。例如,有家长担心孩子早恋出现不可控后果,遮遮掩掩告诫怀孕后果,被孩子耻笑不就是那么那么一回事吗,人家说的直接干脆,毫不拖泥带水,倒是家长显得狼狈不堪。

千万别小瞧孩子,孩子洞悉父母心思要比父母了解孩子多得多,这就是社会进化论的威力,这点不服不行。

三是家教方法单一。

与环境急剧变化以及孩子成熟更快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单一化,没有经验与智慧作父母,意味着只能按照本能教育孩子,比如道理说教多,叮嘱积极向上多,要求不能做坏孩子多,最欠缺的还是有效且可行的方式。

“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是很多父母的家教模式,说得多做的少,无法给孩子做到以身作则的榜样,缺少灵活应对孩子的行动,按照过去老一套,要么溺爱无边,要么严厉批评,本质上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来教育。

这样单一的家教方式,好比刻舟求剑,时代在变化,做法还停留在过去,效果自然不会太好。

3、自我烦恼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中年人自己说不出的烦恼,除却上有老小有小这些现实问题,还有自己内心说不出的纠结,这些可以从三个方面说起。

首先生理机能衰退。

人过四十后,身体机能开始走下坡路,年轻时候熬个夜爬个山啥的,都不在话下,中年后已不再轻松。所谓物极必反,生理器官开始衰退,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能还有些生理问题,说不出道不明,直接导致关系糟糕。

中年人的力不从心,就是要自己承认机能变化的现实,别撒谎,别掩盖,要面对。

其次社会现实定位。

人是社会动物,人到中年,能够争取的社会地位、荣誉、资历、位置,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基本定型,此外即便当前在外人看来已经不错,人心不易满足的动力,总会觉得自己原本还能更好的,失落也就难免。

普通人而言,知道社会认可度基本定型,内心莫名又无奈滋味,这是现实之感。

最后心理上的焦虑。

年轻人最大资本是年轻,年轻时候不觉察,明白时候已中年,年轻时候的犯错就是另类的炫耀,因为有改进的机会,以及试误的经验,而人们不会对中年人如此宽容。

中年人的心理复杂的多,自我认识也更多样化,集中了生理、人格、社会与家庭等多种因素,得失交加,进退未必从容,看着拽着年轻的尾巴,无法想象老年生活,却又无可奈何花落去,年轻时光一去不再复返,年老脚步倒是越发清晰。

因此,焦虑成为中年人的标签,如果进行调查,估计这是差不多的标准答案。

当然,正常焦虑未必是坏事,这本身就富有积极意义,觉察到岁月不饶人,也就有了思考的启迪。

4、几点有益建议。

先看看冯唐的建议

冯唐在文章中实实在在给出避免油腻男的忠告,这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不要成为一个胖子。第二,不要停止学习。第三,不要呆着不动。第四,不要当众谈性(除非你是色情书作家)。第五,不要追忆从前(哪怕你是老将军)。

第六,不要教育晚辈。第七,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第八,不要停止购物。第九,不要脏兮兮。第十,不要鄙视和年龄无关的人类习惯。

概括一下的话,可以总结为“十多十少”:

生理方面,多运动少体胖,多干净少色迷;

心理方面,多学习少怀旧,多有趣欲少无聊;

社会方面,多自立少说教。

理解这些的目的,在于洞察“因为苦逼而牛逼,因为逗逼而二逼,因为装逼而傻逼。

赡养老人的建议

中年人赡养老人问题,这个非常现实,我们不用道德评价别人,别人做的好或不好只是我们的镜子,关键在于自我要做得稍微好一点,记住道德评价是指向自我的。

对于老人家,记得多买点有用的,抽空儿多看看,看望多说说话儿,不能独居了就一起生活,要紧的是有这份孝顺的心,心若在,其他任何困难就都不难。

教育孩子的建议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必须针对具体家庭情况进行指导。

但是可以提供的思路是,降低家长焦虑,思考底线思维,以家庭教育现状为基础,稍微改进一点点就好,至于做法就是以孩子健康成长为目标,用孩子视野探索适合孩子的成长方式,这时候方法就是无数的。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长的事,更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与孩子一起讨论,用孩子眼光看问题,这才是解决问题好思路。

5、结束语

中年人的烦恼毫不稀奇,本身倒也不是问题,倒是没有烦恼才是问题,因为这是人生必需阶段,能够体验、承认、接受,可以稍稍改进一点点就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