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老人发脾气,如何解释与沟通!

 王明鹏 2020-03-26

许又新教授归纳个体特点有“三不主义”,即不愿意说出秘密,不愿意承认错误,不愿意改变自己。仅仅承认这三不主义的存在,对某些人来说就实在太难了,但这又是跳出自以为是之井的前提!


都说要尊老爱幼,可是要是老人家乱发脾气咋办,要是外人那就直接无视好了,假如是自家里老人,又该如何对付呢。

比如,因为老一辈相互往来之间的纠纷,彼此不太对付,走的不近,现在听说小一辈看望对方老人,家里老人感觉不爽,对着老伴家里人大发雷霆,有何妙招处理吗?

理论上好办,不奢望试图说服人,先跟后带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搞明白是什么要比告诉怎么办更重要。

当然,最好是试着通过不断提问,来促进自我意识扩大化,包括:

1、

大发脾气的背后,是什么需没有被满足?

尊重人人需要,当我们不被尊重时候会生气,但能允许别人有被尊重权利吗?

如何获得人家的尊重呢?

2、

我们对人家好,人家就必须对我们好吗?

别人对我们好,我们就一定要对别人好吗?

人家对我们帮助过,我们一定就回报了人家吗?

付出就一定有回报吗?

3、

我们感到被伤害了,这个伤害要保留多少年才可以?

这个伤害是我们主观认为的还是客观存在的?

别人对我们除了有伤害,还有帮助的地方吗?

我们可以对有些人生气,但能否允许其他人对这些我们看不顺眼的人保持友好吗?

4、

有了情绪,如何表达才合适?

通过大吼大叫和指责谩骂,是合适的情绪表达方式吗?

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处理情绪吗?

上面这些问句隐含的前提是我们要保持理性,心平气和,多倾听,多引导。实际上,现实的交流沟通可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不是心理咨询师,对方也不是求助者,甚至根本就不希望我们去说道,希望都是一伙的。

可以假设一下,实际上的过程是这样的:

1、先装作不知道咋回事,问问怎么就大发脾气了?回答“去看望也不反对,不过嘛不用这么多人去看。”

2、作为晚辈,大家一起去看看老人,这又怎么不行了?回答“一言难尽啊,当年我们不舒服时候人家孩子可没来看望过。”

3、人家当时不知道,可是后来知道了也来家里看过的啊。这次也不是人家主动告诉的,是因为特殊情况主动联系才知道老人住院的,又在近处,就联系大家一起过去看看啊,这是小一辈心意有何不可呢?回答“过去付出那么多,人家不领情啊,被看扁了啊。”

说到这里,基本情况也算明白了,思维陷入在付出与回报的自我权衡中,无法自拔,这就是高度决定思维视野。

不由得开始讲道理,逻辑思路如下:

1、这件事情大家做的不错,错在老人太小气,不舍得,要大气些,用一句俗话来对比思考,“大人心里能撑船,小人心里放不下一个拳。”

2、过去老人之间的纠纷事,晚辈不掺和,人家那些晚辈来看望是人情不看是公道,同理我们也是这样,也就是说我们愿意去看人家老人是我们的事情,与人家来不来无关。何况人家也是来看望过的。

3、付出多说明自己能力比起人家大,家里相对富裕些,再说为何不给外人呢,还是亲近一些吧?再说人家也不是没有付出啊,经常过来帮忙干活的。

4、看不惯的事情,非要声嘶力竭吼出来吗?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这样的做法能得到尊重吗?

5、刚刚吼完人,转过来就要人家笑脸相迎吗,换做自己能做到吗?

6、要知道,身体可是自己的,大吼大叫可是对身体不好的。多想想自己的不合适,多想想人家的好处。

许又新教授归纳个体特点有“三不主义”,即不愿意说出秘密,不愿意承认错误,不愿意改变自己。仅仅能够承认这三不主义对某些人来说实在太难了,但这又是跳出自以为是的前提和基础!

(心理困惑,心理高见,欢迎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